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镇嵩军

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国民革命军采用的部队番号,曾经有两个军阀投效国民政府后使用,分别为湖北吴佩孚的直系军阀,以及河南地方部队整并后使用,但由于河南军阀长期使用该部队番号,后世多以镇嵩军称呼[1]

沿革

[编辑]
直系军阀系统(1926年9月-1927年8月)

在直系吴佩孚所指挥的十四省讨贼联军对抗国民革命军北伐兵败,国民革命军攻入湖北省后,湖北陆军暂编第二师师长,兼湖北省省长与汉阳防守司令的刘佐龙评估情势不利于己,在与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部主任邓演达交涉后决定投降改编,邓演达允诺给其一军三师的额度。获得广东方面的正面回应后,在民国十五年(1926)9月3日刘佐龙召集营级以上干部,宣布易帜。

鄂南会战期间,9月5日由何键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2师向汉口进军,当日刘佐龙部队掩护何键部队攻击原先友军高汝桐龟山禹王宫的指挥所,倒戈后,刘佐龙指示其弟刘鼎甲指挥的炮兵团将火炮转移到龟山山顶,持续炮击在汉口的吴佩孚指挥部,吴佩孚在无法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放弃汉口北遁,使国民革命军以较少损失的结果赢得了湖北省的胜利。

因刘佐龙的战功,湖北陆军暂编第二师被授予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之番号,下辖第一师(师长陈克鉴)、第二师(师长刘鼎甲)、第三师(师长程汝怀)、独立旅(旅长严敬)。在民国十六年(1927)宁汉分裂时,刘佐龙率领一部分十五军部队在江苏、安徽一带作战,立场偏向南京政府阵营。因此在同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为了避免尚于湖北内的十五军哗变,指派具有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耿丹出任十五军副军长。随后唐生智借故将耿丹撤职扣押,并以耿丹的连带责任问题解除刘佐龙的军长职务,解散十五军,尚余留在湖北的十五军部队,包括十五军第二师、第三旅则编入新桂系胡宗铎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

随着唐生智与武汉国民政府失势,新桂系入主武汉政治分会,十五军的其它部队再度被分割吞并,同年8月,十五军第一师并入胡宗铎的十九军、第三师则被陶钧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吞并,十五军所属部队遭到肢解,刘佐龙被迫辞职下野。

河南地方军系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北京国民政府指派的河南都督张镇芳因豫西地区社会动荡匪患不宁,经与陕西军政府协商,将源自河南的一部分陕军召回豫西,分驻陕州汝州等22个县维持社会治安。一说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张钫向袁世凯建议,把张治公柴云升憨玉琨3人统领的所部不能裁,否则他们必定重操旧业为匪,建议改编为豫西地方部队,负责清剿越来越猖獗的豫西土匪原头领王天纵被袁世凯调往北京任京畿稽查长,同时任命原参议官刘镇华为镇嵩军协统、豫西观察使(后改称陕汝道尹)、豫西剿匪总司令等职。镇嵩军下辖三标(团)一营:第一标标统柴云升,第二标标统张治公,第三标标统憨玉琨,炮兵营管带武衍周。镇嵩军剿灭了白朗,获得了张镇芳的认可,也得到了袁世凯赏银10万,晋升刘镇华为中将。

袁世凯死后,河南督军赵倜投靠了实力最强大的皖系军阀,刘镇华因长官立场也进入皖系阵营。1917年12月,陕西靖国军围攻西安,北洋皖系的陕西督军陈树藩电邀刘镇华入陕支援。成功解了西安之围的刘镇华,于1918年3月被正式任命为陕西省长。刘镇华有了充足的粮饷,吞并了郭坚的靖国军,镇嵩军猛增到了几万人。直皖战争,皖系战败,阎相文带领直军接管陕西时,刘镇华倒戈引导直军进入西安,驱逐了陈树藩,不仅保住了省长位置,还兼并了陈树藩残部。阎相文自杀后,冯玉祥接任陕西督军,刘镇华又依附冯玉祥。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河南督军赵倜响应张作霖。曹锟、吴佩孚调冯玉祥率军东进河南,对付赵倜,让刘镇华代理陕西督军。冯玉祥击败赵倜,出任河南督军,保荐刘镇华任陕西督军。镇嵩军大肆收编人马,迅速扩编为4个师,总兵力10万人上下,势力达到顶峰。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924年12月1日,刘镇华令驻陕州的镇嵩军憨玉琨部攻向洛阳,赶走了吴佩孚,又出兵占领了郑州、开封。河南督办胡景翼率领国民二军也到了河南,爆发了胡憨之战。刘镇华率领陕西境内的镇嵩军增援,亲自在洛阳督战,最终镇嵩军战败,憨玉琨服毒自杀,刘镇华企图带领败军退回陕西,陕西地方实力派阻止刘镇华入陕——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派军占领潼关,杨虎城等把守韩城朝邑一带的黄河渡口。刘镇华引咎辞职,镇嵩军6万多人被国民二军缴械,剩下2万多人在柴云升、张治公的率领下退守陕南一带。1925年底,刘镇华加入了吴佩孚的十四省讨贼联军,任联军陕甘军总司令;积极整合旧部,收编红枪会,又拉起了几万人马。在河南的国民二军被吴佩孚击败,退守洛阳一带。镇嵩军猛然杀出,一举打垮了国民二军。国民二军除李虎臣退回陕西外,其余部队全部溃散。刘镇华缴获了7万多枝枪,乘胜扩军,镇嵩军恢复到10万人。1926年春,在吴佩孚指示下,镇嵩军7万人围攻西安八个月。直至冯玉祥国民军南下解围。[2]1926年底,镇嵩军被国民军击败,被冯玉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方面军总指挥刘镇华。辖刘茂恩(刘镇华五弟)和万选才2个军,张治公、柴云升率部分别投靠了张作霖张宗昌孙殿英也脱离镇嵩军。

二次北伐完成后,镇嵩军被阎锡山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路军,原来的两个军压缩为两个师。1930年中原大战后,刘镇华率部投蒋,编成第十一路军,随后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3]杨永泰保举刘镇华安徽省政府主席,军长一职由弟刘茂恩接手。1936年10月杨永泰被刺身亡,刘镇华闻迅惊吓过度精神错乱,从此脱离政治,刘茂恩全盘继承了衣钵。

1947年11月,整编第15师在郏县被陈谢兵团歼灭。

1949年12月24日,该军随第二十兵团司令官陈克非起义。

第十五军主官人事异动与部队调动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刘凤瀚著,《国民革命军的发展及指挥系统之建立》——民国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载《先总统蒋公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页
  2. ^ 刘凤瀚著,《国民党军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211页
  3. ^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