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伯姆

![]() |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0年4月2日) |
卡尔·伯姆 Karl Böhm | |
---|---|
![]() 卡尔·伯姆,1950年 | |
音乐家 | |
出生 | 奥地利格拉茨 | 1894年8月24日
逝世 | 1981年8月14日 奥地利萨尔茨堡 | (86岁)
职业 | 指挥家 |
音乐类型 | 古典音乐 |
活跃年代 | 1917年–1981年 |
卡尔·奥古斯都·列奥波德·伯姆(德语:Karl August Leopold Böhm,1894年8月24日—1981年8月14日),奥地利指挥家,以诠释莫扎特、瓦格纳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闻名。[1]
卡尔·伯姆指挥过数量众多的著名交响乐团,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关系尤其紧密,和柏林爱乐乐团也合作录制过许多唱片,其中包括莫扎特的交响曲全集。伯姆还指挥过欧美各地许多著名歌剧院的演出,比如大都会歌剧院、柏林国立歌剧院,与拜罗伊特音乐节、萨尔茨堡音乐节等很多音乐节保持着几十年的紧密联系。卡尔·伯姆录制了许多唱片,其中一些还拍成了电影,他指挥演出的重点是德奥古典和浪漫时期的作品。在德累斯顿的时候,他与理查·施特劳斯相交甚好,因而指挥过他很多作品的首演。在公众心目中,与同胞卡拉扬涉足甚广的风格不同,伯姆更多的被认为是一位本土音乐家[来源请求],他们同为维也纳爱乐至今为止仅有的两位荣誉指挥(德语:Ehrendirigent)。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伯姆出生于奥地利格拉茨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父亲虽然知道他有音乐天赋并为之高兴,但并不十分同意让音乐成为卡尔·伯姆的职业。伯姆于是在做指挥助理、学习音乐的同时学习法律,后就读于维也纳音乐学院、格拉茨音乐学院格拉茨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声乐理论。
职业生涯
[编辑]伯姆1917年在家乡格拉茨开始职业指挥生涯,同年他指挥了卡尔·戈德马克的歌剧《萨金根的号手》。1919年升任助理音乐总监,1920年正式成为格拉茨剧院的音乐总监,展现出其在歌剧诠释上的潜力与组织能力。1921年在布鲁诺·瓦尔特的支持下成为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助理指挥,并在此期间首次与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接触,1923年即指挥了其歌剧《纳克索斯岛的阿莉亚德妮》。1927年伯姆被任命为达姆施塔特市立剧院总监,在此首度接触表现主义与新音乐,并于1928年指挥了阿尔班·贝尔格的《伍采克》。1931年迁职汉堡国立歌剧院。1933年,他于维也纳首度指挥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他与维也纳舞台建立长期关系的开端。
1934年受邀接替弗里茨·布施,任职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首席指挥,至1943年止。德累斯顿的九年是伯姆生涯的关键,不仅提升了他在德语地区的声望,也奠定他作为理查德·施特劳斯主要合作者之一的地位。1935年与1938年,他分别指挥首演了《沉默的女人》和《达芙妮》,后者更由施特劳斯亲自题献予他,此皆巩固了伯姆在新歌剧诠释领域的领导地位。
1943年,执导维也纳国立歌剧院。1944年6月,他指挥了为理查德·施特劳斯80岁生日所举办的纪念演出,再度呈现《纳克索斯岛的阿莉亚德妮》。同年8月,伯姆被列入纳粹政权的“上帝恩赐名单”,意味着他被视为“国家文化资产”,得以豁免服兵役或前往战场。由于和纳粹党靠近的历史,伯姆在战后被联军免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指挥职务,禁止上台指挥直至1947年。1948年,他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重新登台,指挥莫扎特的《唐·乔万尼》。1950年至1953年期间,他亦定期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参与科隆剧院的德语剧季,并于当地推动《伍采克》与《露露》的演出,甚至尝试西班牙语演绎版本。1954年,伯姆受邀指挥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重建后的首场演出,象征其正式重返奥地利音乐主流舞台。1970年因为他对维也纳音乐贡献卓著而荣获奥地利共和国科学和艺术荣誉勋章。
