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事

![]() |
农民起事,又称农民起义、农民战争,通常意味着农村或农业人口的暴动,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1]农民起事的起因包括农民抗税,反抗社会不平等、宗教战争、异族压迫、农奴制,要求土地重新分配,或是瘟疫和饥荒等。[2]虽然成功的农民起事会推翻旧有的秩序或建制,但它的胜利并不一定意味社会制度有重大变化。
背景
[编辑]
农民起事的历史跨越两千多年。 多种因素助长了农民起事现象的出现,包括:
年表
[编辑]- 农民战胜
- 农民战败
- 其它结果(如没有明确结果、停火等)
- 冲突持续中
时间 | 事件 | 主要政权状态 | 农民 | 结果 | 图片 | 参考 |
---|---|---|---|---|---|---|
前209~206 | 抗秦朝起义(包括大泽乡起义) | 秦朝 | 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几位农民起义领袖 | 秦朝瓦解 | [3] | |
前205~186 | 埃及人的大起义 | ![]() |
分离主义法老霍尔温尼菲尔和Ankhwennefer统治下的埃及原住民农民和士兵 | 叛乱被镇压 | [4] | |
17~25 | 绿林军 | 新朝 | 绿林军叛军 | 中国新朝灭亡; 绿林军内讧后起义领袖刘秀上台 | ||
17~27 | 赤眉军 | 新朝 | 赤眉军叛军 | 起义目标部分实现,但最终被刘秀击败 | ||
172~173 | 田园战争 | ![]() |
Isidorus统治下的埃及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5] | |
184~205 | 黄巾之乱 | 汉朝 | 黄巾叛军 | 叛乱被镇压,但汉朝被严重削弱 | ![]() |
[6] |
185~205 | 黑山贼叛乱 | 汉朝 | 太行山匪同盟
公孙瓒的势力 |
叛乱被镇压,但汉朝被严重削弱 | ||
3~5世纪 | 巴高达运动 | ![]() |
巴高达 | 获得一些领土的控制权;以罗马帝国的全面崩溃而告终 | ||
4~5世纪晚期 | Circumcellions | ![]() 天主教会(直到435年) 汪达尔-阿兰王国(直到435年) 阿非利加地主 |
柏柏人和罗马农民
多纳图斯派当局 吉尔多统治下的(398年)罗马反叛军队 |
罗马天主教在阿非利加的统治结束,但汪达尔人和亚流教派当局镇压了叛乱 | [7] | |
611~619 | 唐朝开国战争 | 隋朝 | 几位叛乱领导人手下的农民
在几位叛军将领、官员和贵族的领导下叛逃军队 |
隋朝灭亡; 起义军内讧后起义领袖李渊上台 | ||
841~843 | Stellinga起义 | 撒克逊贵族 | Stellinga | 叛乱被镇压 | ||
859~860 | 裘甫之乱 | 唐朝 | 裘甫带领的农民和土匪 | 叛乱被镇压,但唐朝被严重削弱 | [8] | |
874~878 | 王仙芝叛乱 | 唐朝 | 王仙芝和尚让带领的中国农民和土匪 | 叛乱被镇压,但唐朝被严重削弱 | [9] | |
875~884 | 黄巢之乱 | 唐朝 | 黄巢等农匪 | 叛乱被镇压,但唐朝被严重削弱 | [10] | |
928~932 | Basil the Copper Hand叛乱 | ![]() |
Basil the Copper Hand手下的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11] | |
993~995 | 大蜀在四川省的叛乱 | 宋朝 | 王小波和李顺手下的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12] | |
996 | 996年诺曼底农民起义 | Rodulf of Ivry和理查二世统治下的诺曼底大区 | 诺曼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13] | |
1277~1280 | 伊瓦伊洛起义 | ![]() |
![]() |
伊瓦伊洛谋杀案 | [14] | |
1323~1328 | 弗兰德农民起义 | ![]() |
佛拉蒙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343~1345 | 圣乔治之夜起义 | ![]() |
爱沙尼亚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15] |
1351~1368 | 红巾军 | 元朝、高丽 | 白莲教、摩尼教和中国农民的红巾军 | 元朝灭亡,蒙古人退入蒙古为北元; 起义军内讧后起义领袖朱元璋上台 | ||
1358 | 扎克雷暴动 | ![]() |
法国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381 | 瓦特·泰勒农民起义 | ![]() |
英国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382 | 铅锤党暴动 | ![]() |
法国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16] |
1401~1404
1409 |
萨莫吉希亚起义 | ![]()
|
萨莫吉希亚农民 | 叛乱的目标基本实现,尽管关于萨莫吉希亚的争端一直持续到 1422 年 | ||
1428 | 正长土一揆 | ![]() |
日本农民 | 取消农民债务 | ||
1437 | 特兰西瓦尼亚农民起义 | ![]() |
特兰西瓦尼亚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438 | 哈尔华·格拉托普反叛 | ![]() |
