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粤语流行音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粵語流行
本条目为
香港人口文化系列之一
香港人口普查
2021年人口普查
香港人  新界原居民
海外港人
宗教与风俗  哲学
语文  用语  文学
殡仪  节日与公众假期
购物  饮食  烧烤文化
传媒  电视  电影
艺术  漫画  动画
音乐  流行音乐
教育  补习文化
体育  赛马
网络文化  电子竞技
建筑  法定古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次文化
港式幽默
无厘头文化
MK文化
MK Pop
铁路迷文化
巴士迷文化
小贩文化
街车文化
街机文化
其他香港系列

粤语流行音乐(英语:Cantopop),又名广东歌[1],是指歌词以粤语为主的流行音乐,其中来自香港的作品为主要部分,并主导了其发展。

香港

[编辑]

粤语流行音乐于1970年代初期由《铁塔凌云》(许冠杰作曲及主唱、许冠文填词)及《啼笑因缘》一曲[2](顾嘉煇作曲、叶绍德填词、仙杜拉主唱)所带动,因此被视为本地流行音乐的分水岭;其后蓬勃发展(另有论者认为是1973年的《分飞燕》)[2]

粤语流行音乐深受多种曲风影响,包括爵士摇滚节奏蓝调电子西方流行音乐等,并拥有跨国的乐迷基础,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3]

中国内地

[编辑]

广东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语地区的音乐从粤曲发展为流行音乐的过程由香港音乐界所主导。至1970年代后期(近改革开放开始),最常接触香港文化广东省成为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的先驱,吸引各省音乐人才聚集[4][5][6]。此阶段的创作包括国语歌及粤语歌,1978年或1979年发表的《星湖荡舟》(蔡衍棻作曲、吴国材作词、陈浩光及王莉演唱[注 1])被视为第一首中国内地创作的粤语流行曲[7][4]:5-6,但此时期广东的原创粤语歌不多,当时香港粤语乐坛进入兴盛时期,广东粤语歌手以翻唱香港歌曲为主,至1985年后当地原创粤语歌开始增多。当地演唱粤语歌的知名歌手有陈浩光、蔡妙甜、曾咏贤、李华勇、陈汝佳、王建业、朱哲琴、廖百威等,其他知名的原创流行曲则有《红叶秋风》等[4]:6

由于广东一些地区能接收到来自香港的短波广播,1980年代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为争取听众,设立节目模式与香港相仿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大量播放香港粤语流行曲[8]。1989年该台推出音乐节目《音乐冲击波》,主力推荐广东本地创作的粤语流行曲。[4]:55-56

近1990年代,广东创作日渐成熟,一些作品受到香港音乐界注意及买下版权,较具代表性的有:许建强创作曲词、陈汝佳原唱的粤语歌《愿你把心留》[4]:76,在香港重新编曲及修饰,并改名《晚秋》,由黄凯芹演唱;李海鹰作曲的《弯弯的月亮》,国语版本来已在内地成名,其国语版、粤语版(潘伟源填词)在香港由吕方演唱[4]:41,77,但有指粤语版原唱者也是广东歌手;王文光作曲、许建强填词、廖百威原唱的粤语歌《My Shirley》,在香港保留原名但由向雪怀重新填词,由李克勤演唱[4]:75。其他由广东音乐人作曲、香港音乐人填词的例子有谭咏麟的《还我真情》(王文光作曲)、黎明的《请你留在我身边》(许建强作曲)、李国祥的《你是否还记得那从前》(毕晓世作曲)等[4]:75-76。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曾往香港发展的广东歌手[注 2]则有李达成[注 3][4]:54[10]、王佩[注 4][4]:77-78麦子杰[7][4]:76等。