他在1956年辞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总监职务,开始将重心转向国际巡演与录音计划。1957年起[2],他成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常客,并在1960年代担任多部现代与传统歌剧的首席客座指挥。包括《没有影子的女人》、《伍采克》和《纳克索斯岛的阿莉亚德妮》等作品,皆由他带入美国主流舞台。1962年,伯姆于拜罗伊特音乐节首度登台,指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深受好评。1965年至1967年间,他指挥《尼伯龙根的指环》四部全本作品,成为该音乐节历史上备受瞩目的版本之一。
晚年
[编辑]晚年的伯姆仍持续活跃于指挥舞台,不仅未曾正式退休,亦未因健康衰退而中断演出。1970年代与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合作,录制了莫扎特、贝多芬与勃拉姆斯的重要交响曲,以及多部瓦格纳与理查德·施特劳斯歌剧,这些录音至今仍被视为必考版本。1973年,他与伦敦交响乐团展开合作,录制多套德奥曲目,1975年被该团任命为名誉主席,是该团极少数获此殊荣的非英籍指挥。自四〇年代以来,他也经常回访萨尔茨堡音乐节,并与诸如洁西·诺曼、赫曼·普莱等年轻歌手合作,展现其对新一代演唱者的接纳与支持。1979年,维也纳爱乐授予他荣誉指挥称号,是该团历史上仅有的两位获此头衔的指挥之一。
1981年8月14日伯姆在萨尔茨堡排练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厄勒克特拉》时逝世,享年86岁。按照他的遗愿,伯姆身后安眠于萨尔茨堡[3]。
评价
[编辑]总体来说,伯姆的指挥朴实大方、四平八稳,被誉为“精准大师”。虽然有人说他“学究气”重,可能是针对他忠实原谱而言,不会擅自加入戏剧性效果;而他这种自然不造作的风格,其实反倒为绝大多数乐迷所称道。特别是莫扎特的作品,伯姆即使年事已高,也不断对之研究探索。他演奏的莫扎特简洁而不浮华,却又不失幽默。[原创研究?]
作品节选
[编辑]录音
[编辑]注:标注的年份为录音时间。
歌剧
[编辑]- 贝多芬
- 费德里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Sony(1960)
- 费黛里奥,柏林国立歌剧院,Memories(1963)
- 费黛里奥,德累斯顿国立乐团,DG(1969)
- 莫扎特
- 魔笛,维也纳爱乐,Decca(1955)
- 魔笛,柏林爱乐,DG(1964)
- 女人皆如此,维也纳爱乐,Decca(1955)
- 女人皆如此,爱乐管弦乐团,EMI(1962)
- 女人皆如此,维也纳爱乐,DG(1974)
- 费加罗的婚礼,维也纳爱乐,Philips(1956)
- 费加罗的婚礼,柏林国立歌剧院,DG(1968)
- 唐·乔万尼,布拉格歌剧院,DG(1967)
- 唐·乔万尼,维也纳爱乐,DG(1977)
- 后宫诱逃,德累斯顿国立乐团,DG(1973)
- 依多美尼欧,德累斯顿国立乐团,DG(1977)
- 狄托的仁慈,德累斯顿国立乐团,DG(1979)
- 蝙蝠,维也纳爱乐,Decca(1971)
- 阿卡贝拉,维也纳爱乐,DG(1947)
- 纳克索岛的阿丽亚德妮,维也纳爱乐,DG(1954)
- 玫瑰骑士,德累斯顿国立乐团,DG(1958)
- 玫瑰骑士,维也纳爱乐,DG(1969)
- 沉默的女人,维也纳爱乐,DG(1959)
- 厄勒克特拉,德累斯顿国立乐团,DG(1961)
- 达芙妮,维也纳交响乐团,DG(1964)
- 莎乐美,汉堡歌剧院,DG(1970)
- 随想曲,巴伐利亚交响乐团,DG(1971)
- 没有影子的女人,维也纳歌剧院,DG(1977)
- 尼伯龙根的指环,拜鲁特节庆乐团,Philips(1966-67)
- 崔斯坦与依索得,拜鲁特节庆乐团,DG(1966)
- 漂泊的荷兰人,拜鲁特节庆乐团,DG(1971)
![]() |
其他
[编辑]- 交响曲
- 莫扎特:46首交响曲
- DG 427 241-2
- DG 453 231-2(1960-1969)
- 贝多芬:9首交响曲,维也纳爱乐,DG 423 181-2(1970(Op.67)/1972)
- Schubert: 8 Symphonies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19 318-2.
