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辙器

![]() |
转辙器[1]是用来转换道岔方向的设备。(在北美称Switch、英国称Point、日本则有転てつ器及ポイント两个术语)。较常见的有尖轨转辙器(split switch)及钝轨转辙器(stub switch)两种。


当列车欲转换股道进入车站或调车场时,在轨道上必须有特殊布置,以引导带轮缘车轮顺利通过道岔,进入所指定的轨道,此轨道布置称为转辙器和辙叉。
转辙器部分(尖轨及基本轨)及辙叉部分(辙叉及护轨)在各自组装后,会利用焊接或鱼尾板(fish plate)与导轨部分接合。这个整体被称为道岔(Turnout)。
转辙器与辙叉还能组成各式交分道岔、渡线和梯线等。在铁路工程学(ISBN-13:978-0-19-568779-8)书中将这些轨道设备称为特殊轨道工程(special trackwork)。[2][3]
转辙装置(Switch Stand)用来转换尖轨转辙器左右移动,控制道岔开通方向。在非自动控制区间,会采用人力扳转的附标志转辙闸柄、重锤转辙闸柄及附电锁转辙闸柄..等转辙装置,在自动控制区间则采用可远程控制的电动转辙机(Electric Switch Machine)及电空转辙机。人工转辙装置或都附有转辙器标志及标志灯,用以指示转辙器的方向(定位或反位),对应转辙器功能有普通转辙器标志、弹簧转辙器标志、脱轨转辙器标志三种。
电动转辙机(Switch Machine)
[编辑]包含电动机、减速器、转换锁闭装置、自动开闭器、吸收转动惯量和保护电机的联接装置、挤岔警报装置。
转辙器型式
[编辑]依转辙轨之构造及活动方式之不同,可分为下列四种型式:
尖轨转辙器
[编辑]
(Split Switch):定位[注 1],及反位各有一根活动轨条及一根连续轨条,故又名支干转辙。活动轨条的前端被去一角,利用连杆(Tie Rod)将两个活动轨条相连,使其同时移动,当转辙开向定位时,反位侧的活动轨条紧贴于连续轨条,与轨距线连成一直线,定位侧的活动轨条则离开连续轨条,留下空隙,将轮缘导向定位,反之导向反位。为使活动轨条顺利移动,须设置于轨枕钣上,并利用轨条撑增强连结。活动轨条与连续轨条所成之角为转辙角(Switch Angle),通常为0°-52'到2°-36'不等,而活动轨条的长度为4.57到5.03米不等。若于活动轨条及拉杆中间装设弹簧,则列车反向行驶时即使进路未开通,也能推挤通过而不致脱轨,通过后转辙随即复原,是目前在轨道上使用最多之转辙器型式。
钝轨转辙器
[编辑](Stub Switch):两根活动轨条皆属于定位[注 1](常为干线),故又名干线转辙。由拉杆拨动活动轨条以导向反位[注 1],移动时由操纵机(Switch Stand)同时移动两个活动轨条以保持固定间距。此种转辙若当列车反向行驶时若未拨正即有出轨之虞,且因两根轨条均有断开会使车辆发生震动,目前甚少使用,仅用于暂时性或慢速,亦或是特殊类型(如游乐设施)的轨道上。
安全转辙器
[编辑](Warton Safety Switch):设计为定位是连续轨条,而反位是活动轨条,反位部分为一斜面,轨道渐渐升高,轮缘在相交处直接跨过定位轨条。此型转辙对于轨道面会有一定程度的磨损,所以未普遍采用。
马华生转辙器
[编辑](Macpherson Switch):此型转辙器因轮缘直接在轨道上辗压,造成轮缘与轨道之严重摩擦,因此未被普遍采用。
其他转辙装置
[编辑]单轨铁路
[编辑]-
跨座式单轨铁路的转辙器
转辙前的状态 -
跨座式单轨铁路的转辙器
转辙中的状态 -
跨座式单轨铁路的转辙器
完成转辙后的状态
可见两侧线路悬空 -
悬挂式单轨铁路的转辙器
转辙前,可见右侧的线路通畅 -
悬挂式单轨铁路的转辙器
转辙中 -
悬挂式单轨铁路的转辙器
转辙后,左侧的线路通畅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IEC 60050 -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Vocabulary - Details for IEV number 821-04-02: "points". www.electropedia.org. [2024-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2).
- ^ CH.7. Railway Track Engineering. ISBN 978-0070680128.
- ^ CH.14. Railway Engineering. ISBN 978-0195687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