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共和国 (大韩民国)
大韩民国 대한민국 大韓民國 | |||||||||
---|---|---|---|---|---|---|---|---|---|
1972年—1981年 | |||||||||
国歌:애국가 《爱国歌》 | |||||||||
![]() 大韩民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 |||||||||
首都 | 汉城 | ||||||||
常用语言 | 韩语 | ||||||||
政府 | 威权主义军事独裁下的单一制半总统制共和国 | ||||||||
总统 | |||||||||
• 1972年–1979年 | 朴正熙 | ||||||||
• 1979年–1980年 | 崔圭夏 | ||||||||
• 1980年–1981年 | 全斗焕 | ||||||||
国务总理 | |||||||||
• 1972年–1975年 | 金锺泌 | ||||||||
• 1975年–1979年 | 崔圭夏 | ||||||||
• 1979年–1980年 | 申铉碻 | ||||||||
• 1980年–1981年 | 南悳祐 | ||||||||
立法机构 | 大韩民国国会 | ||||||||
历史时期 | 冷战 | ||||||||
• 维新宪法公投 | 1972年11月21日 | ||||||||
• 文世光事件 | 1974年8月15日 | ||||||||
• 板门店事件 | 1976年8月18日 | ||||||||
• 朴正熙遇刺 | 1979年10月26日 | ||||||||
• 双十二政变 | 1979年12月12日 | ||||||||
• 五一七紧急戒严 | 1980年5月17日 | ||||||||
• 光州事件 | 1980年5月18日–5月27日 | ||||||||
• 第五共和国建立 | 1981年2月25日 | ||||||||
货币 | 韩圆 | ||||||||
ISO 3166码 | KR | ||||||||
| |||||||||
今属于 | ![]() |
第四共和国(朝鲜语:제4공화국/第四共和國 Je Sa Gonghwaguk),是大韩民国于1972年至1981年间存在的历史政权。
第四共和国是在1972年宪法公投中批准《维新宪法》的基础上成立的,该宪法将总统朴正熙实际上的独裁权力纳入法律,并继承了此前的第三共和国。朴正熙及其所属的民主共和党实施中央集权的维新体制,直至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遇刺身亡。朴正熙逝世后,第四共和国在继任总统的崔圭夏领导下进入政治不稳定时期,此后更宣布加强戒严令。1979年12月12日,全斗焕发动双十二政变,崔圭夏政府被架空权力,并开始武装镇压反对戒严令的光州民主化运动。1980年5月17日,全斗焕扩大戒严令,建立以统一主体国民会议为核心的军事独裁政权并解散国会,其后于8月的总统选举中经统一主体国民会议当选为总统。随着新宪法于1981年3月通过,第四共和国宣告终结,由第五共和国取而代之。
历史
[编辑]背景
[编辑]1961年7月,朴正熙在领导五一六政变推翻第二共和国两个月后正式上台执政,此后他一直作为韩国领导人。朴正熙及军部成员成立了临时性质的军政府——国家重建最高会议,并将韩国经济发展视为优先发展事项,但期间面临美国要求恢复文官政府的强大压力。1963年,朴正熙宣布放弃军职、以普通民众身份参加10月的总统选举,随后击败去年辞职的前总统尹潽善[1]。12月17日,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朴正熙于同日正式就任总统,并宣布回归国会领导下的文官政府。然而,政府主要由最高会议的成员组成,而国会则由朴正熙领导的民主共和党占多数。1967年总统选举,朴正熙再次击败尹潽善当选[2]。1969年,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总统连任两次、任职三届任期[3]。1971年总统选举,朴正熙以微弱优势击败新民党候选人金大中[4]。
