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教宗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新增話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由自由雨日在話題「papa」的中國大陸譯名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 天前
基礎條目 教宗屬於維基百科哲學和宗教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政治專題 (獲評初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政治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政治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宗教專題 (獲評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宗教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宗教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初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基督教專題 (獲評初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基督教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基督教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初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工作組圖標
本條目由天主教工作小組提供支援。

Untitled

[編輯]

主教是教宗? --此條未正確簽名的留言由Sbl討論貢獻)於 2004年9月21日 (二) 12:11 (UTC)加入。回覆

是的,羅馬的主教就是天主教的教宗,他是聖彼得的繼承人。--Wing 12:19 2004年9月21日 (UTC)

沒有「羅馬的」三個字的主教,也是? --此條未正確簽名的留言由Sbl討論貢獻)於 2004年9月21日 (二) 12:23 (UTC)加入。回覆

不是。那就是一般的主教了。(比如香港也有主教。)天主教最高的人物是羅馬的主教,也就是教宗,或教皇,其次是紅衣主教,或大主教,再其次是主教。到主教為止必須是由教宗親自任命的,大主教在教宗死後有選舉新教宗的權力。中國大陸上的主教當然不是由教宗任命的(中國和天主教會互相不承認),其來源我不清楚。理論上他們並非真正的主教。--Wing 12:35 2004年9月21日 (UTC)
只可以說是部份。因為有部份主教是暗裡接受了教宗的任命。當然這個必須要向中共隱瞞。今年教宗冊封了一個神秘人物成為樞機主教,傳言他就是來自中國大陸的。
更正: (1) 樞機(即"紅衣主教")不等於"大主教"。大主教(Archbishop)一般是指較大或較重要教區的主教; 而樞機並不是神品, 而是一項職務, 是教宗的顧問和助手。簡單點說, 一個主教(或大主教)可以被任命為樞機, 但獲晉牧/委任為大主教, 並不代表他是(或會被任命為)樞機。 (2) 天主教法典(Canon Law)規定, 只有80歲以下的樞機才有權選舉教宗。詳細資料可參閱: http://www.peterpoon.idv.hk/news/new%20cardinal.pdf -Raphaelhui (留言) 2008年5月13日 (二) 05:15 (UTC)回覆

想知道中國神父的源由,走去問問傅鐵山吧!

--石添小草 12:48 2004年9月21日 (UTC)

看這裡:http://www.catholic.org.hk/info-data/database.pl 這「教宗」。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 教宗 -

機構:梵蒂岡

耶穌基督代表兼羅馬主教宗徒長聖伯多祿之二佰六十四任繼承者,普世聖教會最高教長,西方宗主教,義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總主教首都主教梵蒂岡城邦元首。一九二0年五月十八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誕生於波蘭克拉科夫總教區的華杜懷斯鎮;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一日升鐸品;一九五八年七月四日受任為格拉戈輔理主教一九六四年一月十三日升為格拉戈總主教;一九六七年受冊封為樞機主教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六日膺選教宗;同年十月廿二日即位。

--石添小草 12:41 2004年9月21日 (UTC)

羅馬主教?

[編輯]

是不是能這樣說:慣例上羅馬教區的主教是由教宗兼任,本屆教宗就是這種狀況,但是以往曾經有羅馬主教不由教宗兼任的狀況(?),所以教宗並非一定是羅馬主教。--虎兒 14:24 2004年9月21日 (UTC)

教皇從定義上來說就是羅馬主教。即使歷史上有一些教皇實際上並不在羅馬生活或布教,他們的名頭上依然有羅馬主教的頭銜。請參見en:Pope。--Wing 14:37 2004年9月21日 (UTC)

天主教與愛國教會

[編輯]

天主教教廷與中國政府並未互相承認,中國政府認為教宗任命主教的行為是干涉中國內政,因為主教是要效忠教廷的,而非國家。也因此在中國有所謂的地下教會與愛國教會,其中地下教會是受到羅馬天主教的支持,而愛國教會則是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虎兒 14:24 2004年9月21日 (UTC)

應該把大家討論的這些東西寫到條目中去,都是很不錯的資料--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14:29 2004年9月21日 (UTC)

有人知道愛國教會的主教是怎樣產生的嗎?--Wing 14:39 2004年9月21日 (UTC)
中國天主教實行自選自聖的制度。「一個神父能否有資格成為主教,並不完全取決於某個權威,而是取決於聖事,即存在一個祝聖儀式,只要具備這些條件,就可以取得主教資格。」(傅鐵山)--[[User:Zy26|zy26 (Talk)]] 14:44 2004年9月21日 (UTC)
這叫做自創...是否合格,哪會單因儀式,儀式的舉行本身就是一個權威的實質彰顯.

