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拿骚王朝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拿索王朝
拿骚王朝
国家
创立1093年
创立者劳伦堡的杜多英语Dudo of Laurenburg
现任领袖卢森堡大公亨利
头衔
消亡1985年(父系)
分支拿骚-威尔堡王朝
奥兰治-拿骚王朝

拿骚王朝(英语:House of Nassau荷兰语Huis Nassau:德语:Haus Nassau),又称拿骚家族,是欧洲的一个王室,曾统治拿骚公国德国拿骚的阿道夫,1292-1298年)、荷兰共和国(世袭执政)、英格兰王国苏格兰王国威廉三世和二世,1689-1702年),并于1815年至今统治荷兰王国卢森堡大公国。“拿骚”之名起源于拿骚城堡及其领地,该城堡位于今日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拿骚镇。随着13世纪上半叶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绝嗣,弗兰肯地区的王权瓦解,原先的部落公国分裂为若干独立小国,拿骚即在其中崛起,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独立邦国。拿骚的领主最初被授予“拿骚伯爵”头衔,仅对神圣罗马皇帝负责,后又被晋封为“亲王伯爵”。在早期,该家族分为两大主支——年长的瓦尔拉姆支系(Walram),曾出现过德意志国王阿道夫;年幼的奥托支系(Otto),则发展出奥兰治亲王荷兰君主的世系。

神圣罗马帝国解体拿破仑战争之后,瓦尔拉姆支系继承或购得了所有拿骚的祖传领地,并在维也纳会议的许可下自称“拿骚公爵”,建立了独立的拿骚公国(首都设于威斯巴登)。这一领地现主要位于德国的黑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1866年普奥战争后,因拿骚公国站在奥地利一方,被普鲁士王国吞并,并入新设立的普鲁士黑森-拿骚省

今日“拿骚”一词在德国被用作一个地理、历史与文化区域的名称,但已无政治意义。自1815年以来,所有荷兰与卢森堡的君主均为拿骚家族的嫡系成员。然而荷兰在1890年、卢森堡在1912年,其王位继承的男性血脉皆告断绝,自此之后,君主均为拿骚家族的女性后裔。

根据德国传统,家族姓氏仅由男性血统继承。从此德国视角而言,拿骚家族的嫡系血统自1985年已绝嗣。[1][2] 然而荷兰与卢森堡的王室传统、宪法规定及相关立法与德国做法不同,因此两国均不视其为绝嗣。卢森堡大公仍使用“拿骚公爵”作为其副头衔之一,并作为象征其为拿骚家族长支系嫡长子的尊号,但并不意味着对原拿骚公国(位于德国境内)的任何领土主张。

由于近代英荷两国的强势海外扩张,许多地名均以拿骚王朝命名,如巴哈马首都拿骚[3]库克群岛拿骚岛[4]、美国纽约州佛罗里达州拿骚县[5]

起源

[编辑]

后来的拿骚伯爵领所在地原属于法兰克尼亚公国(依德语翻译为弗兰肯)。当霍亨斯陶芬王朝灭亡、法兰克尼亚在13世纪初分裂时,拿骚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劳伦堡的杜多-亨利伯爵(约1060年-1123年)(德语:Dudo von Laurenburg;拉丁语:Tuto de Lurinburg)被视为拿骚家族的奠基人。[6][7] 杜多是美因茨大主教在锡根地区的监护官(Vogt)鲁珀特(德语:Ruprecht)的儿子。[8] 杜多本人是利波恩米伦的领主或监护官,拥有利波恩/劳伦堡大片土地。还有其他人物被认为是杜多之前的土地所有者,可能是他的祖先。其中最早的为一位名叫德鲁特温(Drutwin)的人,他于881年被记载为普吕姆的土地所有者,是目前已知最早可能的拿骚家族祖先。[6]

