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汉委奴国王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倭奴國王印
汉委奴国王印
汉委奴国王印,现藏于福冈市立博物馆
文物信息
材质
重量108.7 g
尺寸2.3 cm × 2.3 cm
高度印身 0.8 cm
蛇纽 1.5 cm
年代公元57年
时期东汉光武帝时期
日本垂仁天皇时期
发掘于1784年4月12日博多湾志贺岛[1]
现存于福冈市博物馆
地位日本国宝
汉字漢委奴国王印
假名かんのわのなのこくおういん
日语罗马字Kan no wanona no kokuō in
其他名称金印 (kin-in)
印文
阴刻篆体,呈三行五字:
“汉”、“委奴”、“国王”
(由右至左、从上到下)
汉语奴國
简化字奴国
字面意思汉朝属国倭国的奴邦之王[2]
汉语拼音hàn wō nú guó wáng

汉委奴国王印东汉光武帝颁授给奴国的一枚制王[3]。该印于日本天明四年(1784年)出土,现藏于福冈市博物馆[4]。这一重大历史发现标志着古代中日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也为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提供了研究,曾被广泛引为中日交流的重要证据[4][5]

历史

[编辑]

汉代时,日本列岛分为诸多小国。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57年)正月,倭国众多邦国当中的奴国遣使朝贡,光武帝刘秀赐金印。[6][7]

日本江户时代天明四年二月二十三日(1784年4月12日),一来自叶崎[9]的农夫甚兵卫在整修自家水田时掘获此印[10]。该印金质蛇纽,重约108克;印面2.34厘米见方,以阴刻篆体刻有“汉委奴国王”[3][8][11]

儒学者龟井南冥日语亀井南冥是第一个考证金印历史由来的学者,并将其献给了当时福冈藩的藩主黑田家。1931年昭和6年),日本指定该印为国宝二战后再于1956年定为一级国宝。1978年,黑田家将金印捐给福冈市。[4][8]1979年福冈市美术馆收藏金印,1990年改由福冈市博物馆收藏。

真伪

[编辑]

十八世纪以前,部分日本学者对《后汉书》中所载东汉光武帝赐以金印一事认为并无事实的根据[8]。金印发现后,日本学术界对“汉委奴国王”金印的真伪始终持有争论,主要分为三种观点。有人认为此印绶为东汉光武帝所赐主印,即真印说;有人认为是日本人自己所刻,即假印说;还有人认为是日本人仿刻,即伪印说[4][12]

经日本史学家、考古家的鉴定,该印尺寸及蛇纽均符合汉制。1956年,一枚形如盘蛇印纽的金印“滇王之印”于中国云南石寨山西汉古墓群的6号墓滇王墓出土,经考证是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前109年)滇王尝羌臣服汉室后赐予的印绶。1981年2月21日,中国扬州地区邗江县甘泉二号汉墓出土另一颗汉代金印“广陵王玺”。这枚印章也是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龟纽,阴刻篆体字,规格、形制、篆刻技法与汉委奴国王印如出一辙,据专家考证很可能出自同一匠人之手。考古人员参照附近汉墓中刻于其它铜器上的年号推定,这枚金印就是东汉明帝刘庄于永平元年(58年)封刘荆广陵王时赐予他的,与授日本金印的时间(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仅隔一年,从而确定了“汉委奴国王”金印确为后汉光武帝所颁赐。[4][5][12]

此外,近代以来福冈县糸岛郡前原町平原地方所发掘的青铜器等遗物亦可作为真印说之佐证。经九州大学考古学家鉴定,福冈古坟中发现的青铜镜三十一面,铁刀一柄,玛瑙、玻璃,以及鹿角制的管玉各数个,玻璃装饰小珠六百余,大部分是中国东汉时代的产物[8]

据此,三宅米吉博士著有论文指出,在九州志贺岛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确是光武帝所赐,绝非后人所伪撰[8];另有冈部长辛、松村勇造、关野雄、栗原朋信、森贞次郎、直木孝次郎等诸氏[13],咸认为此印乃光武帝赐给倭奴国王的真印,而为学界大多数人所承认[11]

典故

[编辑]

印纽制度

[编辑]

在中国古代,皇帝透过册封官位或赐予印绶来维持自身的最高统治权威,此印章制度亦体现在汉朝的外交政策中。印纽的形制因民族与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据专家考证,汉制赐予中原地区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通常为龟纽,而赐予臣服国国王的印纽则多采用蛇、山羊或骆驼等形状。其中,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其侯王受册封时所获金印多为羊纽或驼纽。[12][14]

印文解析

[编辑]

印文“汉委奴国王”意指“汉朝的倭人属国——奴国之王”[2]

该印文以“汉”字为首。一般而言,若属于汉朝皇帝直接统治的领土,印文通常不会冠以王朝名称;而“汉委奴国王”的印文以“汉”字开头,表明倭国当时为汉朝的朝贡国,而非直属领地。此外,印文末尾的“国王”二字为汉朝册封外臣之王时所使用的等级称谓。在汉制中,王爵共分为五等,“国王”为最高等级,显示汉朝皇帝承认倭国拥有其领土管辖权[14]

关于“委奴”二字的解释,学界存在不同见解。天明年间,日本学者认为“委奴”应读作“怡土”,因福冈县系郡前原町一带在古代即为“怡土国”,亦即魏书所载伊都国的所在地,该地至今仍有“怡土村”之名[8]。然而,由于“委奴”二字与《后汉书》的记载相符,通常被视为“倭奴”的简化写法。根据汉制,赐予外臣的金印,其印文一般按照王朝、民族、部族的顺序排列,因此“汉委奴国王”可解释为“汉的倭的奴的国王”[14]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1. ^ 金印的发现. 福冈市博物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1). 
  2. ^ 2.0 2.1 2.2 金印. 福冈市博物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1). 
  3. ^ 3.0 3.1 黄大受. 第八章漢代的制度和對外發展(六)對日本的交通. 中國通史(上).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9: 268. ISBN 9571100315. 
  4. ^ 4.0 4.1 4.2 4.3 4.4 陈世昌. 日本國寶「漢委奴國王」金印是假的?. 联合报. 2007-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3). 
  5. ^ 5.0 5.1 袁昌尧; 张国仁. 古代日本:早期中日關係. 日本简史.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6: 10. ISBN 9575865995. 
  6. ^ 范晔. 《後漢書·卷一下·世祖光武帝紀第一下》 (中文). 二年春正月辛未,初立北郊,祀后土。东夷倭奴国王遣使奉献。 
  7. ^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传》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释东初. 第四章:漢魏時代中倭之交通. 中日佛教交通史. [201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0). 
  9. ^ 叶崎,位于九州北部筑前国那珂郡博多湾志贺岛,今日本福冈县糟屋郡志贺町。[8]
  10. ^ 一说实际挖掘的是甚兵卫的两个佣工,秀治和喜平。[2]
  11. ^ 11.0 11.1 石晓军. 第二章:古代、中世中國對日本認識的變遷. 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2: 53. ISBN 9570506229. 
  12. ^ 12.0 12.1 12.2 “汉委奴国王”印的真伪. [201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3). 
  13. ^ 冈部长辛. 漢委奴國王金印考. 日本历史. 杉村勇造, 金印は果てし偽物つ? 关野雄, 中國古代の尺度にいてか 栗原朋信, 文獻に現れた秦漢印璽の研究 
  14. ^ 14.0 14.1 14.2 金印典故. 福冈市博物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