還有主教可以愛國,不是只忠於教宗,政教是二回事.—金☆肅§§ ☧ 2010年1月11日 (一) 21:58 (UTC)回覆

其他基督新教的看法

[編輯]

有人提到教宗無誤論被我全部刪掉, 因為那是錯誤的訊息。教宗是地上教會的領袖, 不代表耶穌的化身。 教宗不是無誤, 而是可以用教會領袖"不能錯"權解釋教義。所以這絕對不表示隨時無誤。教宗不能錯的權力是在1870年梵蒂岡第一次大公會才提出的, 由庇護九世頒布的天主教教義Doctrine提出, 嚴格規範何時才可用"不能錯權"宣布教義. 到目前為止只有兩個教義是用ex cathedra不能錯權解釋的: 一是聖母無染原罪,二是聖母升天。任何基督新教都不可以反對這兩項言論, 不然就根本是在改寫聖經。 至於伽利略則根本和不能錯權扯不到關係。 基督新教當然可以對教宗有反對的看法, 只是用不實的論調來解釋就缺少了編寫wikipedia的精神了。 Bobbybuilder 10:18 2005年7月17日 (UTC)

取消80.58.205.55的編輯

[編輯]

我認為80.58.205.55在2008年1月17日 (四) 21:33的編輯違反了Wikipedia:五大支柱原則,這是明顯帶有個人觀點的論述,不適合在維基百科中刊登。

另外,本人是位基督徒,我認為如果聖經的字句出現在不恰當的地方,移除它是不會怎樣的、這是合理的,不必憂心80.58.205.55提出的威嚇:『已經出現不怕死的 動聖經原文 受詛咒 誰願意當第二個 儘管試試 通往滅亡的道路是大的 你想早點滅亡就動吧!』每隔幾年,我所屬的教會也都會將掉頁嚴重的聖經譯本整理去做資源回收,淘汰破爛不堪的「書本」。《聖經》【哥林多後書3章6節】:「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Ch.Andrew對話貢獻)於2008年1月18日 (五) 07:16加入。

譯名的正確性討論

[編輯]

現在有「教皇」「教宗」等譯名存在

個人認為,羅馬教廷主管宗教事務,只是意識形態上「領袖」,不是世俗意義上的統治者,「教皇」譯名中的「皇」字帶有很強的世俗帝王意識,個人覺得這個翻譯明顯不恰當。

另外,從漢語「宗」字用法來說,一般是用在薨沒帝王的稱號上,如「太宗」「世宗」等,用在在世的「領袖」稱謂上,個人覺得也不大適合。

原文的拉丁文「papa」,意為「父親」,所以,從原義上還是譯作「教父」,或者特指「羅馬教父」更為恰當。--此條未正確簽名的留言由61.215.192.65討論)於2011年8月8日 (一) 01:50 (UTC)加入。回覆

「教父」在大眾文化中的形象是黑社會頭子。閣下是在諷刺?這不大好。--此條未正確簽名的留言由101.127.7.215討論)於2014年9月12日 (五) 09:11 (UTC)加入。回覆

中國的部分用戶請展現你們起碼的尊重。目前連中國大陸的天主教教區主頁上也使用「教宗」的譯名,你們為何偏要拘泥於中國政府所慣用的,不尊重天主教群體所習慣的用法而堅持使用「教皇」呢?中國政府使用這個稱謂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是與其一貫的反宗教自由的立場一脈相承的。你們既然來到自由公開的維基百科,為什麼還要把自己跟這種荒謬的做法捆綁在一起?稱謂的翻譯要遵循名從主人的原則,天主教的稱謂自然要充分尊重天主教人群的用法,一如Cardinal的正名應為「樞機」而非大眾習見的「紅衣主教」。你們這種一意孤行的堅持只能繼續強化外界對中國負面的刻板印象,對於中國的開明開放,對外交流都是一種傷害。NgKKhStudio留言2013年3月14日 (四) 15:54 (UTC)回覆

