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1年3月4日) |
倭 | |||||||||||||||||||||||||||||||||
汉语名称 | |||||||||||||||||||||||||||||||||
---|---|---|---|---|---|---|---|---|---|---|---|---|---|---|---|---|---|---|---|---|---|---|---|---|---|---|---|---|---|---|---|---|---|
汉语 | 倭 | ||||||||||||||||||||||||||||||||
| |||||||||||||||||||||||||||||||||
朝鲜语名称 | |||||||||||||||||||||||||||||||||
谚文 | 왜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倭 | ||||||||||||||||||||||||||||||||
|
倭,《说文解字》释为:顺貌。从人委声。倭是古代中国对日本列岛以及其近邻的的通称,居民称为倭人,国家则称为倭国。
有说法认为“倭”字带有“矮”和“小”的意思,但其无任何史料或字书根据,应是对日本的贬称(“倭寇”等)衍生出来的俗说字义。有说法认为“倭”是源自日语中,第一人称“我・吾”(われ,ware),但并无确证。总结来讲,目前“倭”的来历没有通说。
日文汉字中,“倭”音读为“わ”(wa),与“和”字同;训读为“やまと(Yamato)”与“大和”的熟字训相同。但中国有学者认为“
倭人
[编辑]倭人习性与特征如下:
- 人民事渔业兼种禾稻。
- 黥面纹身,穿贯头衣,服装风俗似吴越。
- 一夫多妻,妇人不嫉妒。
- 法俗严峻少争讼。
- 其人嗜酒,冬夏食生菜。
- 其人寿考,多八九十岁。
- 在神灵或贵人的面前会以拍手的方式表达敬意。
- 以“噫”声来表示回应。
- 国中有市场,以铁为货。
倭国
[编辑]战国时,盖国在钜(大)燕南,倭北,倭属燕。汉魏至晋时的日本正是女王当政,倭奴国即是倭国中的奴国,并不指女王国,而中国古代有以音译称呼和记载外国地理和人物名词的惯例。有人说倭来自日语中的第一人称“我・吾(日语:わ,罗马化:wa)”。
唐代以前中国和朝鲜所用于称呼现今日本西南部分(主要是九州岛)之地理名词。此词汇的涵义随时间而有所不同,最早是朝鲜半岛用于称呼九州岛弥生人所建立的邦国。两汉经乐浪与朝鲜半岛人接触,进而得知倭人。后日本邪马台国兴,遣使纳贡魏国,魏明帝曹叡授邪马台国女主卑弥呼亲魏倭王。六朝时,倭遣使纳贡,中国各朝皆封其为倭王,然其国是倭(日语:やまと,罗马化:Yamato)、邪马台抑或其它日本势力则不得而知。
隋唐以后,倭人政权开始自称“日本”,中国于武后时亦改称其名为日本。其他亦有日本为唐朝赐给倭国的国名之说。
倭地位置由于《三国志》所记倭地位置为“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余里,始度一海,千余里至对马国……又南渡一海千余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又渡一海,千余里至末卢国……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东南至奴国百里……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方位混乱错误,使得中国后世将其地理位置视为扬州之东。
注释
[编辑]- 《史记·夏本纪》引正义括地志云:“又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国,在百济南,隔海依岛而居,凡百余小国.此皆扬州之东岛夷也。”
- 《三国志·东夷传倭国条》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
- 《后汉书·东夷列传倭国条》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中略…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
- 《晋书·四夷列传倭人条》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昔夏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中略)…计其道里,当会稽东冶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