劳伦堡城堡

杜多在1093年至1117年间被称为“Tuto de Lurinburg”。大约1090年,他在拉恩河上游几公里处建造了劳伦堡城堡,作为其领地的据点。[9] 他首次出现在一份1093年的文献中,即据称为马利亚-拉赫修道院的创建宪章(但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该文献系伪造)。1159年,拿骚城堡成为统治中心,此后该家族以此城堡命名。在一份1134年(他死后)的文献中,他被称为“劳伦堡伯爵”。[6]

1159年起拿骚城堡成为统治中心

1117年,杜多向沙夫豪森修道院捐赠土地,以在利波恩建修道院。约在同年,劳伦堡伯爵杜多在利波恩创建了一座本笃会的初级修道院,以科布伦茨的圣弗洛林为名,并隶属于沙夫豪森的诸圣修道院。约1126年,他的儿子劳伦堡的鲁珀特一世,即利波恩的监护官,将其发展为一座独立修道院。[10] 罗马式建筑约建于1126至1145年间,推测为三殿式巴西利卡式教堂。修道院包含一座男子修道院及一座小型女子修道院。[11]

1122年,杜多从美因茨总教区获得陶努斯地区的伊德施泰因城堡作为采邑封地。这是伊德施泰因-厄本施泰因伯爵乌达尔里希的遗产的一部分。他还获得了位于今陶努斯施泰因的富裕的本笃会布莱登施塔特修道院的监护权[12]

劳伦堡和拿骚的伯爵在鲁珀特一世(1123年-1154年)与阿尔诺尔德一世(1123年-1148年)两兄弟统治下扩大了权力。鲁珀特是第一位自称为“拿骚伯爵”的人物,但其头衔直至1159年才被确认,比他去世晚了五年。他的儿子瓦尔拉姆一世(1154年-1198年)则是第一位法理上被承认的“拿骚伯爵”。

劳伦堡伯爵的世系年表尚不确定,尤其是鲁珀特一世与瓦尔拉姆一世之间的继承关系较具争议。有些资料认为1148年被列为劳伦堡共治伯爵的格哈德是鲁珀特一世之兄阿尔诺尔德一世之子。[13] 但埃里希·勃兰登堡在其著作《查理大帝的后裔》中指出,格哈德极可能是鲁珀特一世之子,因为“格哈德”是林堡的贝娅特丽克丝外祖父的名字。[14]

地理

[编辑]

拿骚伯国原属部落公国法兰克尼亚公国领地的一部分。该地区从莱茵河向东北延伸,沿着拉恩河齐格河的流域展开。在其东北与东南方向是黑森家族的领地。随着13世纪上半叶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覆灭,王权在法兰克尼亚地区瓦解,该原本部落公国遂分裂为多个独立的国家。拿骚即作为其中一个独立国家,融入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

拿骚最初是一个伯国,尽管隶属于法兰克尼亚公国,但它的发展重心位于下游拉恩河流域,即今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拿骚建于915年。[15] 如前所述,劳伦堡的杜多沃尔姆斯主教区授予该地为封地。他的儿子鲁珀特约于1125年在此建造了拿骚城堡,并自称为“拿骚伯爵”。这一头衔直至1159年,在鲁珀特之子瓦尔拉姆治下,才由沃尔姆斯主教正式承认。至1159年,拿骚伯国已有效掌握征税、收取通行费及司法权,此时可视为其真正成为一个国家。[15]

拿骚家族掌控了陶努斯山威斯特瓦尔德之间、拉恩河中下游的地区。至1128年,他们取得沃尔姆斯主教在该地区的监护权(bailiwick),进而将下拉恩河的世袭领地与锡根附近的资产连结起来。12世纪中叶,他们又获得部分黑森-图林根封建王国的领地,包括黑博恩马克(Herborner Mark)、卡伦贝格百人区(Kalenberger Zent)以及海茂伯国(今勒恩贝格)。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威斯特瓦尔德领地”,亦归拿骚所有。12世纪末,家族又获得了帝国领地威斯巴登,这是其西南地区的重要据点。