「教皇」的習慣稱呼,中文世界十幾億人(包括日本、朝鮮、韓國)都是這麼用的,與宗教自由何干?與中共何干?與政治傾向何干?
少數天主教徒熱愛教宗,那是他們的自由,沒有道理強迫別人跟從。難道外界應該跟從中共,稱呼為偉大、光榮、正確?
稱呼「教皇」,竟然會強化外界對中國負面印象?「外界」是誰啊?不懂中文的洋人?
來到「自由公開」的維基,必須要放棄原有做法,跟從閣下的做法。閣下是在諷刺「自由公開」幾個大字麼?--此條未正確簽名的留言由101.127.7.215討論)於2014年9月12日 (五) 09:11 (UTC)加入。回覆
上面一段未署名的文字,殊是值得留意的活標本。NgKKhStudio留言2015年5月4日 (一) 06:44 (UTC)回覆

「教皇」還是「教宗」?

[編輯]

大家好!我在瀏覽和編輯維基百科時發現中文維基對「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元首」的中文稱謂並不統一,有條目稱作「教宗」的(如教宗),有稱作「教皇」的(如教皇無謬誤)。請問是否需要對此做出規範?

個人認為,無論是台灣正體的聖座中文版官方網站,還是簡體的聖座官方梵蒂岡電台,都稱作「教宗」,根據維基百科命名常規的名從主人慣例:「如果一個條目所描述的主體事物,它的擁有者或代表者的官方中文資料里有出現到該事物的中文名稱的,一般使用該中文名稱。」,應當將稱謂統一為「教宗」。

--耶穌會士張明山大師 2016年5月18日 (三) 08:31 (UTC)

個人主觀這樣區別的:民主時代過後以教宗為主,封建時代以教皇為主。實際上兩者都是正確叫法,如果純論意義,叫做教統或者教領甚至是教總都沒什麼關係。--核斯留言2016年5月18日 (三) 13:43 (UTC)回覆

關於教宗系列條目的標題

[編輯]

「教宗」這兩個字應該加在教名前(例如教宗方濟各)還是在教名後用括號標示(例如方濟各 (教宗))?不會引起歧義的條目又需不需要加上「教宗」兩個字?例如若望保祿二世,歷史上並沒有其他君主叫「約翰·保羅二世」,需不需要加上前綴變成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我以為這一系列條目需要統一標題格式。--Mahogany (留言) 2023年1月4日 (三) 08:53 (UTC)回覆

對於毋須消歧義者,沒有必要以教宗做消歧義前綴。我個人傾向不遵照英文維基百科給所有教宗都加上前綴的慣例。——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1月4日 (三) 15:59 (UTC)回覆
@Mahogany115:我對於消歧義的部分的意見與Ericliu1912一致。對於需要以「教宗」一詞作為消歧義方式的條目,由於現存的大部分條目在以前都把「教宗」一詞放在Regal Name前,我個人傾向「教宗方濟各」的格式。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1月6日 (五) 02:04 (UTC)回覆

就以上討論,現提出為Wikipedia:命名常規 (人名)加入「天主教會教宗」章節,以對天主教會教宗命名作規範(現時並無相關規範):

參考資料

  1. ^ 如天主教會教宗庇護十二世的條目可簡單地命名為「庇護十二世」。
  2. ^ 由於「若望二十三世」一般均指發佈通諭《和平於世》的天主教會教宗,故根據主從消歧義原則,天主教會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條目亦可簡單地命名為「若望二十三世」。
  3. ^ 如天主教會教宗方濟各的條目應命名為「教宗方濟各」。

以上。@Mahogany115Ericliu1912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1月6日 (五) 02:39 (UTC)回覆

