跳转到内容

四十二章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四十二章经

据传“四十二章经”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部被译出的佛典,内容是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一共选录四十二段话,编集而成。此经来历,据说是因为汉明帝夜梦金人,大臣告知金人是西方名为的神,于是明帝遣使求访西域,使者于大月支沙门摄摩腾得佛经四十二章,译写此经后返还洛阳

此经说明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1],其内容说明出家、在家应精进离欲,由布施持戒禅定般若,得证四沙门果[2]

题解

[编辑]

据传永平年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召群臣解梦。通人傅毅指金人为,于是天子派遣中郎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人作为使者前往西方寻访佛法。使者在月支国遇僧人摄摩腾得佛经四十二章,译写此经后返还洛阳,收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一说,摄摩腾和使者同还雒阳,得汉明帝接见。摄摩腾在雒阳城外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藏置兰台石室[3][4][5]

传译

[编辑]
《四十二章经》

据传东汉时已有四十二章经译本牟子的“牟子理惑论[4]和东晋郗超的“奉法要”也引有“四十二章经”。

现存“四十二章经”,有三个版本:高丽版大藏经宋真宗注本守遂注本。高丽版大藏经出于北宋初,内容最接近古本。宋真宗注本及守遂注本,经过许多更动,已混入许多儒家、道家及禅宗的思想。后世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守遂注本,也是删改最多的版本。

内容

[编辑]

本经由《阿含经》及《法句经》等佛经摘抄而成,简要说明佛教的基本教义。内容包括了佛教的修道纲领,说明出家在家精进离欲,由布施持戒禅修,增长善业、如实了知关于非我智慧,即能证得四沙门果

本经没有详细说明佛敎的天地观,而是简明扼要地讲述一些人生道理丶 劝人行善弃恶和持戒等等[6]。本经也没有提及“一切空”、“五蕴皆空”等思想,只是提及由大种所构成的身躯并非自我,故此即蕴我不是实有的,其如此解释道:“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为无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否定了假名我的实有性,但没有否定观念我(I-thought)的实有性。本经也宣称:“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可知其仍以成为神通广大的、居住在无想天的阿罗汉一事为修行目标。本经亦宣称:“要心垢尽,乃知魂灵所从来,生死所趣向,诸佛国土、道德所在耳。”可见其仍存有对于常住不变的心魄的执念,没有像大乘佛教那样主张放弃对于离蕴我的执念,其或许不以色蕴为自我,而以心蕴为自我,由此可知本经是小乘佛教典籍。

宋朝时代,禅宗祖师流加了禅宗所使用的许多观念及用语,后来与“八大人觉经”、“佛遗教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

佛道论争

[编辑]

南北朝时期起,佛教与道教开始为何者比较优越这个问题而进行争论,汉传佛教宣称道教教典中只有由老聃所著的《道德经》是真典,其他均为伪典,这些伪典不但不是由老聃所著的,而且其主题与老聃所持有的观点相违悖,例如道家主张顺应天道以达到自然虚寂的境界,道教却主张成为长生不死的仙人以扭转凡人必死这一命运,故此道教这些教典大多包含“淆杂并淫谬之说”,此外,汉传佛教宣称老聃虽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但仍只是凡人而非像道教所宣称的那样是神仙[7]。作为回应,在发生于唐高宗显庆五年的佛道论辩中,道教派出的道士李荣曾经声称佛教教典除《四十二章经》外,其他均为伪作,汉传佛教派出的僧侣静泰则批驳指李荣不了解与佛教有关的译经史,静泰声称佛教每一部教典都有关于译者、翻译时间及翻译地点的记载,李荣在论辩中处于下风,道教因而无法在论辩中获胜[8]

考证

[编辑]

梁启超反对此书为最早传入汉地的佛教经典,他在“四十二章经辩伪”认为,此书并非译自印度,只是编纂,并认为成书年代最早不过吴,最晚不过东晋,文笔系统和支谦相近[9]

汤用彤指出本经“互见于巴利文及汉译佛典者极多,可知其非出汉人伪造”,但他同时表示:“……诸章如细研之,实在于汉代道术相合。”[10]