1255年,在拿骚伯爵获得魏尔堡地产后,伯爵亨利二世之子首次分割了拿骚领地。瓦尔拉姆二世获得了拿骚-威尔堡伯国。1328年起,他的弟弟奥托一世掌控了拉恩河北部的地产,即拿骚-锡根伯国拿骚-迪伦堡伯国。划分线大致为拉恩河,奥托获得北部领地,包括锡根迪伦堡赫尔博恩海格尔诸城,而瓦尔拉姆保有南岸,包括魏尔堡伊德施泰因等城。

斯陶芬王朝时期,神圣罗马帝国中的拿骚(浅黄色)
拉恩河流经拿骚与黑森的流向图
公元1400年拿骚伯国(灰色)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位置

瓦尔拉姆系

[编辑]
瓦尔拉姆系纹章

瓦尔拉姆二世海因里希二世的次子。1255年,瓦尔拉姆与弟弟鄂图一世以兰河为界,将拿骚伯国一分为二。瓦尔拉姆获得兰河以南的领地,包含威斯巴登伊德施泰因威尔堡陶努斯施泰因。1292年,瓦尔拉姆之子阿道夫当选德意志国王,其子格拉赫一世的两个儿子再度将领地分为拿骚-威斯巴登-伊德施泰因拿骚-威尔堡。前者于1605年绝嗣,领地归拿骚-威尔堡系。

1629年,拿骚-威尔堡分为拿骚-萨尔布吕肯拿骚-威尔堡(幼系)。1659年,拿骚-萨尔布吕肯分出拿骚-乌辛根,后者于1728年成为瓦尔拉姆系的长支。

1806年,在拿破仑一世的压力下,拿骚-乌辛根与拿骚-威尔堡合并为拿骚公国,拿骚-乌辛根的腓特烈·奥古斯特成为第一任公爵。腓特烈·奥古斯特于1816年去世,由于他的儿子皆夭折,拿骚-威尔堡的威廉成为第二任拿骚公爵。

威廉之子阿道夫在他去世后继位,但由于阿道夫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帝国拿骚公国于1866年被普鲁士王国并吞。1890年荷兰国王兼卢森堡大公威廉三世去世,荷兰王位由其女威廉明娜继承。但由于卢森堡的继承权适用萨利克法,同属拿骚王朝的阿道夫成为卢森堡大公。

现任卢森堡大公亨利即属于拿骚-威尔堡王朝(由母系继承)。

鄂图系

[编辑]
奥托系纹章[16]

鄂图一世英语Otto I, Count of Nassau是海因里希二世的第三子。在1255年的协议中,鄂图获得兰河以北的领地,包含席根迪伦堡黑博恩施泰因-诺伊基希伦讷罗德巴特埃姆斯。鄂图去世后,长子海因里希一世英语Henry I, Count of Nassau-Siegen分得拿骚-锡根,1328年获得拿骚-迪伦堡

1544年,拿骚-迪伦堡的威廉一世之子威廉(即“沉默者”威廉)成为奥兰治亲王,其弟约翰六世则于1559年继承拿骚-迪伦堡。随着荷兰独立战争的胜利,沉默者威廉的子孙成为奥兰治亲王以及荷兰共和国的世袭执政,奥兰治-拿骚王朝建立。

1606年,约翰六世去世,他的儿子们将他的领地划分并分别继承拿骚-迪伦堡拿骚-锡根拿骚-迪茨拿骚-哈达马尔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爆发。英国国会废黜了詹姆斯二世,并邀请其女玛丽二世和她的丈夫、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继承王位。由于两人没有子女,威廉三世去世后英国王位由玛丽的妹妹安妮继承,奥兰治则由拿骚-迪茨的约翰·威廉·弗里索继承。

拿骚-哈达马尔于1711年绝嗣,拿骚-席根于1734年绝嗣,拿骚-迪伦堡于1739年绝嗣,因此拿骚-迪茨(现为奥兰治亲王)最终统一了鄂图系所有的领地。拿破仑战争后,奥兰治亲王威廉六世于1815年成为新成立的荷兰联合王国第一任国王,称“威廉一世”。

现任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即属于奥兰治-拿骚王朝(由母系继承)。

家族纹章

[编辑]

背景与起源

[编辑]