即日起公示7日。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1月13日 (五) 10:02 (UTC)回覆
為什麼需要打破命名常規呢?該消歧義就消歧義,沒有必要為此另建一個議案。--Ghren🐦🕖 2023年1月13日 (五) 11:15 (UTC)回覆
@Ghren:我覺得不能算「打破命名常規」,因為此前大部分(我暫時不肯定是不是全部)以「教宗」一詞進行消歧義的條目都是將「教宗」一詞當直接置於該教宗的尊號前,但最近有人進行了一些移動操作,導致命名一致性遭破壞,因此有必要就此將既有慣例予以明確。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1月13日 (五) 11:43 (UTC)回覆
命名常規本來就要求消歧義詞在條頭後面加括號,而不是加在條頭前面。所以本身的做法就是不對的。您只是將不對的做法寫成對的而已。--Ghren🐦🕖 2023年1月13日 (五) 11:50 (UTC)回覆
想了想,其實倒應該如此,全面改用「(教宗)」後綴才是,畢竟其他君主(尤其是歐洲那些)或國家元首多半也都是用後綴消歧義。——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1月14日 (六) 05:35 (UTC)回覆
@Ghren:我倒不是這個想法,子命名常規的優先性本來就大於母命名常規,「本身的做法就是不對的」這種論調在這種情況下不能適用。我單純是出於時間與精力上的成本考慮而有這種提案。公示我可以先撤下,我就想先提個提案讓大家意識到這事有立例的必要性而已,現在有其他意見出來是好事。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1月16日 (一) 05:57 (UTC)回覆
那您得拿出說服大家「為什麼要打破母命名常規」的理由。單純說「子命名常規的優先性本來就大於母命名常規」不是合理的理由。--Ghren🐦🕑 2023年1月16日 (一) 06:27 (UTC)回覆
「時間與精力上的成本考慮」不是理由?至少社群需要進行的移動工作可以減少啊。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1月17日 (二) 02:42 (UTC)回覆
當問題很嚴重的時候,那才是理由。才兩百多個條目,合「XX教宗」格式的才一百個左右,移動起來也就是也就是十五分鐘到半小時的事,至少比我和您在這裡討論的時間要短。--Ghren🐦🕐 2023年1月17日 (二) 05:01 (UTC)回覆
首先,高頻率移動會有冷靜期這事情你是知道的吧?其次,真的到了「問題很嚴重的時候」,我或其它用戶還用得着走這裏如此花時間的討論程序嗎,這時我們都應該已經直接請求管理員處理了吧。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1月17日 (二) 12:43 (UTC)回覆
@Ericliu1912--Ghren🐦🕘 2023年1月17日 (二) 13:01 (UTC)回覆
一次性移動不是難事。如果你們願意,我還可以簡單統計一下教宗條目標題格式,順帶釐清一些問題。——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1月17日 (二) 13:11 (UTC)回覆
合「教宗XX」格式的標題的教宗

教宗儒略一世 教宗若望一世 教宗若望七世 教宗若望三世 教宗若望九世 教宗若望二世 教宗若望五世 教宗若望六世 教宗若望四世 教宗何彌 教宗伊琪 教宗何諾二世 教宗希拉略 教宗亞加一世 教宗啟德 教宗哈德良一世 教宗哈德良三世 教宗哈德良二世 教宗安塞羅 教宗德吾一世 教宗德吾二世 教宗維理 教宗博義八世 教宗波尼法爵三世 教宗波尼法爵二世 教宗波尼法爵五世 教宗波尼法爵六世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 教宗佳德 教宗路爵一世 教宗克勉五世 教宗加猶 教宗加理多一世 教宗嘉禮二世 教宗科爾乃略 教宗策肋定一世 教宗瑪策林 教宗瑪策祿一世 教宗馬爾谷 教宗美基德 教宗郭諾 教宗君士坦丁 教宗狄約尼削 教宗杜努 教宗義祿 教宗安日納一世 教宗安日納二世 教宗恩狄 教宗立德 教宗保祿一世 教宗巴斯加二世 教宗庇護六世 教宗彭謙 教宗柏拉奇一世 教宗柏拉奇二世 教宗巴斯加一世 教宗斐理斯一世 教宗斐理斯三世 教宗斐理斯四世 教宗福慕 教宗思偉 教宗斯德望一世 教宗斯德望七世 教宗斯德望三世 教宗斯德望九世 教宗斯德望二世 教宗斯德望五世 教宗斯德望八世 教宗斯德望六世 教宗斯德望四世 教宗沙彬 教宗沙德 教宗色爾爵一世 教宗色爾爵二世 教宗西爾維斯特一世 教宗西斯篤三世 教宗西斯篤二世 教宗西西諾 教宗羅基 教宗維吉呂 教宗華倫亭 教宗維達 教宗佐西 教宗則斐琳 教宗辛普利修 教宗西里修 教宗西瑪克 教宗福祿

