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锋
刘永锋(1977年10月—2025年3月5日),中国材料科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研发高效储氢材料可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他开发的电极材料发掘了电池安全性与续航能力的潜能,有利于碳中和的实现。
生平
[编辑]刘永锋出生于一个学术家庭,本科考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0年在同一院系读硕士。2002年直升博士,师从潘洪革、雷永泉,2005年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La-Mg-Ni-Co系贮氢电极合金的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后来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回国后任教于浙江大学,2012年升为教授,成为“求是特聘教授”之一。[2]
刘后来所获荣誉包括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二等奖(2010)、杭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2010)、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1)、杭州市青年科技奖(2011)等。2012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赞助名单,2014年获选为Elsevier中国高被引科学家之一。2015年列入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并获“青年长江学者”称号。[2]
学术贡献
[编辑]刘永锋系统研究了纳米化制备金属配位氢化物(NaAlH4、Mg(BH4)2等),通过催化剂(二维Ti3C2、纳米CeO2@C等),大幅提高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其团队开发的纳米TiO2修饰的NaAlH4材料,可实现室温下的高效储氢,打破了传统材料依赖高温条件的限制。 另外他提出“La-Mg-Ni-Co系”合金设计,优化了电极合金的电化学性能,为商业化的氢能源电池开辟了道路。[4]
刘永锋团队还研发了新型硅基复合阳极材料(如Li-Si合金修饰的Mg2Si)以应对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衰减,大幅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其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他还提出用表面包覆(如Li2CO3包覆α-Fe2O3纳米晶)来抑制电极材料的结构坍塌,突破了锂电材料的开发瓶颈。 [4]
刘的论文引用量超过9000次,H指数为53,拥有48项发明专利。[2]
参考资料
[编辑]- ^ 金属材料所青年教师刘永锋的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25-03-15].
- ^ 2.0 2.1 2.2 他突发疾病逝世,终年48岁. 安徽网. 大皖新闻. [2025-03-15].
- ^ 噩耗!浙大教授,国家杰青刘永锋会场突发脑溢血离世,终年48岁!妻子公开信呈现了他的工作有多么忙碌! - Book学术. m.booksci.cn. [2025-03-15].
- ^ 4.0 4.1 刘永锋 - 百度学术. xueshu.baidu.com. [202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