下图展示的是拿骚家族奥托支(Ottonian)的祖传纹章。他们的远亲——瓦尔拉姆支(Walramian)在其纹章中加入了红色冠饰以示区分。关于该纹章的起源与象征目前并无明确文献记载。作为贵族象征,狮子自古以来在西方文化中颇受欢迎,可追溯至赫拉克勒斯。采用一个强权势力的纹章是一种、也依然是一种表达忠诚的方式,而不使用该纹章则象征独立。荷兰处于神圣罗马帝国(采用帝国鹰)与法国(采用百合花纹)之间,纹章使用方面尤具代表性。狮子在荷兰被大量用于诸省和贵族家族(参见比利时狮),最终成为荷兰共和国狮徽,及其继承国荷兰国徽比利时国徽卢森堡国徽的核心图案。蓝色因接近紫色(而紫色在北方易褪色,红色为另一常用替代)而成为具有王权象征的常用颜色。纹章中的小金块(billets)可能象征木块,也可能是盾牌结构的抽象表现。尽管该纹章与勃艮第伯爵(弗朗什-孔泰)家族纹章极为相似,但两者位于不同王国——拿骚属于“德意志王国”,而弗朗什-孔泰属于“勃艮第王国”——因此并未构成冲突(参见斯克罗普诉格罗夫纳案)。[17][18]

主权家族的纹章往往反映其统治或声称统治的领地。以下为主要构成部分:

  • 奥兰治亲王国(Oranje)——赋予其“奥兰治亲王”称号,与世界其他主权统治者平起平坐。

然后是:

在德国地区:

在荷兰本土——其财富与权力的实际根基:

在荷兰人口稠密的荷兰省与西兰省的大多数庄园中,土地本身的重要性远不及流经其间的商业利润。

家族创始支系的纹章
奥托(幼系)支系 瓦尔拉姆(长系)支系
奥兰治亲王统治领地的纹章
奥兰治亲王 沙隆与阿尔莱领主 日内瓦伯爵
卡岑埃尔恩博根伯爵 迪茨伯国 菲安登伯爵
费勒与弗利辛恩侯爵 比伦伯爵 默尔斯伯爵

支系纹章

[编辑]
卢森堡大公家族的纹章
阿道夫的纹章,曾任德意志国王(1292–1298) 卢森堡大公纹章(1890–1898)[19] 卢森堡大公纹章(1898–2000)[19][20] 卢森堡大公个人纹章(2000年至今) 卢森堡大公大徽版盾形纹章(2000年至今)
奥兰治亲王的纹章
雷内·德·沙隆与拿骚作为奥兰治亲王(1530–1544)时所用纹章[21][22] 奥兰治亲王纹章(1582–1584,1625–1702)[23] 奥兰治亲王另版纹章[23][24] 威廉三世作为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国王爱尔兰国王(1688–1702)的纹章[25]
荷兰国王的纹章
荷兰国王纹章(1815–1907)[26] 荷兰国王荷兰女王现用纹章(1907年至今)[27] 奥兰治亲王/王储(1980–2013)纹章[28][29] 奥兰治女亲王/现任王储(2013–至今)纹章[30][3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夏洛特大公爵夫人于1964年退位,1985年去世
  2. ^ 克洛蒂尔德·拿骚-梅伦贝格女伯爵是拿骚家族最后一位父系后裔,但她出自不具王朝地位的旁支
  3. ^ Marley, David. Historic Cities of the Americas: 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5: 6 [November 18, 2020]. ISBN 1-57607-027-1.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10, 2021). 
  4. ^ Alphons M.J. Kloosterman. Discoverers of the Cook Islands and the Names they Gave. Cook Islands Library and Museum. 1976: 29–30 [19 August 2020]. 
  5.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June 2, 2023 [April 9,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25, 2021). 
  6. ^ 6.0 6.1 6.2 Hesselfelt (1965).
  7. ^ Van de Venne & Stols (1937).
  8. ^ Lück (1981), p. 16–17.
  9. ^ Dek (1970).
  10. ^ 《美丽之伊丽莎白全集》,安妮·L·克拉克译,保禄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注释162ISBN 9780809139590
  11. ^ Steele, F.M.,〈圣伊丽莎白与其异象〉,《美国天主教季刊评论》,James Andrew Corcoran 等编,Hardy and Mahony出版社,1911年,第393页公有领域 本文含有此来源中属于公有领域的内容。
  12. ^ Reuling.
  13. ^ 拿骚家族早期族谱,访问时间:2009年1月22日。
  14. ^ 第11表,第23页,及第151页注释,引自:中世纪家谱网站,访问时间:2009年1月23日。
  15. ^ 15.0 15.1 Abramson, Scott F. The Economic Origins of the Territorial Stat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17-01-01, 71 (1): 97–130. ISSN 0020-8183. doi:10.1017/S0020818316000308可免费查阅. 
  16. ^ Rietstap, Johannes Baptist. G.B. van Goor , 编. Armorial général, contenant la description des armoiries des familles nobles et patriciennes de l'Europe : précédé d'un dictionnaire des termes du blason. Genealogical Publishing Com. 1861: 297 [26 May 2015]. ISBN 9780806304427. 
  17. ^ D. Endean Ivall, Cornish Heraldry and Symbolism, 1988. ISBN 1-85022-043-3
  18. ^ Fox-Davies, Arthur Charles. A COMPLETE GUIDE TO HERALDRY. T. C. & E. C. JACK. 1909: 22. 
  19. ^ 19.0 19.1 La Cour grand-ducale (编). Armoiries. Cour de Grand-Ducale de Luxembourg. Luxembourg City, Luxembourg. [24 April 2019] (French). :