反正我統計了,合「教宗XX」格式的標題的教宗有77個。Ghren🐦🕘 2023年1月17日 (二) 13:57 (UTC)回覆

感謝協助統計。真要說的話,若社群就命名格式達成共識,這種數量不用多久就能處理完畢的。——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1月17日 (二) 15:46 (UTC)回覆
Ghren但我剛剛又突然想到,本站對於歐洲貴族命名基本都是採前綴式消歧義(並載於命名常規之中),似乎教宗也不是不能比照辦理。——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1月19日 (四) 15:21 (UTC)回覆
感覺兩者沒有什麼可以類比的。順帶一提,大英百科全書也將消歧義的字眼放後邊。--Ghren🐦🕛 2023年1月20日 (五) 04:35 (UTC)回覆

「papa」的中國大陸譯名

[編輯]

在中國大陸,官方譯名「教宗」一詞多見於宗教領域,「教皇」一詞更為大眾熟知(如在讀秀搜索「教皇」可搜到227960條結果,「教宗」可搜到17292條結果,前者是後者的13倍),根據「使用常用名稱」原則,是否應將本條目在大陸簡體顯示模式下的譯名改為「教皇」?——傑里毛斯留言2025年4月4日 (五) 08:24 (UTC)回覆

(=)中立:一般來說10倍(一個數量級)以上的常用度差距我完全支持用地區詞轉換。但留意到《中國大百科全書》使用「教宗」甚至還稱「教皇」為「曾用名」,由於《中國大百科全書》是比較有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文獻,故我對轉換問題立場為中立。 ——自由雨日🌧️❄️ 2025年4月4日 (五) 08:43 (UTC)回覆
當然,之前發現有用戶在各條目將「教皇」替換為「教宗」,這種替換行為應當視作地區詞破壞(且有認定為破壞並封禁的先例)。 ——自由雨日🌧️❄️ 2025年4月4日 (五) 08:49 (UTC)回覆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也有使用「教皇的例子,而且「教皇」有544個結果,還略多於447條結果的「教宗」。粗看了下,「教宗」多出現在宗教學條目,「教皇」多出現在世界歷史等其他領域的條目。——傑里毛斯留言2025年4月4日 (五) 08:51 (UTC)回覆
另外,《現代漢語詞典》等幾乎所有中國大陸詞典均未收錄「教宗」一詞,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編、收錄 56 790 個詞的《現代漢語常用詞表(第2版)》亦未收錄「教宗」;《全球華語詞典》「教宗」詞條使用地區標註為「港澳、臺灣、新馬泰」。(本論據是支持轉換為「教皇」的論據。) ——自由雨日🌧️❄️ 2025年4月4日 (五) 08:57 (UTC)回覆
支持轉換;「教皇」於大陸常用,即便不那麼準確。——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4月4日 (五) 10:00 (UTC)回覆
反對,大陸天主教徒可不是這麼稱呼的,天主教愛國會用的就是教宗,教皇屬於1870年以前教皇國尚未滅亡時的歷史性稱呼,按照歷史長短僅僅靠搜索記錄比搜索量肯定是教皇多了。

「教宗」這個中文名詞是從1960年代才開始通用的。明末清初來華的耶穌會士,利瑪竇、艾儒略等,在他們的中文著作裏,一般都稱公教會的首長做「教化王」。他們雖然尊奉教會的元首是西方社會地位最崇高的人,但礙於中國皇帝的忌諱,不能稱他為「教皇」。「教皇」的稱謂,是清帝遜位、民國成立以後才流行開來的。到了1960年代,教會經歷著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更新運動,著意淡化教會元首的君皇身份。「教宗」一詞乃逐漸取代「教皇」(從保祿六世開始,教宗也不再戴上皇冠了)。