- 贝多芬:第6号交响曲 & 舒伯特:第5号交响曲,维也纳爱乐,DG 447 433-2(1971)
- 协奏曲
- 贝多芬:第5号钢琴协奏曲,毛里齐奥·波利尼,维也纳爱乐,DG 413 447-2(1979)
- Brandis, Thomas. Cappone, Giusto. Lehmayer, Walter. Schmidl, Peter. Högner, Günther. Faltl, Fritz. Mozart: Sinfonia concertante für Violine und Viola, Sinfonia concertante für Bläser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1966 (KV 364) / 1976 (KV 297b). 429 813-2.
- 宗教音乐
- Mathis, Edith. Hamari Julia. Ochman, Wiesław. Ridderbusch, Karl. MOZART REQUIEM (CD) . Deutsche Grammophon. 413 553-2.
个人生活
[编辑]家庭
[编辑]卡尔·伯姆的儿子是演员、慈善家卡尔海因茨·伯姆。
政治立场
[编辑]由于在二战期间曾在纳粹当局治下演奏,伯姆被盟军方面列管、调查,并且列为不受欢迎人物,禁止他演出的限令长达两年之久。遽闻他从未正式加入纳粹党[4],但相关争议甚多[5]。
2015年12月,萨尔茨堡音乐节董事会决议在音乐节主建筑的“卡尔·伯姆厅”(德语:Karl-Böhm-Saal)[注 1]加嵌一铭牌,肯认他在政治上的不足之处[6][7]。
参考资料
[编辑]- 注脚
- ^ 该厅现时做为“莫扎特之家”(德语:Haus für Mozart)演出节目间的观众休息室之用。
- 参照
- ^ Brunner, Gerhard; Bowen, José A. Böhm, Karl.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18-09-02].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7-02).
- ^ Met Performance CID:176010. metopera.org. [2025-05-02].
- ^ 音樂150111大指揮家系列(五) Karl Böhm. tangsbookclub.com. 2015-01-11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7).
- ^ 指 揮 家 貝 姆 逝 世 25 週 年 紀 念 專 輯 .... southaudio.com.tw.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9).
- ^ 双面的“精准大师”. douban.com. 2009-01-20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3).
引文:“他早期曾是纳粹的支持者,在汉堡指挥时,他曾公开抱怨乐团犹太人太多;纳粹吞并奥地利时,他在维也纳爱乐演出前,曾转身行纳粹礼;并且在1938年那次,被希特勒操纵的全民公决中,有人指责伯姆曾私下表示,“如果谁不100%支持我们的领袖,那么这个人也不配作德国人”。” - ^ NS-Vergangenheit: Erklärung im Karl-Böhm-Saal. ORF. 2015-12-28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 ^ Lebrecht, Norman. KARL BÖHM IS NAMED A NAZI IN SALZBURG. slippedisc.com. 2015-12-28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外部链接
[编辑]- 卡尔·伯姆的Discogs页面(英文)
- 卡尔·伯姆在Allmusic上的页面
- 卡尔·伯姆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