挪威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441 | 嘉吉德政一揆 | ![]() |
农民和地侍的Do-ikki(联盟) | 农债取消,室町幕府被严重削弱。 | ![]() |
[17] |
1441 | 菲因岛和日德兰半岛的农民起义 | ![]() |
丹麦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450 | 凯德起义 | ![]() |
英国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18] |
1450~1451 | John and William Merfold的起义 | ![]() |
英国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19] |
1453~1454 | 1453~1454年的摩里亚起义 | ![]() |
曼努埃尔·坎塔库泽努斯统治下的希腊农民
彼得·布阿统治下的阿尔巴尼亚人
|
叛乱被镇压 | [20] | |
1462~1472
1485~1486 |
记忆之战 | ![]() ![]() |
加泰罗尼亚农民
|
叛乱目标基本实现,瓜达卢佩森滕西亚签署 | ![]() |
[21] |
1467–1469 | 伊曼迪诺起义 | 加利西亚王国(卡斯蒂利亚王权) | 加利西亚农民,由加利西亚市民和部分当地下层贵族领导 | 叛乱被镇压 | [22] | |
1478 | 卡林西亚农民起义 | ![]() |
卡林西亚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23] | |
1482–1511 | 山城国一揆 | ![]() |
山城一辉和后来的lesser ikki
各种武士氏族 |
大多数一揆于1493年向幕府臣服,尽管他们实现了许多目标,并继续保持自治,直到这场运动逐渐结束 | [24] | |
1487–1488 | 加贺一向一揆 | Togashi clan | 一向一揆
元织氏 山川氏 |
一向一揆取得决定性胜利 | ![]() |
[25] |
1488–1582 | 一向一揆起义 | 几个主要的侍氏族(包括织田氏和德川氏)
净土宗僧兵 |
一向宗农民和地侍联盟 | 大部分激进的一光宗联盟被摧毁;净土真宗宗派及余下一教一揆归顺丰臣秀吉 | [26] | |
1493–1517 | 邦舒运动 | ![]() |
德国农民 | 叛乱均被镇压 | ![]() | |
1498–1878 | Opryshky movement | ![]() ![]() |
乌克兰农民 | 抑制运动 | ![]() |
|
1511 | 1511年弗留利起义 | ![]() |
弗留利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514 | Poor Conrad Rebellion | ![]() |
符腾堡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27] |
1514 | 哲尔吉·多热叛乱 | ![]() |
匈牙利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28] |
1515 | 斯洛文尼亚农民起义 | ![]() |
斯洛文尼亚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29] |
1515–1523 | 弗里斯兰农民起义 | ![]() |
![]() ![]() |
叛乱被镇压 | ||
1516–1521 | 陈暠叛乱 | 后黎朝 | 陈暠 (义军首领)和陈宫领导下的越南农民 | 叛乱被镇压,但黎朝实力严重衰弱 | [30] | |
1524–1525 | 德意志农民战争 | ![]() |
德国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524–1533 | 达利卡利安叛乱 | ![]() |
达拉纳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525 | 普法尔茨农民战争 | ![]() |
普法尔茨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534 | 伯爵战争 | ![]() ![]() |
克莱门特船长麾下的丹麦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540 | 瓦特·泰勒农民起义 | ![]() |
挪威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542–1543 | 达克战争 | ![]() |
斯莫兰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31] |
1549 | Kett's Rebellion | ![]() |
英国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573 | 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农民起义 | ![]() |
斯洛文尼亚农民、克罗地亚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32] |
1594-1637 | Croquant rebellions | ![]() |
法国农民 | 叛乱均被镇压 | ||
1596–1597 | 棍棒战争 | ![]() |
芬兰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33] | |