朴正熙于1960年代颇受欢迎,但从1970年代初开始,他面临国内民众与竞争对手的反对声音与日俱增,令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1971年国会选举,最大在野党新民党得票率从1967年选举的32.7%上升至44.4%,令民主共和党失去原有的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议席[5][6]。随着196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度放缓,民众对朴正熙独裁统治的不满日益增加。此外,朴正熙对于冷战政治局势的变化感到焦虑,特别是在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森提出的尼克森主义下,美国对共产主义政策的改变。朴正熙政府的合法性依赖坚定的反共主义,他认为韩国盟友对此的任何缓和政策均会威胁到其统治的基础。1971年12月6日,朴正熙以“基于国际情势的危险现实”为由,宣布韩国进入紧急状态[7]。
建立
[编辑]
1972年10月17日,朴正熙发动自我政变[8]。他宣布全国实行紧急戒严、解散国会、终止《第三共和国宪法》部分条文效力并着手制定新宪法,“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好制度准备”[8]。国务会议随后将这场政变统一命名为十月维新[9][10][11]。朴正熙的自我政变灵感源自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可斯,后者在几周前策划了一场类似的政变[12]。10月27日,朴正熙政府颁布《以祖国和平统一为目的之宪法修正案》,即《维新宪法》[13]。
维新宪法体制
[编辑]维新宪法 | |
谚文 | 유신헌법 |
---|---|
汉字 | 維新憲法 |
文观部式 | Yusin Heonbeop |
马-赖式 | Yusin Hŏnpŏp |

第四共和国实施《维新宪法》(유신헌법/維新憲法 Yusin Heonbeop)。“维新”词源参考自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 Meiji Ishin)[14],这场改革使日本处于明治天皇的有效统治之下,并于19世纪末开始崛起为世界强国。“维新”一词亦暗示维新宪法赋予总统如同天皇般的帝王角色,该宪法实际上将所有执政权力集中在朴正熙手上[15][16]。《维新宪法》是一部高度集权的法律,其特点是赋予总统广泛的行政权及立法权:总统任期延长至六年且没有连任限制[17];总统由统一主体国民会议以间接选举产生,该会议是一个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的选举人团(但总统候选人的资格要求非常严格,以至于只有一名候选人可以参加总统选举)[17];总统被赋予巨大权力,有权中止宪法所规定的自由,并以法令统治[17]。国会只获得了一项特权,即透过不信任动议罢免国务会议[17]。但即便如此,这亦只是一纸空文,因为总统不但可以随意解散国会,还可以任命其中三分之一议员来保证执政党占国会多数议席[17]。从各方面来看,《维新宪法》都将朴正熙自1971年12月以来行使的紧急权力纳入法律,实际上将其总统任期变成合法的独裁统治。这部新宪法引起广泛抗议,但仍无阻碍其实施。
朴正熙认为,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并不适合韩国,因为韩国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反,他认为强势、不受挑战的总统权力的“韩式民主”才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唯一途径[18]。
1972年11月21日,朴正熙政府举行修宪公投,最终《维新宪法》以91.9%投票率、91.5%的压倒性赞成票获得通过[19];第三共和国正式终结,韩国进入第四共和国,即维新体制时代(유신체제시대/維新體制時代 Yusin Cheje Sidae)。朴正熙于1972年选举第四次当选总统[20]、1978年选举第五次当选总统[21],两次都没有其他候选人竞争。
1970年代,随着朴正熙的支持率不断下降以及民众对其独裁统治的容忍度不断下降,第四共和国亦经历更大程度的不稳定。《维新宪法》允许朴正熙合法且更公然地侵犯公民自由,特别是压制日益高涨的反对声音,但这却加剧了民众对其政权的抵抗。朴正熙曾多次承诺要实现全面民主转型,但很少人相信他这番言论。
金大中绑架事件