进入21世纪,粤语歌曲影响力渐减,广东地区也有重视粤语文化保育的音乐人,如歌手东山少爷、创作人黄毅成、三本目、陈辉权[11][12][7][4]:228-230、乐队City Groove等[13][14]。发行粤语歌的本地歌手有林颐[注 5][4]:244-245[15]、施文斌[4]:226-227、阿细[16]、刘莉旻[17]、郑建鹏、王闻、张曼莉、宋嘉其、林琳钟明秋、姚斯婷、黄艺明、陈一畅、冯博粤语馮博、邓佳欣、叶枫华(饶舌歌手)、邓志舜、何璟昕、俅其等[7]。长期或曾到香港发展的歌手[注 2]则有张敬轩[10]、乐队与非门[4]:224-225海鸣威陈志嘉[7]彭远扬(天廷)、陈蕾[10]李悦君[10]等,创作歌手胡芳芳也曾多次为香港歌手创作[7]。亦有组合拾音社被视为2010年代香港的MK Pop代表人物。

2022年女歌手阿梨粤原唱的《晚风心里吹》在网络上受到较广泛注意[18],多次在音乐节目中被翻唱。

2024年南方报业广东省文联等组织举办“岭南新民谣·粤语季”活动,鼓励粤语歌创作,该活动采纳1974年香港歌曲《啼笑因缘》为粤语流行音乐分水岭一说,将2024年定为粤语歌(兴起)50周年。[17][19]

其他

[编辑]

近2020年代,中国内地兴起香港音乐怀旧潮流,不少母语并非粤语的听众及歌手对粤语歌产生兴趣,并出现包含粤语歌词的新创作。2019年,生于东北的饶舌歌手宝石Gem以一曲《野狼disco》风靡全国,此歌包含了数句发音不标准、不合粤词协音规律的粤语歌词,且风格颇为土味,虽然因此让不了解创作背景的粤语地区人士感到不满或不屑,但此歌其实是反映了1980年代至2000年代初香港流行音乐及香港电影对70至80后东北人的深刻影响[20][21][22][23]。2020年,《处处吻》等香港旧粤语歌在内地网络平台受到追捧,后来内地非粤语区的音乐界也开始创作包含大篇幅粤语或全粤语歌词的歌曲,较知名的有同是东北人王赫野原唱的《大风吹》[23][24]等。这些曲目受到内地非广东人的欢迎,但粤语发音的声调与音乐旋律匹配程度不佳、原唱歌手粤语发音不准、且令粤语人士感到别扭,被批评者称为“塑料粤语歌”、“类粤语歌”[25][19]

澳门

[编辑]

粤语人口占大多数的澳门亦有本地流行音乐创作及歌手,粤语歌的比例自然不少。歌手黄伟麟在1995年推出的粤语唱片《孤单的讽刺》,常被视为澳门首张本土原创流行音乐唱片[26]:139(一说名为《黄伟麟》[27])。澳门音乐制作人何嘉伟亦约在1994年开始为本地市场创作歌曲,1995年他发行了首张原创杂锦专辑《高温音乐力量》[26]:150-153;他在2000年代曾认为澳门人口太少,且受香港及台湾影响太深,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期另一创作人云超则指出澳门涉足音乐界的人口比例太少[26]:145,另一创作人启航则指出早年澳门观众嫌弃本地歌手的情况[26]:149。何嘉伟后又把澳门流行音乐发展划分为几个时期:1995年前的是仿效香港,1995年至2005年间开始重视本地流行曲创作,2005年至2015年间在创作和制作方面开始精进[28]。学术界缺乏对澳门流行音乐的研究[29]

进入21世纪,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每年举办《澳广视至爱新听力颁奖音乐会》推广本地创作[30][26]:149。音乐节目如《热闹乐坛》、《唱好舞台》推动本地流行音乐发展,后者亦促进了本地音乐人与其他地区音乐人的交流,比赛类节目如《闯关》、《金曲王》、《SING擂台》有助发掘本地人才[31]。2010年代澳门文化局展开“原创歌曲专辑制作补助计划”扶助本地创作[32]

澳门流行音乐界人物见相关分类:Category:澳门歌手Category:澳门作曲家Category:澳门作词家。由于当地市场狭小,不少创作人及歌手往香港等地发展[26]:136,149-150,如陈辉阳[26]:142李峻一[26]:142吴国恩、云超[27][26]:142-145恭硕良[26]:142杜俊玮[26]:142、乐队Soler[26]:142小肥陈慧敏小瑜古淖文倪力[26]:158-159彭永琛刘蕴晴等。

台湾

[编辑]