1606–1607 | Bolotnikov Rebellion | ![]() |
俄罗斯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626–1636 | Peasants' War in Upper Austria | ![]() |
奥地利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34] |
1630–1645 | 李自成起义 | 明朝 (1630–1644)![]() |
明朝农民包括李自成、高夫人以及大顺 (政权)的其他将军 | 明朝灭亡,叛乱却被清朝镇压 | ||
1630–1647 | 张献忠起义 | 明朝 (1630–1644)![]() |
张献忠以及农民和土匪 | 明朝灭亡,叛乱却被清朝镇压 | [35] | |
1635 | 第二次斯洛文尼亚农民起义 | ![]() |
分散在不同领导下领导的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637–1638 | 岛原之乱 | ![]() ![]() |
基督教农民和浪人 | 叛乱被镇压 | ![]() |
[36] |
1651 | Kostka-Napierski Uprising | ![]() |
波兰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37] |
1652 | 郭怀一事件 | 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原住民族 | 汉人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653 | Swiss peasant war of 1653 | ![]() |
style="background:#F88" |叛乱被镇压 | ![]() |
[38] | |
1667–1671 | 斯捷潘·拉辛 | ![]() |
Russian peasants顿河哥萨克人 | 叛乱被镇压 | ![]() |
[39] |
1669–1670 | Peasant Rebellion in Podhale | ![]() |
波兰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40] |
1704 | Kuridža's Rebellion | ![]() |
东正教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705–1706 | Bavarian People's Uprising | ![]() |
巴伐利亚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707–1708 | 布拉文起义 | ![]() |
俄罗斯农民顿河哥萨克人 | 叛乱被镇压 | ||
1713 | 托尔明斯洛文尼亚农民起义 | ![]() |
农民由不同的领导人领导,其中包括伊凡·米克拉夫契奇 | 叛乱被镇压 | ||
1730–1769 | 农民起义,恢复黎朝统治和土地改革 | 郑主广南国 | 越南农民后黎朝 | 叛乱被镇压,最终黎朝灭亡,但西山起义爆发 | ||
1743 | Dalecarlian rebellion (1743) | ![]() |
瑞典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765 | Strilekrigen | ![]() |
挪威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768–1769 | Koliivshchyna | ![]() ![]() |
Haidamaka movement | 叛乱被镇压 | ||
1769–1788 | 西山起义 | 广南国 (直到1776年)
|
西山朝 | 起义目标达成;越南重新统一,西山王朝推行土地改革 | ![]() |
|
1773–1775 | 普加乔夫起义 | ![]() |
俄罗斯农民Ural Cossacks巴什基尔人 | 叛乱被镇压 | ![]() |
[41] |
1784 | Revolt of Horea, Cloșca and Crișan | ![]() |
罗马尼亚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42] |
1786–1787 | Lofthusreisingen | ![]() |
挪威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786–1787 | 谢司叛乱 | ![]() |
美国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790 | Saxon Peasants' Revolt | ![]() |
萨克森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43] |
1791–1794 | 威士忌叛乱 | ![]() |
美国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793–1796 | 旺代战争 | ![]() |
![]() ![]() ![]() ![]() |
叛乱被镇压 | ![]() |
|
1793–1804 | 舒昂党人起义 | ![]() |
![]() ![]() ![]() ![]() |
叛乱被镇压 | ![]() |
|
1794 | 柯斯丘什科起义 | ![]() ![]() |
叛乱被镇压 | ![]() |
[44] | |
1794–1804 | 白莲教 | ![]() |
白莲教 rebels | 叛乱被镇压 | ||
1798 | Peasants' War南尼德兰农民战争 | ![]() |