[编辑]1971年总统选举后不久,金大中遭遇车祸,导致其髋关节永久性损伤。金大中认为此事件是朴正熙策划的一次暗杀未遂,为了自身安全,他决定逃往日本,并在当地与其他持不同政见者共同组织民主运动。1972年《维新宪法》颁布后,金大中开始自我流亡日本。1973年8月8日,金大中于东京格兰皇宫大饭店出席民主统一党举行的聚会期间遭到绑架[22]。据金大中称,绑架者可能打算在前往韩国的途中将他扔下朝鲜海峡并活活淹死。然而,就在绑架者把金大中带到甲板上时,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始追击并向船只发射了一枚照明弹,最终他们被迫放弃这项计划。金大中随后被带到釜山,在被绑架五日之后,他于汉城获释放并自行返回其家中[23]。
人民革命党事件
[编辑]1974年4月25日,中央情报部以违反《国家保安法》为由逮捕了1,024人接受调查,他们被指控试图重建朝鲜支持的激进社会主义组织“人民革命党”,其中包括都礼锺等23人。第一次人民革命党事件发生于1964年8月14日,当时有41人因涉嫌创建该组织违反《反共法》而被捕[24]。与上次情况类似,第二次事件大多数被捕者最终无罪释放,另有253人被判入狱。1975年4月8日,最高法院宣布最终判决,23名被告中,都礼锺、吕正男、金镛元、李铢秉、河在完、徐道源、宋相振及禹洪善8人被判处死刑、15人分别被判无期徒刑或15至20年监禁[25]。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于判决宣布后仅18小时就进行处决。
人民革命党事件于韩国以外引起关注,并对朴正熙政府带来了负面影响。在韩国国内,由于严格的审查法律,有关该事件的了解仅限于第一手经验以及透过大学与教会秘密分享的外国报章的资讯。多数人认为,人民革命党事件是朴正熙为了打压民主派而非清除共产党员,此事件的消息迅速传播,鼓舞了韩国国内外的民主运动。
YH女工抗争事件与釜马事态
[编辑]1979年8月,YH贸易公司的员工于新民党总部静坐抗议,要求公司业务正常化及保障工人权益[26]。警察进入新民党总部大楼强制清场,在驱逐示威员工的过程中造成一人堕楼身亡,并与新民党总裁金泳三等人发生冲突[26]。对此,国会就此事展开讨论,金泳三主张美国撤回对朴正熙政府的支持。
YH事件成为两个月后的釜马民主抗争的导火线。10月4日,执政民主共和党主导的国会以突袭式通过将金泳三除名的决议案,其议员资格被褫夺[27]。10月16日,金泳三的根据地釜山、马山爆发大规模抗议,要求撤销褫夺决定、废除维新体制及实施民主化等。釜马事态让总统朴正熙产生巨大的危机感,最终他决定以武力镇压示威,分别于10月18日宣布对釜山实施戒严令[28]、10月20日宣布对马山实施卫戍令[29]。
朴正熙遇刺
[编辑]1979年10月26日,总统朴正熙与总统警卫室长车智澈遭中央情报部长金载圭开枪暗杀身亡,另外四名警卫室官员亦分别被随行的中央情报部特工杀害[30]。此次暗杀事件结束了朴正熙长达18年的统治,并引发韩国政治局面动荡。自1975年起担任国务总理的崔圭夏以代理总统身份掌权[30]。然而,他很快就被军方内部的竞争派系边缘化。朴正熙逝世后,崔圭夏随即宣布戒严,由郑昇和上将担任戒严司令官,并任命全斗焕少将领导联合搜查本部对此事进行调查[30]。
终结
[编辑]
1979年10月27日,全斗焕单方面接管中央情报部及政府情报机构。12月6日,统一主体国民会议依照《维新宪法》的框架选出崔圭夏为总统[31]。然而,全斗焕于六日之后便发动双十二政变,强行逮捕并拘留郑昇和。此时,崔圭夏实际上已失去权力,其后全斗焕于1980年4月自任中央情报部长。
1980年5月17日,全斗焕宣布扩大戒严范围,建立以统一主体国民会议为核心的军事独裁政权并解散国会。5月18日,光州开始出现抗议活动。作为回应,全斗焕加强戒严令,并用军队暴力镇压参与抗议活动的民众,造成约200至600人死亡。光州抗议活动最终以当局成功镇压收场,但此事巩固了韩国民众追求民主化的决心。8月,崔圭夏宣布辞职,随后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全斗焕在没有竞争对手下于统一主体国民会议获99.37%得票率当选总统[32]。10月,全斗焕宣布废除所有政党,并创立自己的政党——民主正义党,该党实际上继承了韩国自1963年以来的执政党、由朴正熙领导的民主共和党。全斗焕随后颁布了新宪法,其集权程度相对较朴正熙的《维新宪法》略低,但仍赋予总统相当巨大的权力。
1981年2月25日,全斗焕于总统选举中再次当选总统,开启为期七年的单一任期[33];第四共和国随之终结,韩国进入第五共和国时期[34]。
经济
[编辑]