台湾歌手到香港发展时推出粤语歌,颇为常见。包含粤语歌词的台湾本土原创歌曲则属罕见,例子有谢金燕的《哔哔哔》,此歌包含粤语、国语、台语、少量英语,其中粤语比重很高,但转调情况严重,发音并不标准[33]。父辈来自广东的杨丞琳曾与香港歌手推出粤语合唱歌,亦多次翻唱粤语歌,她2019年发行的专辑《删·拾 以后》中有一首粤语歌《我不认识你》,出自香港创作人之手[34][35]

新加坡、马来西亚

[编辑]

在早期香港粤语歌的发展过程中,新加坡(星加坡,星)、马来西亚(马)华人为重要市场[36][37],1950年代不仅香港音乐人开始具规模地创作粤语流行曲(一些学说划分为粤语时代曲),同期星马华人亦有尝试创作,如早期香港粤语歌代表性歌手郑君绵的名作《赌仔自叹》,实是在1950年代由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填词及原唱[38],香港粤语音乐研究者黄志华指出当时有不少东南亚华侨歌手,东南亚制作粤语唱片比香港更早,但缺乏原创歌曲(或寄调改词),他更考证郑君绵早期的唱片其实也是在东南亚录制[39][40]。后来该地区较具代表性的粤语创作歌手有上官流云(代表作有寄调英语歌的《行快啲啦》、《一心想玉人》)[41]:4-5郑锦昌(代表作《唐山大兄》、寄调台语歌的《十一哥》等)[41]:319-324

然而,新加坡在1979年起推行打压方言的“讲华语运动”,提倡华裔国民使用华语现代标准汉语,下称国语[42],该国媒体禁播粤语等方言音乐[43],打击了当地粤语流行音乐的发展。新加坡学者廖继权(Liew Kai Khiun)曾在2000年代初总结粤语流行音乐在该政策下的流传情况,并认为粤语流行音乐有效地对该政策构成挑战,其观点综合如下:在1970年代后期来自香港的粤语电视剧及其剧集歌曲,曾有很大影响力,随着“讲华语运动”展开,香港剧集播映时需以国语配音,粤语的剧歌被删走或换上国语歌,后来更停止播映香港剧集,粤语音乐节目亦被取消。然而,1980年代亦正值香港粤语流行音乐蓬勃发展的时期,众多歌星崛起,他们的影响力仍渗透到新加坡民间。原因是新加坡政府认为粤语社群中老一辈人士仍虽依赖粤语,相信通过掌控广播媒体,年青一辈终会放弃方言,未有从各方面强硬打压粤语音乐(例如民间的粤剧推广活动仍被容许),但政府忽视了香港粤语流行音乐对年青人的吸引力,而录像带等新兴媒体亦有助突破广播媒体上的封锁。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涌现了以粤语歌为招徕的夜总会卡拉OK店、的士高舞厅,如Canto及97'(亦播放与英语及国语歌的混音歌曲)。在官方政策下,英语及国语渐逐成为华裔儿童的主流语言,但官方对方言的态度转趋温和,粤语流行音乐仍有一席之地。1990年代,在新加坡长期执政的人民行动党曾在选举中失利,华裔工人阶层被熟悉方言的反对派政客所吸引,被视为原因之一。“讲华语运动”虽仍持续,但官方态度已转为不提倡也不打压方言。在电视市场,继老一辈所需求的方言新闻节目,年青一辈所需求的粤语音乐节目亦随之出现,有线电视网络亦能播放香港的粤语电视节目。后来曾有掌管艺术的部长建议有志在华人市场发展的当地歌手“throw in dialect, and reach out to China’s provinces”(投入到方言范畴,走进中国各省)。香港与台湾是新加坡华裔音乐人选择发展的两大市场,进入香港市场的音乐人自然涉足粤语歌(见下)。同时,90年代香港歌手亦因种种因素积极拓展国语市场,能以国语沟通、国粤语歌兼备的歌手增多(廖继权视之为融合成东亚流行音乐),另一方面直到2000年代初仍有约36%原籍广东的人口保留在家讲粤语的习惯,操粤语的移民人口亦有一定数量,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粤语流行音乐在新加坡的存续。[44]

