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导航
  • 首页
  • 分类索引
  • 特色内容
  • 新闻动态
  • 最近更改
  • 随机条目
帮助
  • 帮助
  • 维基社群
  • 方针与指引
  • 互助客栈
  • 知识问答
  • 字词转换
  • IRC即时聊天
  • 联络我们
  • 关于维基百科
  • 特殊页面
维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 资助维基百科
  • 创建账号
  • 登录
  • 资助维基百科
  • 创建账号
  • 登录
未登录编辑者的页面 了解详情
  • 贡献
  • 讨论

目录

  • 序言
  • 1 发现与命名
  • 2 描述
  • 3 分类
  • 4 参考资料

海魔翼龙属

  • English
  • Français
  • Italiano
  • Nederlands
  • Українська
编辑链接
  • 条目
  • 讨论
  • 不转换
  • 简体
  • 繁體
  • 大陆简体
  • 香港繁體
  • 澳門繁體
  • 大马简体
  • 新加坡简体
  • 臺灣正體
  • 阅读
  • 编辑
  • 查看历史
工具
操作
  • 阅读
  • 编辑
  • 查看历史
常规
  • 链入页面
  • 相关更改
  • 上传文件
  • 固定链接
  • 页面信息
  • 引用此页
  • 获取短链接
  • 下载二维码
打印/导出
  • 下载为PDF
  • 打印版本
在其他项目中
  • 维基共享资源
  • 维基数据项目
外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Haliskia)

海魔翼龙属
化石时期:早白垩世,阿尔布阶中晚期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海魔翼龙正模标本(照片)
海魔翼龙正模标本(绘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目: †翼龙目 Pterosauria
演化支: †鸟掌翼龙形态类 Ornithocheiromorpha
演化支: †枪齿翼龙类 Lanceodontia
演化支: †古魔翼龙类 Anhangueria
科: †古魔翼龙科 Anhangueridae
属: †海魔翼龙属 Haliskia
Pentland et al., 2024
模式种
†皮氏海魔翼龙
Haliskia peterseni

Pentland et al., 2024

海魔翼龙(学名:Haliskia,意为“海洋之影”)是古魔翼龙类(英语:Anhangueria)无齿翼龙超科(英语:Pteranodontoidea)翼龙已灭绝的一个属,化石发现于澳洲早白垩世图勒巴克组(英语:Toolebuc Formation)(伊罗曼加盆地(英语:Eromanga Basin))。属下包括单一物种皮氏海魔翼龙(H. peterseni),所知于含有颅骨的部分骨骼。海魔翼龙代表澳洲已知最完整的翼龙类。

发现与命名

[编辑]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地质图,其中3号挖掘地点为海魔翼龙模式产地

海魔翼龙正模标本KK F1426由凯文·皮特森(Kevin Petersen)于2021年11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里士满附近图勒巴克组(英语:Toolebuc Formation)(3号挖掘地)的沉积物中发现。该标本由保存在多块石板上的部分骨骼组成。海魔翼龙约22%的骨骼已知,代表迄今从这片大陆上描述的最完整翼龙。保存下来的骨骼包括颅骨前半部分(包括部分前颌骨冠饰)、下颌骨、几颗孤立的牙齿、一节颈椎和背椎、肋骨、左肩胛乌喙骨(英语:scapulocoracoid)、前后肢骨骼及其它碎片组成。[1][2]

2024年,彭特兰等人根据此化石遗骸描述了古魔翼龙类翼龙新属新种皮氏海魔翼龙(Haliskia peterseni)。属名Haliskia组合希腊语词汇ἅλς/háls(海洋)及σκῐᾱ́/skiā́(幽灵、阴影或恶魔)。此名使人眼前浮现出一只幽灵般的飞行生物,其阴影侵扰着史前的伊罗曼加海(英语:Eromanga Sea)。种名peterseni致敬正模标本发现者兼清修者凯文·皮特森。[1][2]

描述

[编辑]
加百列·乌盖托(Gabriel N. Ugueto)所绘的复原图(英语:Life restoration)

正如指骨及肩胛乌喙骨的融合所示,海魔翼龙正模标本代表一具骨骼发育成熟的个体。根据更完整且比例近似的近亲如亚氏翼龙估计其翼展为4.6米(15英尺)。[1]相比之下,其近亲铁翼龙有着4米(13英尺)左右的稍小翼展,[3]猎空翼龙翼展则介于4—6米(13—20英尺)之间。[4]

分类

[编辑]

为测试海魔翼龙的亲缘关系,彭特兰等人(2024年)分别在两个系统发育分析数据集中对其进行评分。两者的结果树在拓扑、进化关系及演化支组成方面皆有明显差异,但均将海魔翼龙与来自较年轻温顿组(英语:Winton Formation)(森诺曼阶至土仑阶早期)的铁翼龙恢复进同一演化支。两个数据集也一致支持海魔翼龙属于鸟掌翼龙类(英语:Ornithocheirae)成员。[1]

使用霍尔加多与佩加斯(2020年)的数据集,[5]则这两个属连同与海魔翼龙出自同一地层的猎空翼龙将被恢复进一处多分支(英语:polytomy)中。该演化支是脊颌翼龙亚科之焚风翼龙与脊颌翼龙所形成演化支的姐妹群,与理查德斯等人(2023年)类似,后者分别称这两个演化支为猎空翼龙族(Mythungini)和脊颌翼龙族(Tropeognathini)。[6]数据集结果亦将脊颌翼龙亚科置于古魔翼龙科内。结果如下文拓扑A所示。[1]

