窅娘

窅娘,本名、生卒不详,南唐后主李煜宫人,出身平民,本为采莲女,十六岁时选美入宫。据说她的眼睛和中原人不太一样,故赐名“窅娘”。
生平
[编辑]窅娘最初被提及是在元朝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1],书中引述《道山新闻》,叙述她用白帛裹足,身轻如燕,创金莲舞,擅长《霓裳羽衣曲》。李煜便单独召见,看她跳采莲舞,见其双目深凹而顾盼有情,便为取名“窅娘”。窅娘善跳金莲舞,据说她跳舞时好像莲花凌波,俯仰摇曳之态优美动人,因此很受李煜的宠爱。
有一年元宵,在皇宫正殿中,李后主用黄金凿成一座莲花,绕以珍宝璎珞,光辉夺目。那莲花的中心,又生出一朵品色瑞莲来,细乐声中窅娘在上面翩然起舞,李后主与小周后并肩欣赏,后人有宫城一首咏叹:“红罗叠间白罗层,檐角河光一曲澄;碧落今宵难得巧,凌波妙舞月新升。”
后来金陵城破,南唐灭亡,窅娘随李煜到了汴京。史料记载:“窅娘白衣纱帽随行,后主宛转劝留,不听。”金莲台,高六米,纯金铸莲花瓣,再以青铜柱支撑,造型恰倒好处。赵光义为赏金莲舞,特意将金莲台自南唐澄心堂运至汴京。
七夕时在金莲台上跳舞,始终背朝御座,面向东南,裣衽再拜。赵光义下令转过身来,窅娘置之不理,而后,她跳入荷池而亡。
影响
[编辑]窅娘当时为了使足部更美,常常用锦帛缠裹双脚,屈作新月形状。南宋周密传说窅娘是缠足的始作俑者[2] 高洪兴《缠足史》中,已明显提出六条例证反驳其可能性,其中如窅娘为舞女嫔妃,舞女地位低下,李后主后为北宋所戮等原因, 认为其成为宋朝大流行的主因甚为荒谬。高洪兴最末归纳综述认为此说起因主要源于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与明陶宗仪《辍耕录》中,两者皆提到五代窅娘缠足之事,于是此说法成了明清文人最常也最广的引用之源,多数人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成为当时众所认同之缠足文化较为可考的历史起点。现代学者在述及缠足起源时,往往也因史实上实难以考证,亦多会采用此说,如常淑君、沈叔儒《衣:中国传统时尚》从鞋文物的出土上,亦采用此说。[3]由于南唐的宫廷生活为当时一般人所艳羡,而窅娘又是一个绝色美人,对妇女的缠足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在宋朝之后,名媛闺秀争相仿效,有诗说:“一弯新月上莲花,妙舞轻盈散绮霞;亡国君王新设计,足缠天下女儿家。”
参考文献
[编辑]- ^ 页面:Sibu Congkan Sanbian374-陶宗仪-南村辍耕录-8-3.djvu/114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 ^ 通識歷史課程實施協同教學的現場───以「中國纏足文化」單元為例 (PDF). eportfolio.mcu.edu.tw. [2019-01-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2-06).
- ^ 缠足的流行、审美到制约---兼论神魔小说的“反神魔形象”的书写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