![]() |
叛乱被镇压 | ![]() |
[45] |
1800–1802 | Lærdal Rebellion | ![]() |
挪威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46] | |
1807–1820 | Jean-Baptiste Perrier起义 | ![]() |
海地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809 | 提洛人叛乱 | ![]() ![]() ![]() ![]() |
![]() ![]() |
叛乱被镇压 | ![]() |
|
1809 | 1809年戈特契人叛乱 | ![]() |
![]() |
叛乱被镇压 | ||
1811 | Klågerup riots | ![]() |
瑞典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826–1854 | 尼古拉一世 (俄罗斯)统治时期的农民起义 | ![]() |
俄罗斯农民 | 尼古拉斯统治期间大约发生了556起小规模农村起义。所有这些都遭到镇压,但却导致全俄罗斯的皇帝不愿结束俄国农奴制。 | [47] | |
1832–1835 | Cabanada | ![]() |
复辟农民 | 前皇帝佩德罗一世英年早逝,叛乱被平息 | ||
1834–1835 | 叙利亚农民起义 (1834-35年) | ![]() |
阿拉伯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48] | |
1835–1840 | Cabanagem | ![]() |
![]() |
叛乱被镇压 | ![]() |
|
1838–1841 | Balaiada | ![]() |
农民和非洲奴隶 | 叛乱被镇压 | ||
1839–1845 | 抗租战争 | ![]() |
美国佃农 | 反租客叛乱最初遭到州民兵镇压,叛乱的反租客领导人虽然被赦免或未被判刑,但还是被捕了。审判数十年后,反租客党成立,租户权利得到保障,反租客们仍然继续反叛。 | ![]() |
|
1844 | 皮奎特起义 | ![]() |
阿卡乌领导下的皮奎茨(海地农民) | 皮奎运动领导人融入政府,但目标并未实现 | [49] | |
1846 | 阿卡奥二次叛乱 | ![]() |
阿卡奥领导下的海地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50] | |
1846 | Galician slaughter | ![]() |
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农民 | 事实上叛乱被镇压,尽管它是由奥地利当局引发和扑灭的,并最终导致两年后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农奴制的废除。 | [51] | |
1850–1864 | 太平天国之乱 | ![]() |
太平天国 | 叛乱被镇压 | ![]() | |
1851–1868 | 捻乱 | ![]() |
捻军 | 叛乱被镇压 | ||
1858 | 马特拉战争 | ![]() |
爱沙尼亚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52] | |
1861 | Bezdna unrest | ![]() |
俄罗斯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53] | |
1862 | 三政紊乱 | ![]() |
朝鲜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884 | 秩父事件 | ![]() |
日本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892 | 赫雷斯起义 | ![]() |
Bezdna unrest | 叛乱被镇压 | [54] | |
1894–1895 | 东学党起义 | ![]() ![]() |
朝鲜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896–1897 | 卡努杜斯农民起义 | ![]() |
Canudos inhabitants | 叛乱被镇压 | ![]() |
|
1905–1908 | 马及马及叛乱 | ![]() |
马通比人、恩戈尼人、以及其他坦桑尼亚陆人 | 叛乱被镇压 | ![]() |
[55] |
1907 | 1907年罗马尼亚农民起义 | ![]() |
罗马尼亚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911 | 豫东农民起义 | ![]() |
黄沙会 | 叛乱被镇压 | [56][57] | |
1912-1916 | 康塔多战争 | ![]() |
![]() |
叛乱被镇压 | ![]() |
|
1913 | 陕北农民起义 | ![]() |
中国罂粟种植户和教派领袖领导下的土匪 | 起义蔓延;罂粟根除运动停止 | [58] | |
1914 | 阿尔巴尼亚农民起义 | ![]() |
穆斯林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916 | Urkun | ![]() |
吉尔吉斯族和哈萨克族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59] | |
1917 | 十月革命 | ![]() |
俄国农民和工人 | 俄国内战的开始 | ||
1918 | Arsk Uprising | ![]() |
