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世界自由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邮政于1955年所发行的“反共义士”邮票

世界自由日,旧称一二三自由日,定于1月23日,源于中华民国纪念1954年1月23日朝鲜战争反共战俘获释、具有反共意义的节庆,1993年改为现名,每年中华民国、世界各地反共人士以及国际上反共阵营皆有一系列庆祝活动。

背景

[编辑]

1950年6月,朝鲜战争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30多万人参与朝鲜战争,全线反扑,联合国军被迫后撤[1]:66。11月26日,志愿军参与朝鲜战争。12月,联合国军自平壤败退[1]:66。1951年10月,韩境停战谈判于板门店举行[1]: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一直坚持要求联合国军无条件遣返所有战俘,无论他们是否愿意回到中国大陆,但最终被联合国军所拒绝。1952年2月,韩境联军总部坚持自由遣返战俘原则,盖联军在韩境所获17万余战俘中,有10万人不愿被遣返,尤其在2万余名华籍战俘中,誓死不愿遣返者达1万6千名[1]:69-70。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俘获战俘及在阵前易帜之军人共173,700人,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有21,300人被俘,被俘人员中军官有600人左右、级30余人、级5人、级1人,主要被关押在巨济岛等地。

1953年6月,韩国釜山战俘营1万4千2百余名华籍反共战俘上书,请求释放,并准其到台湾参加中华民国国军行列[1]:74。同月8日朝鲜战争双方签订换俘协定,具体采纳志愿遣俘原则,战俘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去向,战俘的意向由中立国印度等国的代表组成“中立国遣返委员会”负责鉴定,7月27日签字的《韩境停战协定》即包括此项换俘协定在内,停战协定规定应于签字后60天内(同年9月27日前)交由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接管,开始解释工作,90天内(同年12月22日前)完成解释,不遣返的战俘将在另外30天内召开之政治会议决定。但实际解释工作延至10月16日才开始[2]:125-126[1]:74。有63位反共战俘在1953年6月时趁韩国释俘机会,冲出战俘营,由中国大陆灾胞救济总会接济,同年10月8日搭包机2架抵达台北,是首批到台湾的义士[2]:135

位于澎湖县马公市自由塔,为纪念朝鲜战争结束后投奔自由阵营战俘而设立的纪念碑。1954年建。

中华民国政府及海内外448个民众团体为欢迎“反共义士”来归,1953年9月26日成立“中华民国各界援助留韩中国反共义士委员会”[2]:131-132,经过多次集会商讨,同年12月23日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主张战俘解释工作应于当日终止,战俘监管工作应在1954年1月22日终止并即释放全体战俘,大会并通过决议定1954年1月23日为反共义士自由日,并发表自由日运动宣言[2]:143-144。1954年1月4日,联合国军统帅赫尔英语John E. Hull将军,为“表明人道正义立场”再郑重声明,请负责战俘事宜的印度代表蒂迈雅必须于1月24日午夜将全体反共战俘无条件释放[3]

1954年1月23日,中华民国政府的代表“接运留韩中国反共义士归国联络小组”和联军统帅代表在韩国正式交接14,220名反共战俘,韩国政府在另外一场交接仪式接收约8,000名韩籍反共战俘[2]:135-139,当日142名伤病战俘搭美国军用机飞抵台北松山机场,其余反共战俘分成三批船运在同月25至27日间抵达基隆港上岸[2]:119,接受全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被称为“朝鲜战争义士”,他们在台北市游行,市民张灯结彩表示庆祝。全台湾各大城市自由钟,都敲响23下。并定1月23日为自由日,以纪念“反共义士”重获自由。一面通电全世界民主国家,吁请一致响应。此后每年集会庆祝,并有全世界热爱自由、主持正义人士来台参加盛会[4]。1954年,于澎湖县马公市建了自由塔纪念。

这些反共战俘到台湾后,除部分安置养老、转业经商、参加农垦之外,大多加入国军[2]:1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表面上看战俘由印度主持对战俘进行了甄别以确定其本人的意愿。实际上,联合国军停战谈判代表团首任团长乔埃提出“自愿遣返”的方案,试图用“大量朝中战俘拒绝被遣返”的结果来宣扬“共产主义的失败”。志愿军战俘中也有一部分人是于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被俘从而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中华民国国军(被称为“解放战士”),这一类战俘中有不少人不愿意在停战后回到中国大陆。最终选择回大陆的战俘大多受到政治审查、被开除党/团籍或拒绝其入党[5]。组织干事韩子建后来提出重新入党(他在济州岛是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组织者之一),被别人要求重新念一遍在归管处写下的交待材料去评定是否够格入党,他表示无话可说,其后自尽[6]:231

随着冷战气氛转淡以及两岸局势的稳定,中华民国政府终止动员戡乱,各共产主义国家政权也于20世纪末逐一崩解,此纪念日于1993年改名为世界自由日。后来有的台湾战俘经商致富后回大陆投资,受到当地政府热情接待,如战俘张城垣就曾见到这种场面[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陈布雷等编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06-0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接運韓戰反共義士來臺之研究(1950-1954)author=周琇環 (PDF). 国史馆馆刊. 2011-06, (第二十八期): 115-154 [2025-02-14]. ISSN 1016-293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19). 
  3.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ume XV, Part 2, Korea. . Document 857 [201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英文)
  4. ^ 自由日的由來. [2014-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2). 
  5. ^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俘归国后 政策一夜之间翻了脸. 中华网. 2005-08-06 [200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8) (中文(简体)). 
  6. ^ 张泽石. 《我的朝鲜战争——一个志愿军战俘的自述》. 北京: 时事出版社. 2000-10-01. 
  7. ^ 志愿军战俘纪事续集:生命只有一次 P24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