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沈云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沈忠烈
《太仓乡先贤画象》

沈云祚(?—1644年),子凌,号岱来苏州府太仓州人。明末官员,东林党人

生平

[编辑]

沈云祚年幼聪颖,小时便和父亲前往东林书院,向高攀龙求程朱正学,取得了“主静主敬”的学问,回乡后以圣贤做榜样自励[1]。崇祯九年(1636年)举应天乡试,崇祯十三年(1640年)登庚辰科进士[2],刑部观政,授为华阳县令。

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成都,沈云祚向蜀王朱至澍建议守御之䇿,但不被接纳,后来又向内江王说“人无愚智,皆知贼势猖獗,成都必危,今蜀府货财山积,不早捐之募死士东向杀贼,一旦豖突疆场,军民奔窜,谁为王守此府库者? 且独不见周、楚之己事乎?”,内江王因而向蜀王提议发银饷军,但仍不被接纳。五月,张献忠破重庆,纵火烧劫数百里,城中一日数惊,蜀王始悔不用云祚之言,稍出库房银两招募兵马,但张献忠军已到成都了。沈云祚知事不可为,对属僚说“事至此,吾辈与城存亡,他非所知也”。[3]

城陷,云祚为大西军所俘,与御史刘之渤、推官刘士斗被幽禁在大慈寺,绝食半月,不死。张献忠想招降沈云祚,命人送饭,并以刀威胁他投降。云祚大骂:“吾欲食贼肉耳,岂食贼粟哉?”于是被害。[4][5]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忠烈

评价

[编辑]

《东林列传》:“蜀称天险可守者也,乃当时封疆大臣无一为桑土计者,卒致冦来,如入无人之境。假使蜀王早听子凌之言,豫为藩篱之计,何至一败涂地,而贻祸于通省生灵耶? 前朝天下之祸,于蜀为最,岂由风俗之恶,而天降大罚? 抑亦人谋之不臧欤? 后之君子图蜀者其,当思有以丕变之,庶几人心正而风俗淳,彼苍不至频降大罚也。天道好善而恶淫,有世道之责者其思之。”

家族

[编辑]

有子沈荀蔚,年仅五岁,被藏匿山中,二十年后始归乡。沈荀蔚著有《蜀难叙略》。

注释

[编辑]
  1. ^ 《东林列传》:“沈云祚,字子凌,太仓人,幼颕悟绝伦,弱冠即同其父谒高攀龙于东林,求程朱正学,得主静主敬之理,而归,辄以圣贤自励。”
  2. ^ 《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三代履历》:沈云祚,曾祖震,乡饮宾;祖一夔,庠生;父庭脩,训导,乡饮大宾。岱来,易四房,甲寅年二月十一日生,太仓州籍长洲县人,丙子九十二名,会试一百七十八名,三甲一百七十名。刑部观政。
  3. ^ 《东林列传》:“十七年正月,张献忠破䕫门而入,成都大震。云祚请见蜀王陈守御之䇿,不纳。乃以言激内江王,曰:人无愚智,皆知贼势猖獗,成都必危。今蜀府货财山积,不早捐之募死士东向杀贼,一旦豖突疆场,军民奔窜,谁为王守此府库者? 且独不见周、楚之己事乎? 内江王闻言心动,入告蜀王,王终以祖制辞。五月,贼陷重庆,纵火烧劫数百里,烟焰不绝。城中一日数惊,大雨雹、雷震、宫殿火器局无故自焚,蜀王始惧悔不用云祚言,稍出财召募,而贼已薄城下矣。云祚知事不支,慷慨与僚属誓死曰:事至此,吾辈与城存亡,他非所知也...”
  4. ^ 《明史·卷二百九十五·忠烈七》:沈云祚,字子凌,太仓人。崇祯十三年进士。知华阳县。有奸民为摇、黄贼耳目,设策捕戮之。贼破夔门,成都大震,云祚走谒蜀王,陈守御策,不听。闻内江王至渌贤,往说之曰:“成都危在旦夕,而王府货财山积,不及今募士杀贼,疆场沦丧,谁为王守?”至渌言于王,不听。贼迫成都,王始出财佐军,已无及。城陷,献忠欲用之,幽之大慈寺而遣其党馈食,以刃胁降,不屈,遂遇害。
  5. ^ 《华阳县志》:沈云祚,字子凌,太仓人。崇祯十三年进士,除华阳知县,献贼寇蜀,有奸民为贼耳目,云祚设策捕戮之。贼破夔门,成都大震,走谒蜀王,陈守御策,不听。闻内江王至渌贤,往说之,至渌言于王,亦不听。及贼迫成都,始出财佐军,已无及。城陷,与御史刘之渤、推官刘士斗俱幽于大慈寺,绝粒半月,不死,贼馈食诱之降,云祚跃起大骂曰:吾欲食贼肉耳!岂食贼粟哉!与二刘同遇害。有幼子荀蔚,方五岁,友人匿之山中,得免,越二十年始归。

参考书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二百九十五》,出自《明史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