使用安德烈斯等人(2021年)的数据集,[7]则发现海魔翼龙与铁翼龙共同处于一个作为鸟掌翼龙科鸟掌翼龙亚科姐妹群的演化支内。数据集结果将鸟掌翼龙科列为古魔翼龙科的姐妹群。结果如下文拓扑B所示。[1]

拓扑A:霍尔加多与佩加斯(2020年)的数据集[5]
鸟掌翼龙类 Ornithocheirae
 

原始鸟掌翼龙类

 
古魔翼龙科 Anhangueridae
 

坦格利安翼龙类 Targaryendraconia

 
 
 
 

哈密翼龙 Hamipterus

 
 

伊比利亚翼龙 Iberodactylus

 
 
 
 

古魔翼龙亚科 Anhanguerinae

 
 

残喙翼龙亚科 Coloborhynchinae

 
脊颌翼龙亚科 Tropeognathinae
 
 

铁翼龙 Ferrodraco

 
 

海魔翼龙 Haliskia

 
 

猎空翼龙 Mythunga

 
 
 
 

焚风翼龙 Siroccopteryx

 
 

脊颌翼龙 Tropeognathus

 
 
 
 
 
 
 
拓扑B:安德烈斯等人(2021年)的数据集[7]
鸟掌翼龙类 Ornithocheirae
 

古魔翼龙科 Anhangueridae

 
鸟掌翼龙科 Ornithocheiridae
 

脊颌翼龙 Tropeognathus

 
 
 
 

铁翼龙 Ferrodraco

 
 

海魔翼龙 Haliskia

 
 
鸟掌翼龙亚科 Ornithocheirinae
 

鸟掌翼龙各物种 Ornithocheirus spp.

 
 
 

焚风翼龙 Siroccopteryx

 
 

残喙翼龙各物种 Coloborhynchus spp.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Pentland, A. H.; Poropat, S. F.; Duncan, R. J.; Kellner, A. W. A.; Bantim, R. A. M.; Bevitt, J. J.; Tait, A. M.; Grice, K. Haliskia peterseni, a new anhanguerian pterosaur from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of Australia. Scientific Reports. 2024, 14. 11789. PMC 11169243 可免费查阅. doi:10.1038/s41598-024-60889-8 可免费查阅. 
  2. ^ 2.0 2.1 Pentland, Adele. 100-million-year-old fossil find reveals huge flying reptile that patrolled Australia’s inland sea. The Conversation. 2024-06-12 [2024-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6). 
  3. ^ Pentland, Adele H.; Poropat, Stephen F.; Tischler, Travis R.; Sloan, Trish; Elliott, Robert A.; Elliott, Harry A.; Elliott, Judy A.; Elliott, David A. Ferrodraco lentoni gen. et sp. nov., a new ornithocheirid pterosaur from the Winton Formation (Cenomanian–lower Turonian)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Scientific Reports. December 2019, 9 (1): 13454. ISSN 2045-2322. PMC 6776501 可免费查阅. PMID 31582757. doi:10.1038/s41598-019-49789-4. 
  4. ^ Pentland, Adele H.; Poropat, Stephen F. Reappraisal of Mythunga camara Molnar & Thulborn, 2007 (Pterosauria, Pterodactyloidea, Anhangueria) from the upper Albian Toolebuc Formation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Cretaceous Research. 2019, 93: 151–169 [2024-07-19]. doi:10.1016/j.cretres.2018.09.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20) (英语). 
  5. ^ 5.0 5.1 Borja Holgado; Rodrigo V. Pêgas. A taxonomic and phylogenetic review of the anhanguerid pterosaur group Coloborhynchinae and the new clade Tropeognathinae.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20, 65 (4): 743–761. S2CID 222075296. doi:10.4202/app.00751.2020 可免费查阅. 
  6. ^ Richards, Timothy; Stumkat, Paul; Salisbury, Steven. A second specimen of the pterosaur Thapunngaka shawi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upper Albian) Toolebuc Formation of North West Queensland, Australia. Cretaceous Research. 6 October 2023 [7 October 2023]. doi:10.1016/j.cretres.2023.105740 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7. ^ 7.0 7.1 Andres, Brian.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 of Quetzalcoatlus Lawson 1975 (Pterodactyloidea: Azhdarchoide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21-12-14, 41 (sup1): 203–217. Bibcode:2021JVPal..41S.203A. ISSN 0272-4634. S2CID 245078533. doi:10.1080/02724634.2020.1801703 可免费查阅. 
分类单元识别码
Haliskia
  • 维基数据: Q126540216
  • IRMNG: 11944915
  • PBDB: 492614
Haliskia peterseni
  • 维基数据: Q126540218
  • PBDB: 492615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海魔翼龙属&oldid=86322450”
隐藏分类:​
  • CS1英语来源 (en)
  • 物种微格式条目
  •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5年3月4日 (星期二) 10:19。
  •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内税收法501(c)(3)登记的非营利慈善机构。
  • 隐私政策
  • 关于维基百科
  • 免责声明
  • 行为准则
  • 开发者
  • 统计
  • Cookie声明
  • 手机版视图
  • Wikimedia Foundation
  • Powered by MediaWiki
海魔翼龙属
添加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