伏尔加鞑靼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1919–1922 | 楚九之乱 (明朝 王位觊觎者) | ![]() |
黄沙会 | 叛乱被镇压 | [60] | |
1920 | 干草叉起义 | ![]() |
“黑鹰”叛军 | 叛乱被镇压 | ||
1920–1921 | 坦波夫起义 | ![]() |
![]() |
叛乱被镇压 | ||
1920–1926 | 神兵起义(分布于四川东部、湖北西部) | ![]() |
精神士兵叛军、盟军军阀部队 | 僵局:大型灵兵军队被摧毁,但运动仍在继续 | [61][62][63] | |
1921 | 索罗基诺农民起义 | ![]() |
俄罗斯农民及俄国白军 | 叛乱被镇压 | ||
1921 | 马拉巴尔叛乱 | ![]() |
印度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64] |
1924 | 王六之乱 (明朝 王位觊觎者) | ![]() |
王的追随者 | 叛乱被镇压 | [60] | |
1925 | 朱弘登之乱 (明朝 王位觊觎者) | ![]() |
天门会 | 叛乱被镇压 | [65] | |
1927 | 秋收起义 | ![]() |
![]() |
叛乱被镇压 | ||
1928–1929 | 山东红枪会起义 | ![]() |
红枪会 | 叛乱被镇压 | [66] | |
1932 | 1932年萨尔瓦多农民起义 | ![]() |
萨尔瓦多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 |
|
1932 | Lesko uprising | ![]() |
波兰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67] | |
1932 | 宿州市农民反征收罂粟税起义 | ![]() ![]() |
王小白和马凤山领导下的中国罂粟种植者和绅士 | 叛乱被镇压 | [68] | |
1932 | 灵璧县农民反征收罂粟税起义 | ![]() |
田学民领导下的中国罂粟种植者 | 叛乱目标达成 | [68] | |
1936 | 密云区起义 | ![]() |
黄沙会 | 叛乱被镇压 | [69][70] | |
1944 | 北川农民起义 | ![]() |
小园和后园的中国罂粟种植者 | 叛乱目标达成 | [71] | |
1946–1951 | 三一减租运动 | 孟加拉地主 | 孟加拉农民 (全印农民院)![]() |
叛乱目标部分实现 | [72] | |
1946–1951 | 特伦甘纳农民起义 | ![]() ![]() |
海得拉巴农民 (安得拉邦大会)![]() |
叛乱目标达成 | [73] | |
1947–1954 | 虎克军反叛 | ![]() |
虎克军 | 叛乱被镇压 | [74] | |
1949 | Nankar Rebellion | ![]() 扎明达尔以及孟加拉农民 |
共产党和农民协会 | 叛乱目标达成 | [75] | |
1950 | 卡津叛乱 | ![]() |
南斯拉夫农民 | 叛乱被镇压 | [76] | |
1952–1960 | 茅茅起义 | ![]() |
基库尤农场工人 | 叛乱被镇压 | ![]() |
|
1958 | 抚州起义 | ![]() |
罗教教派 | 叛乱被镇压 | [77] | |
1958 | 永靖县起义 | ![]() |
农村叛乱分子 | 叛乱被镇压 | [78] | |
1959–1965 | 埃斯坎布雷叛乱 | ![]() |
古巴农民![]() ![]() ![]() |
叛乱被镇压 | ||
1959 | 泗庄暴乱 | ![]() |
“灵兵团” | 叛乱被镇压 | [78] | |
1960 | 永年区起义 | ![]() |
新星社 | 叛乱被镇压 | [79] | |
1968–1969 | 阿贝科亚 | ![]() |
约鲁巴人农民 | 叛乱目标实现 | ||
1969 | 长春起义 | ![]() |
九宫道 | 叛乱被镇压 | [80] | |
1969 | 双阳区起义 | ![]() |
五台山教派 | 叛乱被镇压 | [80] | |
1970s | 1970年代泰国农民起义 | ![]() |
泰国农民 | 农民领袖被暗杀 | ![]() |
|
1975–1991 | 埃塞俄比亚内战下的提格雷和厄立特里亚的起义 | ![]() |
提格雷和厄立特里亚农民 | 德尔格被推翻;厄立特里亚独立 | [81] | |
1994 | 萨帕塔起义 | ![]() |
墨西哥土著农民 | 停火 | ![]() |
中国
[编辑]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中国最早记录的农民暴动可能是国人暴动(西周),其后的大泽乡起义(造成秦朝灭亡的间接因素)、赤眉、绿林军(造成新朝灭亡及东汉复兴)、黄巾之乱(造成东汉灭亡及三国鼎立的远因)、黄巢之乱(间接造成唐朝灭亡)、钟相杨幺起义(北宋南宋交替之时)、红巾军(造成元朝灭亡的间接原因)、李自成(直接造成明朝灭亡)等等无不是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战争。中国最近一次大规模农民暴动是1850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其中太平天国之乱所实施之“天朝田亩制度”有近似于共产主义的概念,此一制度受到中共官方史学家的正面评价。
中华民国以后也有重要的农民起事,如1927年的秋收起义,参加秋收起义的武装力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为部分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其二为湖南省平江和浏阳的农民武装、鄂南通城和崇阳的部分农民武装、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等,共约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二、三团。起义前又收编一部分原黔军武装为第四团。