第四共和国时期的韩国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在朴正熙的领导下,韩国于短短十多年间便由原本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穷国家蜕变为中等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35][36]。
朴正熙政府放弃原本已高度发展的轻工业,改为投资重工业,称为重化工业驱动计划[16]。1966年至1969年的朝韩非军事区冲突是推动韩国转为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因素,这场冲突令韩国领导层担心,如果没有美国的大量援助,韩国将缺乏自给自足的能力抵御朝鲜的攻击。1960年代末,随着美国越来频繁介入越南战争,韩国领导层认为美国从驻韩美军调动太多军队到印度支那半岛将使韩国更容易受到朝鲜威胁,朝鲜于非军事区的另一边聚集了数量庞大的军队,更拥有几乎全用于军队后勤供应的工业基地。因此,韩国认为发展重工业是抵御朝鲜潜在侵略的生存之道,并着手建设能够支持现代化军队的工业基础设施[16]。朴正熙决定将国家经济发展能力集中到几个重点产业的发展:钢铁、石化、汽车、机床、造船,以及电子。朴正熙吸纳了由大型家族经营的综合企业——即财阀,因为他们拥有发展这些产业的资本。
重化工业驱动计划虽然成功发展韩国的重工业,但同时亦带来严重的政治及社会影响。由于朴正熙未能兑现民主化承诺,工人阶级的野猫罢工以及学生反对他的抗议活动日益频繁,亦是构成其于1979年遇刺的因素之一。环境破坏及工业事故令民众出现健康问题,其中一种污染疾病称为“温山病”,因影响着位于蔚山郊区的工业重镇温山一带的居民而得名[37][38]。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中东产油国提高油价,对韩国重工业经济发展带来压力,但韩国建筑企业于中东国家活跃,并从中获得大量外汇。
1978年4月29日,釜山附近的古里核电厂的第一座核反应堆开始运作。
外交
[编辑]国际外交的各种事件促使朴正熙政府重新思考其外交立场。其中,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关系正常化令民众对韩国在冷战中能否依赖美国的支持产生怀疑。在第四共和国时期,韩国的邦交国数量由1972年的85个增至1981年的116个,除了既有的美国、中华民国、英国、法国、西德等传统盟友外,朴正熙、崔圭夏及全斗焕三届政府均致力与印度尼西亚[39]、印度[40]、孟加拉[41]、新加坡[42]、斯里兰卡[43]、加纳[43]、尼日利亚[44]、阿联酋[45]等众多不结盟运动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韩国与朝鲜于1972年8月30日至1973年7月13日期间轮流在汉城及平壤共举行了七轮红十字会会谈,商讨合办南北离散家族重聚活动。1973年6月23日,朴正熙发表《对有关和平统一外交政策之特别宣言》(即《六二三宣言》),表示韩国愿意寻求与朝鲜同时成为联合国成员国,以及在互惠平等的原则下与意识形态及制度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门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朝鲜半岛统一的最终目标[46]。
社会
[编辑]
1974年10月24日,韩国主要报章《东亚日报》的记者举行“自由媒体保护大会”,抗议朴正熙政府对新闻界的压迫,并要求保障新闻自由[47]。《东亚日报》一直反对及抗议军事独裁统治,自从朴正熙担任国家重建最高会议议长以来,该报章与他长期存在矛盾。事后,中央情报部对《东亚日报》的主要广告商施压,令大批本打算在《东亚日报》上刊登广告的公司相继解约。12月26日起,《东亚日报》停止刊登主要广告,报章内没有广告的位置留白,或者完全以报道填满全张纸面[48]。
此事件不仅使《东亚日报》的广告被解约,由该报章设立的东亚广播亦受到牵连。1975年1月11日,东亚广播的节目广告被大量解约,在没有广告的情况下,部分广播节目因此被迫中止,甚至需要缩短整个广播时间[49]。白纸广告事件持续长达七个月,令《东亚日报》及旗下东亚广播均出现经营困难。
最终,《东亚日报》管理层强行解雇反对朴正熙政府的示威员工以平息事态[50][51]。被解雇的员工于1988年5月15日共同创办了《韩民族日报》。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第三共和國 大統領에 朴正熙씨 當選確定. 东亚日报. 1963-10-17: 1 [2025-05-07] (韩语).