据廖继权,1990年代来自香港的粤语音乐专辑在新加坡曾获得高销量,且与国语专辑同步增长,自1997年香港音乐专辑销量不论在香港及东亚市场均显著下滑[44]:223-226。香港资深音乐制作人吴雨曾在2000年代中期一个研讨会中讲述粤语音乐市场狭窄的困境,他断言“星加坡不让听广东歌”、“星加坡全部是国语的”、“东南亚市场死了”[43]

星马地区的流行歌手发展香港市场时仍会推出粤语歌,1990年代后新加坡的例子有许美静(代表作《明知故犯》、《倾城》)、陈洁仪(粤语音乐剧雪狼湖》、粤语专辑《揭晓》等、合唱歌《来夜方长》)等,那一代歌手均在“讲华语运动”政策下成长,其中陈洁仪来自致力保存粤语文化的家庭,她成名后母亲亦只会对她发行粤语专辑感到高兴[44]:228。1990年代后马来西亚的例子有陈庆祥(《各位男人辛苦晒》)、曹格(《海边的卡夫卡》、《左右无缘》)等。而马来西亚本地的粤语歌创作仍然存在,推出原创粤语歌的歌手包括温力铭等。

擅长以不同语言写歌的马来西亚创作歌手黄明志发表了一系列以“亚洲”为题的专辑,其中2018年收录于《亚洲通牒》的粤语歌《唱广东歌》是代表香港的作品,歌词由大量香港粤语流行曲歌名串连而成,并诉说了香港粤语流行曲全盛时期对马来西亚华人的影响。[45]

非华人群体

[编辑]

1980年代后期,主要由白人组成的香港乐队Citybeat,曾推出《城巿节拍》、《土佬Johnny》等粤语歌。2020年代,定居香港超过二十年的多米尼加裔音乐人Chris Polanco(汉名:陈杰)也曾推出自己的粤语歌《说不出的对不起》、《我哋一齐唱好无》(作曲、演唱)[46]

并非长居于香港的非华裔人士,也曾有过一些粤语创作:

  • 2018年至2021年间,网络平台上有一个名为The Gwai Lou Show(鬼佬骚)的团体,由曾于香港生活的美国白人组成,他们创作了一些粤语饶舌歌曲并拍摄音乐影片,表达对香港的热爱,如《What Up HK》[47][48]、《狮子山上》。
  • 2021年,一名到香港发展的南非女歌手Eli Zaelo,创作了一首粤语歌《改变》。[49][50]