北京大学教授林梅村认为此经译自犍陀罗语之“法句经”;而季羡林认为,此书是译自大夏语的《法句经》,原先只称“佛经四十二章”,并不是一部完整的“经”,而是与“法句经”相同,是从佛教经文中抄写出片段,作佛教入门之用[11]吕澂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认为四十二章经为旧译“法句经”的摘抄,并晚至两晋之际方告问世, 吕也认为:“此经抄出年限,最早不能超过“化胡经”(出西晋道士王浮),最晚不能晚于“支敏度录”(出东晋成帝时支敏度) ”[12]

演绎

[编辑]

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以查找“四十二章经”中的藏宝图作为故事主要轴线之一。

参见

[编辑]

注解

[编辑]
  • 宋.真宗,“四十二章经御注”,一卷,大藏第三十九册
  • 宋.守遂;明.了童(补注),“四十二章经注”,一卷,“卍续藏”第五十九册
  • 明.蕅益大师,“四十二章经解”,一卷,《卍续藏》第三十七册
  • 清.续法大师,“四十二章经解疏钞”,一卷,“卍续藏”第三十七册
  • 民国.太虚大师,“四十二章经讲录”,一卷,大虚大师全集第六册
  • 尚荣,“四十二章经”,2012年,联经出版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四十二章經. 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3-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2. ^ 認識《四十二章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2024-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3). 
  3. ^ 出三藏记集”“高僧传费长房. 歷代三寶紀. [2015-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4. ^ 4.0 4.1 牟子理惑论
  5. ^ 蕅益智旭. 四十二章經解. [200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8). 
  6. ^ 杜保瑞. 《佛説四十二章經》的知識意義. web.archive.org. 2016-03-05 [2023-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7. ^ 刘玲娣. 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 (PDF).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 61 (1): 32-37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5) –通过武汉大学. 僧绍把老子之教限定在‘修身治国’范围之内, 肯定 《老子》五千文尽述‘道家之指’而无变化 、长生 、神化之说 ,强调老子之学的基本特征是‘虚无为本 ,柔弱 为用’。僧绍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 , 贬斥道教将‘神化无方 , 济世不死’ 与老子联系起来是不可取的 。道 安《二教论》更一针见血地指出 ,道教得道成仙的理想与老庄本旨相违背:‘若乃炼服金丹, 餐霞饵玉 ,灵 升 羽 蜕 , 尸 解 形 化 , 斯 皆 尤 乖 老 庄 立 言 之 本 理 。’自古以来 , 人有高下之别 , 贤圣之分 , 佛教徒肯定老子是人不是神 , 那么孔老二人 , 孰高孰低 ? 孰贤 孰圣呢 ? 这是魏晋六朝时期士大夫曾广泛关注过的问题 。 以王弼为代表的士大夫 , 援道入儒 , 在承认孔 子圣人地位的同时 , 往往以老子作为参照 , 提出了孔圣老贤的观点 。 …… 其 次 , 佛 教 徒 认 为 《 老 子 》 五 千 文 是 真 典 , 是 修 身 养 性 、立 身 治 国 之 书 , 其 它 道 书 均 为 附 会 之 作 。 如 慧 通《驳顾道士夷夏论》云:‘见论引道经益有昧 ,如昔老氏著述 ,文只五千,其余淆杂并淫谬之说也,而别称 道经,从何而出?既非老氏所创,宁为真典? ......老氏著文五千,而穿凿者众。或述妖妄以回人心,或傅 淫虐以振物性 。 故为善者寡 , 染恶者多矣 。’ 
  8. ^ 刘立夫. 《老子化胡经》与佛道之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4)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9) –通过吉首大学. 李荣反驳说,佛经除《四十二章经》外,其余都是佛教徒的伪作。静泰 则说,这是李荣不懂佛教的译经史,佛教的每一部经典的翻 译,都有作者、时间、地点的记录。这场辩论,李荣明显处于下风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 丁 ,《大正藏》第 52 册 ,P391)。 
  9. ^ 梁启超. 四十二章經辯偽. 台大佛学数字图书馆. [2024-07-11]. 
  10. ^ 汤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台湾华文电子书库. 商务. [2024-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11. ^ 季羡林. 再談「浮屠」與「佛」. 台大佛学数字图书馆. [2021-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8). 
  12. ^ 李治华. 評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之華嚴思想. 华艺在线图书馆. [2024-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