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衍 (战国)
邹衍 | |
---|---|
出生 | 不详 |
逝世 | 不详 |
国籍 | 齐国 |
别名 | 谈天衍 |
活跃时期 | 战国时代 |
知名于 | 稷下学宫学者、阴阳家始创人 |
知名作品 | 《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 |
邹衍(?—?)[1]:84,又作驺衍,战国时代中后期齐国阴阳家的学者,时人称为“谈天衍”[2]:149。邹衍本是个儒者,齐国稷下学宫成员,创立五德终始说与大地理说,指出朝代兴替受五德转移的支配,将王朝更替理论与宇宙论融合起来;又推想天地之间有大九州,中国只占世界的八十一份之一。邹衍声望甚隆,大受当时诸侯礼遇。邹衍也教人长生不死之术,齐燕方士都祖述其学说。邹衍的政治学说影响了后来的秦朝,秦始皇采用水德,按照五行属水的概念建立制度与仪式。在汉代,人们普遍质疑邹衍的大地理说,近代则有学者赞扬邹衍有科学精神。
生平
[编辑]邹衍是齐国人,学说上属阴阳家,生活在战国时代中后期[3]:21,活动年代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半,是名望甚高的学者[2]:138。邹衍本是个儒者,目睹当时为政者腐败堕落人伦败坏,不按儒家经典行事,心中不忿,发愿教化混乱的社会向善,提出儒家色彩甚为浓厚的政治思想。但当时君主都不重视儒术[3]:122,邹衍不为君主所用[4]:303,于是创作一套关于变化终始的理论,著名起来[3]:122。当时齐国稷下游士云集,学风兴盛,邹衍也到过稷下[5]:33,是稷下学宫成员之一[6]:368。燕昭王即位后招揽贤士,邹衍于是从齐国前往燕国[5]:33,大受燕昭王欢迎,要当他的门徒听从教导,还为他建造宫殿。邹衍游访各国都受礼遇[6]:368,各国诸侯热情欢迎[2]:150。邹衍善于辩论,曾在赵国与公孙龙辩论,反驳其“白马非马”论,结果公孙龙在辩论中败北,为平原君斥责[4]:320。邹衍也研究历法[5]:38,运用占卜之术。燕国曾兵败于赵国,事前邹衍通过占卜预言赵国胜利,结果受燕国的指摘[7]:510。邹衍著书十多万字[8]:626,撰有《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并有《大圣》、《主运》等篇章[2]:138,但都已经失佚[3]:121。
思想
[编辑]五德终始说
[编辑]邹衍始创五德终始说,利用五行来说明自然世界的秩序,并视之为政治生活的典范,以五德来拟配王朝及方位[2]:138、150,将王朝更替理论与宇宙论融合起来[3]:127。邹衍相信天上存在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同样适用于人间,建立网罗全宇宙的理论体系,试图解释宇宙的一切[3]:123-124。五德是宇宙中金、木、水、火、土五种“气”[4]:306,天地开辟以来,对应天界的五德循环,人类社会的统治方式与礼制也有所变化,产生王朝更替[3]:124[4]:308。邹衍创立五行相胜的系统[9]:72,相信五行相克[3]:125: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循环至此又周而复始[10]:261。他以五德转移来解释王朝更替[3]:126,其说谓黄帝为土德,夏代为木德,商代为金德,周代为火德。夏禹之取代黄帝,乃“木克土”所致;商汤之取代夏桀,则在于“金克木”;周兴而商亡,乃在于“火克金”[5]:36。每个“德”都有盛有衰,其兴盛时支持一个朝代的建立,其衰微时所支持的那个朝代也就灭亡;另一个“德”就支持另一个王朝,起而代替[8]:628。这是一种循环的命定论,有天人感应思想[2]:140。
邹衍指出,上天按照五德的转移预告祥瑞,历代王朝开创者都配合自己对应的那一“德”,采取新的统治方式,各王朝的统治模式应随时代变化,不可固执[3]:125-126。取火之木也要按季节相应地改变[2]:150。五德终始说的目标是树立新的政治体制[7]:494,以五德转移之说使王朝更替合理化[4]:310,其意乃在批评周朝遗制[3]:126,要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秩序[4]:308,鼓吹革命思想;周室既承火德而创立,“代火者必将水”,预言取代周代的新王朝快将来临。战国诸侯争霸天下,都关心谁是新王朝始创人[3]:126。王朝更替之前,上天会显现变异与祥瑞;诸侯即使知道上天的预告,但若不做好准备迎接水德的到来,承运机会亦会白白错失,帝王宝座应拱手让人。邹衍自视能办别祥瑞,知道如何应对水德,因此受各国诸侯破格厚待[3]:127。邹衍自视思想贯通天人,批评儒家墨家思考范围狭窄,只关注人类社会[3]:123,而没有思考广阔的自然界[4]:304。但其政治学说仍归结于仁义、节俭之道与君臣上下的伦理[7]:489。金谷治则认为,邹衍否定儒家思想,视为无用之物[2]:148。
大地理说
[编辑]邹衍相信,在天地的边际有大瀛海围绕,其中有以“裨海”相互隔开的大九州,这大九州的内部又各自分为九州,其中之一的赤县神州就是中国世界[7]:497。九州依方位分别是东面阳州、南面迎州、西面拾州、北面玄州、中央冀州、东北威州、东南神州(中国)、西南成州、西北柱州[11]:58-59。赤县神州位于世界的东南隅[4]:319,中国的疆域只是整个世界的八十一份之一[2]:142。大地理说为统治者提供了统一世界更为广大的蓝图,预想了一个大帝国的未来蓝图[4]:312、319。邹衍并指出儒家《禹贡》九州之说的狭隘,对比出自己大地理说的优势[4]:316。邹衍又认为天体向北倾斜,想像为“穹天”,这是后世“浑天说”的萌芽[2]:143。
宗教
[编辑]邹衍教授人长生不死之术[11]:54,一些燕国弟子如宋毋忌等,发展神仙之说[4]:313。战国末年,燕齐两国的方士往往自称传授邹衍之术。相传邹衍撰有《重道延命方》、《邹生延命经》,流传于汉晋之世[11]:53-54。
传说