备注

[编辑]
  1. ^ 众人隶属团体为广东音乐曲艺团前身,名称有多种说法,如广东民间音乐团、广东民间曲艺团等。
  2. ^ 2.0 2.1 因香港是移民城市,此举例一般收录到香港发展前,已曾在出生地区开展流行音乐事业的音乐人,以避免移民人口中不胜枚举的寻常之例。特例有广州出生的陈蕾,她从未在中国内地出道,但长年以工作签证形式在香港发展音乐事业(即仍有广州的户籍)[9]
  3. ^ 1988年于亚洲电视主办的第三届《未来偶像争霸战》夺得“未来偶像大奖”(即冠军)。
  4. ^ 以演唱国语歌为主,亦有粤语作品。
  5. ^ 电台DJ出身,其演唱的《墨尔本的翡翠》是2000年代广东原创粤语歌的代表作。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廣東歌已死? 填詞人嘆大學歌唱比賽一半普通話歌. 香港01. 2016-11-21 [2024-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中文(香港)). 
  2. ^ 2.0 2.1 黄志华. 顧嘉煇老三與老大之誤. 信报. 2014-03-24. 
  3. ^ China Briefing Media. [2004] (2004) Business Guide to 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Briefing Media Ltd. ISBN 988-98673-1-1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伍福生. 廣東流行音樂史. 广州: 新世纪. 2008. ISBN 978-7-5405-3966-5. 
  5. ^ 广东流行音乐走过三十年 系列庆典即将展开(图). 新浪网. 2007-05-24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中文(中国大陆)). 
  6. ^ 倪明. 粤俗好歌千千阕 声声不息音绕梁. 广州日报. 2024-06-19 [2024-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9) (中文(中国大陆)). 
  7. ^ 7.0 7.1 7.2 7.3 7.4 7.5 游威. 无惧世事变改,仍在坚守粤语歌的广东本土歌手们. 羊城网. 2021-03-11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中文(中国大陆)). 
  8. ^ 台港的流行曲發現「新大陸」. 亚洲周刊. 1992-01-26, 6 (4): 26. ISSN 1015-5015. 
  9. ^ 獎項增加知名度 陳蕾︰申請工作證都容易咗. 明报周刊. 2024-01-05 [2024-10-31] (中文(香港)). 
  10. ^ 10.0 10.1 10.2 10.3 Yahoo娛樂圈 娛評︳廣州人在香港樂壇 張敬軒陳蕾的專才計劃. 雅虎香港. 2024-01-02 [2024-11-17] (中文(香港)). 
  11. ^ 程依伦. 广州音乐产业观察丨聚焦独立音乐人:在理想与现实间交锋. 广州日报. 2020-12-17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中文(中国大陆)). 
  12. ^ 广州仔自创歌曲唱好广州(图). 新浪网. 广州日报. 2006-03-21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中文(中国大陆)). 
  13. ^ 廣州有年輕人熱愛唱粵語歌印製歌詞卡、明信片 冀推廣粵語承傳. 有线宽频. 2023-10-30 [2024-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2) (中文(香港)). 
  14. ^ 何钻莹. “五一”去哪儿?来二沙岛体验粤式“音乐茶座”吧. 广州日报新花城. 2023-04-27 [2024-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2) (中文(中国大陆)). 
  15. ^ 张敬轩林颐:一段鲜为人知的兄弟情(图). 新浪网. 新快报. 2008-09-10 [2023-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7) (中文(中国大陆)). 
  16. ^ 张楠. 唱作女歌手阿细广州开唱,官宣签约环球音乐宝丽金唱片. 扬子晚报. 2023-12-19 [2023-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9) (中文(中国大陆)). 
  17. ^ 17.0 17.1 扶植原创粤语歌新生力量 岭南新民谣·粤语季启动. 广州日报. 2024-08-29 [2024-10-28] (中文(中国大陆)). 
  18. ^ 陈家富. 粵語流行曲. 时代论坛. 2022-05-24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中文). 
  19. ^ 19.0 19.1 嶺南新民謠·粵語季啓動 培養原創粵語歌新生力量. 中国新闻网. 2024-08-29 [2024-10-28] (中文). 
  20. ^ 彭嘉彬. 《野狼Disco》反映對港產文化憧憬 神曲怎從《中國新說唱》彈起. 香港01. 2020-01-10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9) (中文(香港)). 
  21. ^ Li, Minnie. 野狼Disco是在貶低粵語嗎?. 独立媒体. 2020-01-14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0) (中文(香港)). 
  22. ^ 王夕子. 《野狼disco》風靡中國 向香港80年代致敬. 亚洲周刊. 2019-12-16, (2019年50期)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23. ^ 23.0 23.1 朱白. 为什么东北人爱唱粤语歌?“东北粤”的拯救与逍遥. 腾讯网. 南都娱乐周刊. 2021-06-20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中文(中国大陆)). 
  24. ^ 邮差. 《聲生不息》背後的粵語歌,是怎麼重新火起來的?. C²文创志. 2022-05, (48)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25. ^ “塑料粤语歌”听得广东路人忙摇头,直言:好做作!. N视频. 南方都市报. 2021-07-19 [2024-10-28] (中文(中国大陆)). 