在农业时代,土地是决定性生产资本,中国俗语说:“土地是命根子”。中国农民起义最初的动因便是反抗土地兼并与苛捐杂税,另一原因是各种天灾、洪水、大旱等自然灾害使许多原本食不裹腹的人们转而流亡、聚众。此外,中国历史上也不乏有目标的聚众起义,如黄巾之乱、太平天国等。这些起义往往是由于统治者的暴虐及贪婪造成社会反弹,造成的危害极大,不管那一方都将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推翻与恢复专制的社会演变,催生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以农业社会为核心专制统治,直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生的工业生产取代了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了以商业资本家为代表要求有利于公平交易、自由流通的近代民主社会才正式结束了农民起义这一社会现象。
《水浒传》在中国大陆曾被归类为农民起义小说。
21世纪初,中国各地有上演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体事件,令地方当局与党政高层相当紧张,不得不动员当地的武警、公安甚至是协调军区进行“维稳”措施。
中国历代史书与中华民国政府对民间起事多以“暴动”、“之乱”、“民变”等称谓来表示,费正清等汉学家也使用此称谓[82];而中国共产党因为其成立主要依靠工农阶层,史观不同,常称其为“起义”。如:“黄巾之乱”称之为“黄巾起义”;“黄巢之乱”称之为“黄巢起义”;太平天国之乱称之为“太平天国起义”;“南昌起义”称之为“南昌起义”,“动员戡乱”之于“解放战争”。
各时期历史演进
[编辑]以下均为被史学家认定“农民起义”的起事:
- 西周,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 秦朝,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由平民出身的陈胜、吴广等揭竿起义,试图推翻秦朝,但被秦朝当时精锐的部队平定。
- 秦朝,公元前209年-前206年,项羽、刘邦起义,继承陈胜、吴广,推翻秦朝。
- 新朝,公元17年年-23年,赤眉、绿林军等兴起,形成以汉朝宗室刘秀为首的东汉复兴。
- 东汉,184年,黄巾军之乱。
- 西晋,301年-304年,李特、张昌之乱。
- 东晋,399年-411年,孙恩卢循之乱。
- 南齐,485年-486年,唐寓之之乱。
- 北魏,523年-530年,六镇之乱。
- 隋朝,611年-624年,隋末民变。
- 唐朝,875年-884年,黄巢之乱。
- 北宋,993年-996年,王小波、李顺起义。
- 北宋,1119年-1121年,方腊起义、宋江起义。
- 宋朝,1130年-1135年,钟相、杨幺之乱。
- 金朝,1211年-1218年,红袄军。
- 元朝,1351年-1368年,红巾军之乱,元末货币浮滥发行,中原及扬州地区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 明朝,1627年-1645年(明崇祯18年),李自成及张献忠起兵反明,后由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平定。
- 清朝,1851年-1864年,[83]太平天国运动,由国家科举考试失败的洪秀全召集家乡友人,综合传统信仰与外来传教士的部分学说,起兵反清。
争议
[编辑]史学界对中国“农民起义”的定性和评价一直存在分歧。从领导层来看,“农民起义”领袖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84]中国历史上历次民变的主要领导中,农民出身的只占少数,而且都不是领头人物,显示农民难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85]有学者认为,领袖起来“造反”的目的,不是为农民谋利益,农民参与也不是为反抗地主,甚至是被裹胁“起义”。从结果看,“起义军”所过之处,农民并未获得好处。因此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农民起义很有争议。[84]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余英时认为,中国史上“农民起义”的领导主体从来不是务正业的农民,而是各式各样的社会边缘人。如破六韩拔陵是游牧胡族、黄巢是盐枭、李自成是作为驿卒的乡村无赖、洪秀全是客家民系籍的不第秀才。边缘人在治世难有展布,但一到乱世便有机会大显身手。这些人并不代表农民的利益。[86]
明末兵部尚书杨嗣昌曾作《西江月》词讽刺张献忠的起事:“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往来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无状。云屯雨骤师集,蛇豕奔突奚藏?许尔军民绑来降,爵赏酬功上上。”[87]
欧洲
[编辑]欧洲历史上农民起事是农民反抗地主和农奴制度,包括1358年法国的扎克雷起义,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1524年-1526年德国农民战争,1573年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农民起义,和1773年-1775年俄罗斯普加乔夫起义。
欧洲的农民起事不以推翻国王为目标。[来源请求]
参考文献