[编辑]方士传说邹衍能用笛子音律促使谷物繁殖生长[2]:150,“邹子吹律,暖气至”[7]:508。汉代传说邹衍“仰天而哭,五月天为之下霜”[2]:152,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收监,向天控诉,上天感应而降霜[7]:506。
影响
[编辑]邹衍始创阴阳家,对阴阳五行说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阴阳五行说为士人所接受[9]:71、74。邹衍五德终始说对秦汉时的政治理论影响很大[2]:138,邹衍死后弟子继承其学说,影响了秦国政治[4]:309。五行中秦始皇采用水德,乃出于邹衍弟子的建议[2]:140,按照五行属水的概念建立制度与仪式[5]:36。秦始皇积极对外征战,据云也是受大地理说影响,意欲使领土扩大至大九州和大瀛海[4]:311。邹衍影响了《吕氏春秋》,其书采纳了邹衍朝代因应五行而兴替之说[12]:223,有浓厚的阴阳五行色彩[9]:72,使邹衍学说间接影响了后世。刘安《淮南子·时则训》也吸纳了邹衍五行之说[12]:224、242。董仲舒强调邹衍五德循环之说[6]:389,其“三统循环”的历史哲学与五德终始说相似,三统配以黑、白、赤三色,杂揉了邹衍与《吕氏春秋》的五德终始说[13]:14、318。
评价
[编辑]汉代司马迁评论邹衍的大地理说“闳大不经”,离奇怪诞而受人轻视[2]:142。扬雄认为邹衍有关天地自然的解说有虚妄之处,但其所言的伦理法则却是重要的。王充指邹衍的大地理说是无法证实的空论[4]:305-306。胡适和顾颉刚把邹衍视作儒家[2]:151。冯友兰认为邹衍的学说“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唯物意义”[8]:628。李约瑟赞扬邹衍是“自然主义者”,中国科学思想的实际创立者[10]:257、254。金谷治认为邹衍是“自然哲学家”,积极探索大自然,富有实证精神与科学精神[2]:149、145。
参考文献
[编辑]- ^ 邓瑞全; 张沫飞. 《邹衍吹律》. 《前线》. 2019, 10: 84–86 [2025-04-28] (中文(简体)).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金谷治. 《鄒衍的思想》. 辛冠洁等 (编). 《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 司有仑等译.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138–152. OCLC 885416958 (中文(繁体)).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浅野裕一. 《古代中国的宇宙论》. 吴昊阳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ISBN 9787214224187 (中文(简体)).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浅野裕一. 《邹衍学说:一种政治思想》. 陈书仪等 (编). 《齐文化丛书·12·外国论文卷》. 路英勇译. 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302–321. ISBN 9787533306359 (中文(简体)).
- ^ 5.0 5.1 5.2 5.3 5.4 邝芷人.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03. ISBN 9789576684975 (中文(繁体)).
- ^ 6.0 6.1 6.2 史华慈.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程钢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ISBN 721403588X (中文(简体)).
- ^ 7.0 7.1 7.2 7.3 7.4 7.5 7.6 浅野裕一. 《黄老道的形成与发展》. 韩文译.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50634268 (中文(简体)).
- ^ 8.0 8.1 8.2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ISBN 7010026653 (中文(简体)).
- ^ 9.0 9.1 9.2 周昌龙. 《儒道陰陽三家思想之起原研究》. 台北: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010. ISBN 9789862543306 (中文(繁体)).
- ^ 10.0 10.1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 何兆武等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ISBN 9787030581723 (中文(简体)).
- ^ 11.0 11.1 11.2 饶宗颐. 《不死(a-mrta)觀念與齊學——鄒衍書別考》. 《梵學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51–60. ISBN 9787532510184 (中文(繁体)).
- ^ 12.0 12.1 刘殿爵. 《〈呂氏春秋〉與鄒衍的五行說》. 《采掇英华》编辑委员会 (编). 《採掇英華——劉殿爵教授論著中譯集》. 蒋英豪译.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4: 223–242. ISBN 9789629961879 (中文(繁体)).
- ^ 鲁惟一. 《董仲舒:「儒家」遺產與〈春秋繁露〉》. 戚轩铭等译.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7. ISBN 9789888488483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