——陸鴻基《教宗與耶穌會》神思 第六十二期 二零零四年 56-70頁
----Cat on Mars 2025年4月19日 (六) 05:09 (UTC)回覆
我有提到「教宗」是天主教的官方譯名,它通行於宗教領域,但大陸其他領域常用「教皇」,新華社等官媒也常用「教皇」。陸鴻基好像是香港人?可能不太能反映內地的用法。我不知道這是否適用於地區詞轉換,但本站有「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先例(官方用「福斯」,但「福克斯」更常見)。——傑里毛斯留言2025年4月20日 (日) 11:53 (UTC)回覆
用「教皇」代「教宗」猶如用「沙俄」、「蘇聯」代「俄羅斯」一樣荒誕不經,「教皇」只是曾用名,且不論你在搜索常用名稱的方法論問題,現在的天主教徒絕大多數都是用「教宗」,起碼也要尊重這一詞彙多數使用者的意見吧----Cat on Mars 2025年4月20日 (日) 14:51 (UTC)回覆
不認同「尊重這一詞彙多數使用者的意見」(而使用「教宗」)的說法。如果以這種邏輯,中國大陸14億人顯然占了「中文的絕大多數使用者」,難道應以「臺灣省」指代「中華民國」?ACG等流行文化的粉絲群體顯然是這些文化詞彙的多數使用者,難道要以粉絲之間的「黑話」取代可靠來源所用的稱呼?除避免地域中心外,避免「群體中心」也應是WP:中立的重要一方面(正如方言除了地域方言外還有社會方言)。「尊重某一詞彙多數使用者的意見」將會完全推翻《避免(地域)中心》方針,因為某一詞彙的多數使用者必然是當地人、利益相關群體的人,而維基百科正是應考慮所有可靠來源的做法。當然這不代表我不認同大陸簡體使用「教宗」:跟從天主教徒的用法帶有一定的「群體中心」,但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用法沒有。 ——自由雨日🌧️❄️ 2025年4月20日 (日) 15:00 (UTC)回覆
我不認同所謂的常用名詞原則,我質疑這裡是否適用常用名稱,中國大陸官方都在混用的情況下你怎麼好意是說「教宗」就不算是常用名稱了呢?
常用名稱的原則不是用來比大小,而是拋開很小眾的名稱,使用大眾熟知的名稱,而不是兩個都是常用名稱卻要搞排名,比比誰大誰小,誰這麼閒搞這種玩意
按照名從主人和先到先得原則,保持原樣----Cat on Mars 2025年4月20日 (日) 15:09 (UTC)回覆
適用「常用名稱」,傑里毛斯都論證了,「教宗」正是「小眾名稱」。我甚至是當年在中文維基百科第一次看到的「教宗」一詞,而且過了一個月纔發現原來「教宗」就是「教皇」……「NC:名從主人」僅適用一些專有名詞(「有擁有者之事」),「教皇/教宗」是普通名詞(詞典均不將「jiao」的「j」大寫),不是專有名詞;「NC:先到先得」衹適用於某地的地區詞先到先得,但這裏討論的是中國大陸應該用什麼地區詞,同樣不適用。 ——自由雨日🌧️❄️ 2025年4月20日 (日) 15:16 (UTC)回覆
此外,按同樣的邏輯,若維基百科必須「尊重穆斯林對穆罕穆德的描述」,《穆罕穆德》條目就不應當放他的畫像了。這一做法對穆斯林而言可比對天主教徒將「教皇」稱作「教宗」更為冒犯。(當然,絕不是說維基百科「不應尊重特定地域/特定群體」,而是說不應因為「尊重特定地域/特定群體」的理由而犧牲中立進行內容審查。) ——自由雨日🌧️❄️ 2025年4月20日 (日) 18:10 (UTC)回覆
COMMONNAMW:條目命名應該儘量使用可靠來源中人、物或事項的常見的名稱。一般情況下,常用的名稱也是較為簡短的,可以避免條目名稱過於冗長。使用常用的名稱作為標題也更易於讀者搜尋。「常用名稱」哪裡有提到搞排名比大小的情況了,你擱在這裡搞脫歐公投呢,51%比49%更常用?49%就不叫常用名稱了嗎?51%就叫做共識了嗎?我都已經說了你的論證絕對是荒謬的,你要在歷史學領域使用教皇我不會反對,使用教皇的歷史文獻一大堆,但這並不代表「教宗」在現在的使用就是少數,並且你們自己都承認「教宗」在不少領域更為常用,但是你硬要說「教宗」、「教皇」有一個是「常用名稱」、一個不是,恕我難以接受這種所謂的「共識」。----Cat on Mars 2025年4月20日 (日) 20:52 (UTC)回覆