- ^ 6代大統領에 朴正熙씨. 东亚日报. 1967-05-05: 1 [2025-05-07] (韩语).
- ^ 改憲案 122票로 可決. 朝鲜日报. 1969-09-14: 1 [2025-05-09] (韩语).
- ^ 7代 大統領 朴正熙씨 當選. 东亚日报. 1971-04-29: 1 [2025-05-07] (韩语).
- ^ 與安定·野 護憲線 확보. 京乡新闻. 1971-05-26: 1 [2025-05-09] (韩语).
- ^ 이고운. 박정희의 경제정책 18년, 생생한 증언. 韩国先驱报. 2006-08-23 [2009-5-12] (韩语).
- ^ 國家 非常事態 선언. 每日经济新闻. 1971-12-06: 1 [2025-05-09] (韩语).
- ^ 8.0 8.1 全國에 非常戒嚴 선포. 每日经济新闻. 1972-10-18: 1 [2025-05-07] (韩语).
- ^ 「10월維新」으로 統一. 每日经济新闻. 1972-10-28: 1 [2025-05-07] (韩语).
- ^ 10.17특별宣言명칭 「10月維新」으로統一. 东亚日报. 1972-10-28: 1 [2025-05-07] (韩语).
- ^ 10月維新으로 名稱통일. 京乡新闻. 1972-10-28: 1 [2025-05-07] (韩语).
- ^ Declaration of Martial Law. Official Gazette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2018-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8) (英语).
- ^ 維新的 改革의 기초. 东亚日报. 1972-10-27: 1 [2025-05-08] (韩语).
- ^ 박정희와 김일성, 1인 독재 위해 뒷거래?. Naver News (Pressian). 2015-09-16 [2025-05-07] (韩语).
- ^ E.g., Kim, B.-K. & Vogel, E. F. (eds.) (2011) The Park Chung Hee Era: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uth Kore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27. However, it is argued in the book that the Yushin Constitution merely formalised rather than directly established the "imperial presidency".
- ^ 16.0 16.1 16.2 박정희 대통령 기념사업회. [2009-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韩语).
- ^ 17.0 17.1 17.2 17.3 17.4 憲法개정案 全文. 东亚日报. 1972-10-27: 6 [2025-05-08] (韩语).
- ^ 주체사상과 한국적 민주주의는 왜 나왔을까.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1-14 [2019-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9) (韩语).
- ^ 維新憲法案 내일確定 公表. 东亚日报. 1972-11-23: 1 [2025-05-09] (韩语).
- ^ 朴正熙 8代大統領당선. 东亚日报. 1972-12-23: 1 [2025-05-07] (韩语).
- ^ 朴正熙후보 9대大統領당선. 东亚日报. 1978-07-06: 1 [2025-05-07] (韩语).
- ^ 金大中씨 失踪 東京서 韓國말하는 靑年5명에 連行. 京乡新闻. 1973-08-09: 1 [2025-05-09] (韩语).
- ^ 金大中씨 自宅 귀환. 朝鲜日报. 1973-08-14: 1 [2025-05-09] (韩语).