    Armoiries valables du Grand-Duc Adolphe au Grand-Duc Jean

    Grandes armes Parti de trois coupé de trois, qui font seize quartiers, les quatre quartiers du centre formant écu sur le tout, écartelé de Nassau et de Luxembourg :

    au I de Sarrebruck qui est d'azur semé de croisettes recroisettées au pied fiché d'argent, au lion du même couronné d'or, brochant, au II de Merenberg qui est de sinople au sautoir d'or cantonné de douze croisettes du même, au III de Weilnau qui est d'or à deux léopards de gueules, lampassés d'azur, au IV de Moers, qui est d'or à la fasce de sable, au V de Katzenelnbogen qui est d'or au léopard lionné de gueules, armé et lampassé d'azur, au VI de Nassau qui est d'azur semé de billettes d'or, au lion même, armé et lampassé de gueules, couronné d'or brochant (formant premier quartier du surtout), au VII de Luxembourg qui est burelé d'argent et d'azur, au lion de gueules, armé, lampassé et couronné d'or, la queue fourchue et passée en sautoir, brochant (deuxième quartier surtout), au VIII de Saarwerden, qui est de sable à l'aigle éployée d'argent, armée d'or, lampassée de gueules, au IX de Dietz qui est de gueules à deux léopards d'or, armés et lampassés d'azur, l'un sur l'autre, au X de Luxembourg (voir VII), formant le quartier III du surtout, au XI de Nassau (voir VI), formant le quartier IV du surtout, au XII de Lahr qui est d'or à la fasce de gueules, au XIII de Vianden qui est de gueules à la fasce d'argent, au XIV de Kirchberg, qui est d'argent à trois pals de sable, au XV de Sayn, qui est de gueules à léopard lionné d'or, armé et lampassé d'azur, la queue fourchue (et passé en sautoir), au XVI de Mahlberg qui est d'or au lion de sable, armé, lampassé et couronné de gueules. L'écu est surmonté de six casques, le premier et le sixième couronnés.