然而「教皇/教宗」比例並不是你類比的「51%/49%」。請證明現在(不局限於天主教徒群體的前提下)「『教宗』的使用不是少數」。 ——自由雨日🌧️❄️ 2025年4月20日 (日) 21:31 (UTC)回覆
「教皇」只是曾用名」:《羅馬教皇方濟各去世》。 ——自由雨日🌧️❄️ 2025年4月21日 (一) 10:20 (UTC)回覆
@魔琴--自由雨日🌧️❄️ 2025年4月21日 (一) 09:11 (UTC)回覆
首先我個人一直習用「教宗」,但是1929年以前的還是習慣用「教皇」,我纔知道中國大陸還在用「教皇」,還是挺驚訝的。其次,我覺得「教皇」和「教宗」似乎並不是地區詞的關係,但是我感覺中文維基百科在這類關係上還是會用字詞轉換來處理的。第三,新華社曾向VOA表示他們不會改口,新華社應該算是中國大陸翻譯權威。 ——魔琴留言 貢獻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4月22日 (二) 18:57 (UTC)回覆
梵蒂岡自身網站稱「教宗」,而非「教皇」。——ZhaoFJx(Talk) 2025年4月24日 (四) 15:25 (UTC)回覆
請注意本討論討論的是「大陸簡體」模式下的中文用詞,而非「梵蒂岡簡體」模式下的用詞。 ——自由雨日🌧️❄️ 2025年4月24日 (四) 15:37 (UTC)回覆
思考...如果您是回復我的話,那麼我們說的用詞應該是一件事情。是的,面向大陸簡體使用者的中文用詞。——ZhaoFJx(Talk) 2025年4月24日 (四) 18:01 (UTC)回覆
@微腫頭龍:--自由雨日🌧️❄️ 2025年4月24日 (四) 19:31 (UTC)回覆
贊同大陸地區詞用教皇,但我覺得源代碼可以改成「教宗」,然後用轉換讓大陸地區詞呈現為「教皇」。因為其他華人地區也將以前的pope稱為「教皇」,因此恐難以雙向轉換。二來如果以後大陸改口了也不用費心去改動源代碼。--微腫頭龍留言2025年4月25日 (五) 00:18 (UTC)回覆
如果大家認同 NC:常用 優先於 NC:名從主人 我想應該支持zh-cn下將教宗轉換為教皇。--FloatingQueen留言2025年5月12日 (一) 13:36 (UTC)回覆
常用高於名從主人並不是「認不認同」的問題而是明文寫在命名常規的(「命名原則優先於主要命名慣例」)。另外,此例見上,「教皇/教宗」中文詞典都視作一個普通名詞,並非專有名詞。普通名詞沒「擁有者」,不適用NC:名從主人(「如果一個條目所述的主體——人、物或可謂有「擁有者」之事,其擁有者或代表者的官方中文資料出現此主體的中文名稱,可優先考慮使用該中文名稱。」)。就像「軟件」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無論如何不能依「名從主人」來規定臺灣正體模式下必須把《微信/WeChat》叫做「軟件」(衹有假設我們將繁中版《微信》也改稱《微信》而不叫《WeChat》時,可以從「名從主人」和「常用」角度來探討臺灣正體用「微信」還是用「WeChat」,而「軟體-軟件」這詞是永遠不適用「名從主人」的,哪怕騰訊要求臺灣不將「software」稱作「軟體」而要使用「軟件」一詞也一樣。普通詞彙沒有「擁有者」)。——自由雨日🌧️❄️ 2025年5月12日 (一) 15:0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