[编辑]- ^ 有道词典:bk:农民起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Frantisek Graus. The Late Medieval Peasant Wars. 2008-02-05 [2015-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英文)
- ^ Chen Sheng and Wu Guang's Revolt Against Qin. [201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8).
- ^ The great revolt of the Egyptians (205–186 BC). [2015-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Dio Cassius, Epitome 72
- ^ Ulrich Theobald. The Yellow Turban Uprising. 2011-06-28 [201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 Baldwin, pp. 3–11.
- ^ Somers, pp. 688–692.
- ^ Somers, pp. 727–736.
- ^ Somers, pp. 727–762.
- ^ Kazhdan 1991,第268–269页
- ^ Die Nördliche Song-Dynastie. [2015-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8).
- ^ Gowers, Bernard. 996 and all that: The Norman peasants' revolt reconsidered. Early Medieval Europe. 2013, 21: 71–98. doi:10.1111/emed.12010.
- ^ Andreev, pp. 221–228.
- ^ Vahtre, pp. 79–90.
- ^ Sumption, p. 444.
- ^ Hall, Toyoda; pp. 28–30.
- ^ Thomson, pp. 195–297.
- ^ Hicks, pp. 33–55.
- ^ Cheetham, p. 218.
- ^ Rotger, 2011, pp. 26–33.
- ^ Barros, 2006: O que sabemos dos irmandiño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Štih, Peter. Kmečki upor na slovenskem Koroškem [The Peasant Revolt in Slovene Carinthia]. Vidic, Marko (编). Ilustrirana zgodovina Slovencev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Slovenes]. Mladinska knjiga. 2000: 132. ISBN 978-86-11-15664-4 (斯洛文尼亚语).
- ^ Berry, pp. 37–44.
- ^ Sugiyama 1994,第62页.
- ^ Otani, pp. 609–612.
- ^ Der Aufstad des Armen Konrad. Gechichtsverein Kongen. 2013 [201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 ^ Dózsa Rebellio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2 Octo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9).
- ^ Štih, Peter. Slovenski kmečki upor [The Slovene Peasant Revolt]. Vidic, Marko (编). Ilustrirana zgodovina Slovencev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Slovenes]. Mladinska knjiga. 2000: 142. ISBN 978-86-11-15664-4 (斯洛文尼亚语).
- ^ Cooke, Vietnamese Confucianization, pp. 289–292.
- ^ Dacke Wa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2 Octo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9).
- ^ Губеца Матии восстание 1573.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201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 ^ Veli Niinimaa. Jaakko Ilkka. [201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5).
- ^ Bauernaufstände in Oberösterreich – Einleitung. Verbundes Oberösterreichischer Museen. [2013-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德语).
