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神将阵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大仙尪仔
神将
千里眼顺风耳造型的大仙尪仔
繁体字神將陣
简化字神将阵
汉语别称㈠
繁体字神將
简化字神将
汉语别称㈡
繁体字將爺
汉语别称㈢
繁体字大仙尪仔
汉语别称㈣
繁体字疊骨/塔骨
三重先啬宫的神将团
新竹南势青南宫的阴司神将

神将阵台湾北部神将将爷台湾南部闽南地区大仙翁仔大仙wāng[1]大神尪仔福州马祖地区塔骨摆爷[1],是福建台湾庙会绕境活动中常见的阵头表演之一。在表演过程中,演出者会将自身套入依据不同神祇模样制作的大型人偶,并通常会配合北管或锣鼓演奏,在街上游行或进入庙宇里面。神将阵与古代的傩舞文化相关,其发源于福建,多数学者认为源于闽南地区的漳州浦南镇,也有学者认为源自福州,之后传入台湾[1],在宜兰芦洲大溪等地发展。

在台湾的阵头中,常见的神将有千里眼顺风耳康赵元帅四大元帅五营神将托塔天王中坛元帅二郎神君关平周仓韦陀伽蓝弥勒济公、招财进宝童子、土地公包公锺馗张柳将军等。台湾的神将阵以芦洲神将最为知名,芦洲被称作“神将的故乡”,在数量与精致度上较其他地区明显突出。在马祖的阵头中,常见的神将有七爷八爷孩儿俤(孩儿阵、孩囝阵头[2])、鼓板乐[3]八仙[4]保长公(保长翁)[5]等等。

自2000年起,大溪、芦洲、宜兰每年都举办神将文化节,以推广弘扬神将阵文化。

起源

[编辑]

一般皆认为与北管的发展有关。大约在19世纪末期,兰阳平原的北管分为“西皮”与“福路”两派,两派各自发展较劲,尤其是庙会活动,更是互别苗头的时刻,据说一开始是西皮派使出舞龙,福路派见状便扛出三太子李哪吒的“翁仔”(布偶),象征“哪吒抽龙筋”来对抗,西皮派不甘示弱,接着便也扛出李靖的大翁仔,以示“李靖收哪吒”,就这样一来一往,为庙会增添许多热闹的气氛。流传至今,在各项庙宇神明绕境出巡、刈香等活动中,都可看到大仙翁仔阵头的踪影。

功能

[编辑]

大仙翁仔平时庙宇内,经常摆放在神祇左右来,充当护法、将军、护卫等,具有祭拜性质。另外,在大仙翁仔面前可能设有供桌(有些保护较严格会制作大型神柜来保护)并放供品和香炉与酒杯;少许庙宇会放置金白钱等纸钱,供信众参拜。受祭祀的大仙翁仔需要经过开光仪式后,才能接受敬拜,与一般雕刻之神像相同。

如果庙内神祇要进行绕境、出巡..等,神将也会随着神祇出巡,当护驾神祇,是台湾民俗阵头不可或缺的一阵,且在脚步上有特定不乏,如:踩七星步,或依照神将角色特性来表演其形象。

丧葬用途

[编辑]

丧葬出殡也有专属的翁仔,出阵时与庙会类似,在角色上大多为金童玉女、哭童、七仙女等,象征接引亡者的神仙或表示哀戚。

禁忌

[编辑]

殡葬仪式中所用像偶,丧礼结束一定都要以香火净过并蒙上双眼,以避免操作人员中邪

进化

[编辑]

电音三太子

[编辑]

近年来随着少数小型宫庙为了吸引目光,添加LED灯条,并跳流行嘻哈舞蹈来出阵,如电音三太子或学校社团出资的大仙翁仔,但此类均无开光仪式,纯粹表演性质,相对没有祭拜性质,大仙翁仔均以三太子居多。而台湾艺人王彩桦成名曲〈保庇〉MV或其表演也是有加入大仙翁仔,也归类此性质。

特别的一点,表演性质与祭拜性质两种性质的三太子,均有差别,表演性质的三太子有一些配饰(如奶嘴、墨镜、大型手套……等)来增添三太子的特别感,并加入LED灯条,走路时较为跳舞风格,而祭拜性质的三太子均持有法器,走路活泼但不失庄严,并没有任何配饰。

特殊造型

[编辑]

所有神将里面,如果牵涉到动物相关之神(如:金鸡、玉犬将军或者、牛头马面),头部可能直接以动物形象呈现;或有为人像打扮,于神将头盔上放上动物头作为象征。

服饰

[编辑]

神将穿着服装也采用京剧风格。又细分为袍(蟒袍和凤袍)、背甲、靠旗(武将类神祇背后的四面令旗、小型三太子元帅则五面)、褶子、半甲、僧服

头盔

[编辑]

神将的头盔均采用京剧各类系帽,将之放大、夸饰后,搭配各式绒球、圆珠装饰,材质分为纸盔、铁盔、塑胶盔、金盔、皮盔等。

配件

[编辑]
  • 篙钱:纸质,呈长条状,有黄色、彩色等,装结于神将的头部后方或头沿两侧,披散于肩背。通常为阴司或精怪等角色所使用,据说受到惊吓之孩童即可索取篙钱化解惊吓。
  • 咸光饼:盘挂在神将胸前,仿效古代军粮,现作为供信众求平安之用。
  • 手部配件:阴(地府)系神明多持拿刑具,阳系(天庭)持拿配剑、铜锤、拂尘令旗方天画戟斧头等,但最多绕境均采取阴系、阳系均可持拿的手钱、手绢等。
  • 背背配件:以神将武器为主,均大多都是宝剑及特殊法器,七爷背纸伞。但大多数神将均无配件。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甘满堂. 闽台庙会中的神将阵源流及交流融合创新. 福建艺术. 2024, (3). 
  2. ^ 国家文化记忆库. 孩囝陣頭. 
  3. ^ 国家文化记忆库. 鼓板樂. 
  4. ^ 连江县志网络版. 第二章 藝文活動(一). 連江縣志 文化志.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11). 
  5. ^ 国家文化记忆库. 保長公.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