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埃及

上下埃及,也被称为两地,是埃及在前王朝时期,以孟斐斯为界,位处尼罗河上下游的两个各自独立政权。上游南方地区为上埃及(Upper Egypt),下游北方地区为下埃及(Lower Egypt)。在埃及历史中,上下埃及是史前埃及的最后阶段,并直接引领了埃及的统一。“两地”这一概念,体现了埃及文化中的二元性。这一概念经常出现在古埃及的艺术与文本中。法老的头衔也能体现出这种二元性。
埃及的统一及由之而来的早王朝时期的开端,发生在前3100年左右。在那时之前,统治著上下埃及分别为两个不同的政权。但统一对埃及的未来至关重要,因为为了对灌溉工程进行集中管理,为了确保尼罗河全线航运的畅通,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据传统说法,完成埃及统一之事业的是一位来自南方上埃及的君主,他叫美尼斯,是第一位把北至尼罗河三角洲的整个埃及都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国王,当了第一名法老,配双重王冠(象征上下埃及统一)。在前3100年后的大约400年间,两个统治王朝相继支配着一个统一的埃及。
埃及的称号 zmꜣ-tꜣwj(埃及学发音为 sema-tawy,可见于孟图霍特普二世的荷鲁斯名和两女神名),通常被翻译成“统一两地的人”。[1]。其图像被描绘成与纸莎草和百合植物缠绕在一起的人类气管。纸莎草和百合则分别象征下埃及和上埃及。
登基名是法老五个王名中的一个,字面意思是“芦苇与蜜蜂之主”(nswt-bjtj,芦苇和蜜蜂分别是上下埃及的标志),[2]以及“两土地之主”(写作 nb-tꜣwj)。女王在统治时期被称为法老,并使用男性称谓。而王后则可能使用第二个称号的女性版本,包括“两地之女士”(nbt-tꜣwj)、“两地全域之女主人”(hnwt-tꜣwy-tm)以及“两地之女主人”(hnwt-tꜣwy)。[3]
王冠
[编辑]-
统一前的上埃及王冠 Hedjet
-
统一前的下埃及王冠 Deshret
-
上下埃及统一后的王冠,象征着下埃及和上埃及的统一,第一个戴它的人是 美尼斯国王 Pschent
地理构成
[编辑]古埃及被划分为两个地区:上埃及和下埃及。下埃及位于北部,尼罗河在此分成多个分支,并形成了尼罗河三角洲;上埃及位于南部,向南延伸至阿斯旺。“上”与“下”的命名来源于尼罗河从东非高原向北流入地中海的水流方向。

上下埃及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实现了统一,但依然保留有各自的王冠:上埃及的白冠和下埃及的红冠。因此,法老被称为“两土地之主”,佩戴“红白双冠”,红白两部分分别代表下埃及和上埃及。古埃及的传统认为,美尼斯(现在人们相信他与那尔迈是同一人)是统一上下埃及的君主。在那尔迈调色板上,那尔迈在一面佩戴红冠,另一面佩戴白冠,展示了他对上下埃及的统治。[4]
统一与象征
[编辑]上下埃及的统一表示为打结的纸莎草和芦苇。这个图案既象征了通过连接实现的和谐,也体现了通过束缚实现的统治。这种二元性是王室象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这种二元性进一步延伸,表现为打结的植物延展并束缚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外敌。[4]
在第一王朝,出现了具有二元特征的王室称号。“上下埃及之王”(nswt bjtj)这个称号结合了代表上埃及的植物和代表下埃及的蜜蜂。另一个二元称号是“两女神名”或“涅布提名”,代表上埃及尼肯的秃鹰女神奈赫贝特和下埃及布陀的眼镜蛇女神瓦杰特。[4]
有许多描绘两地统一仪式的例子。目前还不知道这种仪式是在统治之初进行,还是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在许多统一仪式的描绘中,可以看到有两位神正在绑结植物。通常是荷鲁斯和赛特,或者荷鲁斯和托特。一些来自阿蒙霍特普三世(赫尔莫波利斯)、塔哈尔卡(博尔戈尔山)和阿特拉内尔萨(博尔戈尔山)的巴克船支架,展示了两位河流之神执行的这一仪式。这些描绘与拉美西斯二世时期阿布辛拜勒神庙的一处场景相符。[5]
只有少数场景展示了国王亲自执行这一仪式。这些场景均来自于巴克船支架,并且可以追溯到阿蒙霍特普三世、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后两者可能是对第一个场景的复制。[5]
参见
[编辑]参考
[编辑]- ^ Ronald J. Leprohon, The Great Name: Ancient Egyptian Royal Titulary, Society of Biblical Lit, 2013
- ^ Abeer El-Shahawy, Farid S. Atiya, The Egyptian Museum in Cairo, American Univ in Cairo Press, 2005
- ^ Grajetzki, Ancient Egyptian Queens: A Hieroglyphic Dictionary, Golden House Publications, London, 2005, ISBN 978-0954721893
- ^ 4.0 4.1 4.2 Wengrow, David,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Egypt: 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North-East Africa, 10,000 to 2650 B.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 ^ 5.0 5.1 Rania Y. Merzeban, "Unusual sm3 t3wy Scenes in Egyptian Templ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search Center in Egypt, Vol. 44 (2008), pp. 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