    Cimiers :

    Une tête et col de lévrier contourné d'or, lampassé de gueules, colleté de sable, bordé et bouclé d'argent. Lambrequins d'or et de sable (Moers). Un vol coupé d'argent et de sable. L. d'argent et de sable (Sarrebruck). Un lion assis d'or, lampassé et couronné de gueules, entre deux proboscides d'azur semées de billettes d'or (Nassau). Lambrequins d'or et d'azur. Un vol de sable (pour Luxembourg). Lambrequins d'argent et d'azur. Un vol de sable chargé d'un disque de gueules à deux léopards d'or. L. d'or et de gueules (Diez). Un chapeau pyramidal d'or, la pointe recourbée. L. d'or et de gueules (Sayn). Support : deux lions couronnés d'or, lampassés de gueules, la tête contournée.

    L'écu et les supports posés sur quatre rinceaux entrelacés d'or.

    Manteau de pourpre, frangé et lié d'or, doublé d'hermines, sommé de la couronne royale.

    Théoriquement, les trois ordres : Lion d'Or de Nassau, Couronne de Chêne et Ordre d'Adolphe de Nassau devraient être appendus en bas de l'écu, mais cela ne fut jamais réalisé.

    Moyennes armes L'écartelé de Nassau-Luxembourg (formant surtout dans les grandes armes), sommé d'une couronne royale, supporté par les deux lions, le tout sous le manteau de pourpre couronné de la couronne royale.

    Petites Armes

    L'écartelé Nassau-Luxembourg sommé de la couronne royale (sans supports ni manteau).

  20. ^ Other versions of Grand Ducal Arms.  
  21. ^ Rietstap, Johannes Baptist. Armorial general 2. Genealogical Publishing Co. 2003: 297 [26 May 2015]. ISBN 0-8063-4811-9 (英语). 

    雷内·德·沙隆之纹章:“四分纹:第一与第四象限为沙隆-奥兰治家族;第二与第三象限交错为银貂皮与白底红狮,狮舌与爪为蓝色;整体中央为四分纹,含拿骚菲安登。”

  22. ^ Herald of Nassau-Vianden. Wapenboek Nassau-Vianden. 布拉班特公国布雷达. 1485–1495 (Dutch). 
  23. ^ 23.0 23.1 Pinches, John Harvey; Pinches, Rosemary, The Royal Heraldry of England, Heraldry Today, Slough, Buckinghamshire: Hollen Street Press: 191–192, 1974, ISBN 0-900455-25-X 
  24. ^ 奥兰治亲王腓特烈·亨利的丧葬仪式纹章描述
  25. ^ Maclagan, Michael; Louda, Jiří. Line of Succession: Heraldry of the Royal Families of Europe. London: Little, Brown & Co. 1999: 29–30. ISBN 1-85605-469-1. 
  26. ^ Rietstap, Johannes Baptist. Armorial general 2. Genealogical Publishing Co. 2003: 297 [26 May 2015]. ISBN 0-8063-4811-9 (英语). 

    荷兰王国/国王纹章:“蓝底金块,中心为一只加冕金狮,爪与舌为红色,右爪持七枝银箭,左爪握金柄银剑,狮子整体压于中央”

  27. ^ Rijksvoorlichtingsdienst (RVD) (编). Wapens van leden van het Koninklijk Huis. 荷兰王室纹章网站,海牙. [30 April 2012] (Dutch). 
  28. ^ Rijksvoorlichtingsdienst (RVD) (编). Wapens van leden van het Koninklijk Huis. 荷兰王室网站. 8 January 2015 [11 April 2019] (Dutch). 
  29. ^ Schimmelpenninck van der Oije, Coen O.A.; Wolleswinkel, Egbert; van den Borne, Jos; Gietman, Conrad, Wapenregister van de Nederlandse adel Hoge Raad van Adel 1814 – 2014, Uitgave: WBooks: 140, 2014 (Dutch) 
  30. ^ Rijksvoorlichtingsdienst (RVD) (编). Wapens van leden van het Koninklijk Huis. 荷兰王室网站. 8 January 2015 [11 April 2019] (Dutch). 
  31. ^ Schimmelpenninck van der Oije, Coen O.A.; Wolleswinkel, Egbert; van den Borne, Jos; Gietman, Conrad, Wapenregister van de Nederlandse adel Hoge Raad van Adel 1814 – 2014, Uitgave: WBooks, 2014 (Du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