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孔钱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1年5月26日) |

方孔钱,又称“孔方钱”、“圆形方孔钱”、“方孔圆钱”,是古中国钱币中最常见的一种,一般以铜铸造,故俗称铜钱。方孔钱由圜钱演变而来,自秦朝统一货币,全国铸行半两钱之后,除王莽改制的短暂时间,方孔钱一直是中国流通货币的最主要货币形制,直至清朝末年该地位才被银元所取代,但中国最晚的方孔钱是民国时期部分地区铸行的民国通宝(另有袁世凯准备称帝而铸造的“洪宪通宝”,但没有流通)。
中国方孔钱的形制影响了古代周边地区的造币,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和地区均曾铸行方孔钱。
别称
[编辑]又称“宝货”、“通宝”,西晋鲁褒著《钱神论》以讽时弊,拟钱为长兄,字曰“孔方”,因此方孔钱也被戏称为“孔方兄”。
相关术语
[编辑]- 面
- 背
- 穿
- 穿左
- 穿右
钱文
[编辑]读法
[编辑]圆形方孔钱上的钱文印制顺序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 直读:又称“顺读”或“对读”,面文按上下右左顺序排列,是一种最常见的钱文读法,始见于王莽所铸造的六泉。通宝钱多为此类读法。
- 旋读:又称“环读”或“回读”,按上右下左顺序读,一般元宝钱多为旋读。
- 横读/顺读:指两字钱,如“半两”、“五铢”,由右向左读。
- 环读:文字朝向切线方向,顺时针依次读出,如“清宁二年”。
另有部分钱币读法特殊,如天聪汗钱钱文为以左上下右次序排列。
与西方圆钱的比较
[编辑]右图:背面“四川省造”字样
中国货币与西方货币各有鲜明的特点,西方圆钱最早出现在前600年吕底亚(今土耳其西部),用来铸造这些钱币的金属是一种金银合金或称电金。从币材上看,西方多用贵金属,即金银,中国则多用铜并混有铁、铅、锡等,是一种信用货币。从造型看,中国以圆形方孔为币形,西方钱币则圆形无孔。从在币面看,中国货币以文字或记号标明货币的重量,或为皇帝的年号等等,西方货币则喜用人物、禽兽、花木等图形,并时常以统治者的姓名来铭文。[1][2]西方早期币面人物为神像,王像出现在钱币上始于前332年亚历山大时期。据《史记》上张骞记述“安息以银为钱币,钱币铸称象国王容貌的样子,国王死去,就改换钱币,这是因为要模仿国王的面貌”。[3]中国最早的帝王头像银币为1902年铸造的“四川卢比”,该银币正面图案是光绪皇帝,主要为了抵制大英帝国印度卢布在川西、西藏等地的通流。然而在此之前,在中国史籍上被称为“西域”的国家也曾铸造过自己的中国币形铜币。[4]
相关著作
[编辑]顾烜钱志,成书于南朝梁,撰者顾烜,乃孙吴丞相顾雍之后,是最早的钱币学专著,《隋书·经籍志》记载其有钱图一卷,钱谱一卷,现已亡轶。
续钱谱,唐代封演撰,今已亡轶。
历代钱谱,宋代李孝美撰,合十卷,今已亡轶。
泉志,书成于南宋宋高宗十九年,撰者洪遵,合十五卷。
钱谱,宋代董逌撰,见载于明代陶宗仪说郛第一百二十卷,今已亡轶。
钱录,清乾隆十五年梁诗正奉敕纂辑,合十六卷,收录于《西清古鉴》附录。
外部链接
[编辑]参考
[编辑]- ^ (法)Alain Bresson、沈扬等译,吕底亚和希腊铸币的起源:成本和数量,历史研究,2006年第05期。
- ^ 吴福环等,丝绸之路上的中外钱币,西域研究,2004年03期。
- ^ 杨巨平,希腊式钱币的变迁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6期。
- ^ 中国唯一帝王头像银币,中国金融家,2010年第08期。
![]() | 这是一篇与中国历史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