- ^ Template:Cite ECCP
- ^ Murray, Japan, pp. 258–262.
- ^ Majda, pp. 17–30.
- ^ Suter, pp. 146–155.
- ^ Avrich, Paul. Russian Rebels, 1600–1800.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6: 83–117. ISBN 9780393008364.
- ^ Jacek Pędzimąż. Rzeczpospolita Podhalańska 1669/1670. 2009-05-17 [2015-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Forster, Robert. Preconditions of R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1970: 163–181.
- ^ Pascu, pp. 534–537.
- ^ Sächsischer Bauernaufstand 1790. Bauerkriege. 2011-06-28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Żygulski; Wielecki, p. 49.
- ^ Kreins, pp. 66–70
- ^ Daae, pp. 88–90
- ^ Hildermeier (2016),第770页.
- ^ Manna, 2009, pp. 85–96.
- ^ Dubois 2012,第127–133页.
- ^ Dubois 2012,第133页.
- ^ Jerzy Lukowski; Hubert Zawadzki. A Concise History of Po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07-06: 170 [2013-04-04]. ISBN 978-0-521-853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 ^ Raun, pp. 45–60.
- ^ Hildermeier (2016),第892页.
- ^ Yeoman, James Michael. The Jerez Uprising. Print Cul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narchist Movement in Spain, 1890–1915. Routledge. 2019 [2022-05-31]. ISBN 978-1-00-07121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英语).
- ^ Iliffe, pp. 68–176.
- ^ Xing & Li (1991),第64–69页.
- ^ Billingsley (1988),第49页.
- ^ Bianco, p. 110.
- ^ Bruce Pannier. Kyrgyzstan: Victims Of 1916 'Urkun' Tragedy Commemorated. 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 2006-08-02 [2006-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60.0 60.1 Perry (1980),第159页.
- ^ Bianco (2015),第14页.
- ^ Alley (1966),第175, 192页.
- ^ Fenby (2008),第156页.
- ^ Battle of Pookottur commemorated. 印度教徒报 (Chennai, India). 2009-08-27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1).
- ^ Tai (1985),第68页.
- ^ Bianco (2015),第5–9页.
- ^ Głuszko, pp. 71–79.
- ^ 68.0 68.1 Bianco, pp. 76–96.
- ^ Morning Tribune Staff (1936),第9页.
- ^ The China Monthly Review Staff (1936),第473页.
- ^ Wakabayashi; Brook, p. 110.
- ^ Majumdar, p. 13.
- ^ Hyderabad 1948: India's hidden massacre. BBC News. 2013-09-24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 ^ Ladwig III, Walter C. When the Police are the Problem: The Philippine Constabulary and the Hukbalahap Rebellion (PDF). www.walterladwig.com. [2018-12-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7-16).
- ^ Sansad Bangali Charitabhidhan (2004),Vol. 2 p. 14.
- ^ Dokumentarni film o Cazinskoj buni na cazin.NET. Cazin. 2012-05-06 [2014-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9).
- ^ Smith (2015),第346–347页.
- ^ 78.0 78.1 Smith (2015),第346页.
- ^ Smith (2015),第347–348页.
- ^ 80.0 80.1 Smith (2015),第349页.
- ^ John Young, Peasant Revolution in Ethiopia: The 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 1975–199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 费正清; 崔瑞德. 王朝权力的崩溃. 剑桥中国秦汉史. [2014-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1864年天京陷落,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在贵州黔东牛塘覆灭
- ^ 84.0 84.1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 腾讯网. [2015-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 ^ 唐元鹏. 古代农民起义领袖职业调查:只有3人农民出身. 新周刊 (新华网). 2014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 ^ 余英时. 《費正清和中國歷史》. 傅伟勋; 周阳山 (编). 《西方汉学家论中国》. 正中书局. 1993年: 36–38 [2014-03-27]. ISBN 978-957-09-07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3).
- ^ 唐晋 (编). 明亡360年祭 李自成是“賊寇”還是“英雄”. 《領導干部大講堂·史鑒卷》. 国家行政学院. 2008年7月 [2015-07-28]. ISBN 9787801406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