- ^ 北傀指令받고 國家變亂陰謀. 东亚日报. 1964-08-14: 1 [2025-05-07] (韩语).
- ^ 大法, 人革黨사건등 38명 上告審판결. 东亚日报. 1975-04-08: 1 [2025-05-07] (韩语).
- ^ 26.0 26.1 YH女工 新民黨舍 농성事件의 始末. 京乡新闻. 1979-08-21: 3 [2025-05-09] (韩语).
- ^ 金泳三의원 除名. 京乡新闻. 1979-10-04: 1 [2025-05-09] (韩语).
- ^ 釜山에 非常戒嚴선포. 京乡新闻. 1979-10-18: 1 [2025-05-09] (韩语).
- ^ 馬山·昌原에 衛戍令. 京乡新闻. 1979-10-20: 1 [2025-05-09] (韩语).
- ^ 30.0 30.1 30.2 朴正熙대통령 逝去. 京乡新闻. 1979-10-27: 1 [2025-05-09] (韩语).
- ^ 崔圭夏 10代大統領 선출. 东亚日报. 1979-12-06: 1 [2025-05-09] (韩语).
- ^ 全斗煥후보 11代大統領당선. 东亚日报. 1980-08-27: 1 [2025-05-09] (韩语).
- ^ 全斗煥후보 12代大統領당선. 东亚日报. 1981-02-25: 1 [2025-05-09] (韩语).
- ^ Harold C. Hinton. Korea under new leadership : the Fifth Republic. New York: Praeger. 1983. ISBN 0-03-063284-6. OCLC 9219028 (英语).
- ^ 朴正熙 제9대 大統領 5代에서 8代까지를 통해본 治績과 비젼. 东亚日报. 1978-07-06: 3 [2025-05-07] (韩语).
- ^ 朴正熙대통령을 哀悼함. 京乡新闻. 1979-10-27: 2 [2025-05-09] (韩语).
- ^ Yok-shiu F. Lee; Alvin Y. So. Asia's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M.E. Sharpe. 1999 [2017-11-11]. ISBN 97815632490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英语).
- ^ Walter L. Goldfrank; David Goodman; Andrew Szasz. Ecology and the World-system.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9 [2017-11-11]. ISBN 97803133072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英语).
- ^ 韓國-印尼 정식修交. 朝鲜日报. 1973-09-19: 1 [2025-05-10] (韩语).
- ^ 印度, 南北韓동시 修交. 朝鲜日报. 1973-12-11: 1 [2025-05-10] (韩语).
- ^ 韓國·방글라데시修交. 东亚日报. 1973-12-19: 1 [2025-05-10] (韩语).
- ^ 韓國-싱가포르 修交. 朝鲜日报. 1975-08-08: 1 [2025-05-10] (韩语).
- ^ 43.0 43.1 스리랑카·가나와 大使級 修交합의. 京乡新闻. 1977-11-14: 1 [2025-05-10] (韩语).
- ^ 나이지리아와 修交. 东亚日报. 1980-02-23: 1 [2025-05-10] (韩语).
- ^ 아랍土侯國과 大使級 修交. 朝鲜日报. 1980-06-19: 1 [2025-05-10] (韩语).
- ^ 朴正熙大統領, 平和統一外交정책宣言. 京乡新闻. 1973-06-23: 1 [2025-05-10] (韩语).
- ^ 東亞日報 記者일동 自由言論실천 宣言. 东亚日报. 1974-10-24: 1 [2025-05-15] (韩语).
- ^ 「東亞日報廣告 무더기解約」重視. 东亚日报. 1974-12-26: 1 [2025-05-15] (韩语).
- ^ 「東亞廣告解約」13日부터 本格조사. 东亚日报. 1975-01-11: 1 [2025-05-15] (韩语).
- ^ 東亞2기자 또解任. 京乡新闻. 1975-03-11: 7 [2025-05-15] (韩语).
- ^ 東亞日報 기자등 12명 또解任. 京乡新闻. 1975-03-28: 7 [2025-05-15] (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