  26. ^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26.06 26.07 26.08 26.09 26.10 26.11 26.12 戴定澄. 漸露頭角的本土流行歌曲創作——部份澳門流行歌曲創作人訪談錄. 音樂創作在澳門. 澳门: 澳门日报出版社. 2007: 135–159. ISBN 978-99937-32-56-3. 
  27. ^ 27.0 27.1 梁雄业. 雲超談音樂:澳門須找回自己的文化. C²文创志. 2016-04, (14)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28. ^ 梁雄业; 冯信华; 梁灿旭. 立足本土的佰家音樂. C²文创志. 2015-07, (7) [2023-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29. ^ 王韡. 流行音乐学.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22: 76. ISBN 978-7-5657-3203-4 (中文(中国大陆)). 
  30. ^ 王美美. 澳門與音樂產業的距離. Plataforma Media. 2021-07-03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中文(繁体)). 
  31. ^ 李春著. 澳门大众传媒研究.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20: 192. ISBN 978-7-5657-2706-1 (中文(中国大陆)). 
  32. ^ 原創歌曲專輯製作補助計劃. 文化产业基金.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中文(繁体)). 
  33. ^ 陈巧蕙. 謝金燕越唱「粵」紅! 港網友也瘋電音│TVBS新聞網. TVBS. 2010-10-02 [202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0) (中文(台湾)). 
  34. ^ 彭嘉彬. 楊丞琳隔12年再出廣東歌 親自私信陳詠謙林家謙邀歌. 香港01. 2020-01-08 [2024-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9) (中文(香港)). 
  35. ^ 【唔怕面懵】楊丞琳堅持講廣東話. 明报周刊. 2018-03-01 [2024-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9) (中文(香港)). 
  36. ^ 黄志华. 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1950-1974). 香港: 三联. 2000: 48. ISBN 962-04-1794-1. 
  37. ^ 陈守仁; 容世诚. 電台流聲-粵語流行:三及底進行曲-延伸閱讀 – 陳守仁、容世誠:早期粵語流行曲 (無障礙瀏覽版本). 香港记忆. 访问周聪.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原文发表于1990年2月] [2024-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0) (中文(香港)). 
  38. ^ 黄志华. 歌詞愛好者有好節目. 信报财经新闻. 2016-04-18 [2023-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9) (中文(香港)). 
  39. ^ 黄志华. 原創先鋒:粵曲人的流行曲調創作. 香港: 三联. 2014: 73. ISBN 9789620436598. 
  40. ^ 黄志华. 〈(三)五六十年代的粵語歌生產有沒有本土意識?〉及〈(九)鄭君綿在南洋灌唱粵語歌的日子(兼說《賭仔自嘆》首唱者) 〉. 本可成佳話——粵語老歌故事及觀賞. 香港: 三联. 2023: 166–168, 196–199. ISBN 978-962-04-5267-3. 
  41. ^ 41.0 41.1 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委员会 (编). 香港粵語唱片收藏指南 ─ 粵語流行曲 (50's-80's). 香港: 三联. 1998. ISBN 962-04-1458-6. 
  42. ^ 赵晓彤. 【01周報.喺香港講廣東話(4)】禁絕方言的新加坡 英培安:望放鬆管制. 香港01. 2018-03-08 [2024-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中文(香港)). 
  43. ^ 43.0 43.1 冯应谦 (编). 回顧香港粵語流行歌的興衰. 歌潮・汐韻:香港粤語流行曲的發展. 吴雨座谈发言纪录. 香港: 次文化堂. 2009: 19. ISBN 978-962-992-211-5. 
  44. ^ 44.0 44.1 44.2 Liew, Kai Khiun. Limited pidgin-type patois? Policy, language, technology, identity and the experience of Canto-pop in Singapore. Popular Music. 2003, 22 (2): 217-233. ISSN 0261-1430 (英语). 
  45. ^ 李思朗. 大馬歌手黃明志feat. 盧巧音《唱廣東歌》熱爆 網民:聽到想喊. 香港01. 2018-10-14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中文(香港)). 
  46. ^ 《龍舌蘭》贈陳奕迅 承諾為容祖兒作歌 陳杰:香港是家 踢我都唔走. 明报加东网. 2023-09-27 [2024-02-09] (中文). 
  47. ^ 熊文浩. The Gwai Lou Show - What Up HK:鬼佬唱廣東rap 最愛張敬軒. 香港01. 2018-07-30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中文(香港)). 
  48. ^ 李颖霖. 【真.唱好香港】美國鬼佬作廣東歌rap爆:我哋好愛香港. 香港01. 2018-07-31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中文(香港)). 
  49. ^ 陈芷慧. 南非女歌手唱作廣東歌 疫情零演出憂夢碎:沒人能阻止我追求夢想. 香港01. 2021-06-22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中文(香港)). 
  50. ^ 南非歌手來港發展創作廣東歌 冀向港人展示少數族裔潛力. 无线新闻. 2021-06-06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9)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