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时代
![]() |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5年2月2日) |
古国时代是2002年至2018年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中国历史新时期之一。
过去,它也被称为传说时期或上古时期,但近年来,其中夏朝之前的状态正在通过考古挖掘得到证实。而夏朝开始后的时期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称为王朝时代。
历史年代
[编辑]古国时期大概是公元前3800年到公元前1920年。
以下年表是中华文明探索工程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估计。
原始时期(公元前3800年-公元前3050年,750年)
- 太昊:纪元前3350年
- 神农 :纪元前3035年
地理分布
[编辑]辽宁省建平县发现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为辽河文明的典型代表,其中出土大规模竖穴建物,有坟墓、祭坛与神殿,已经出现国家的雏形[1]。在兴隆洼文化出土了最早刻有龙图案的翡翠与玉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学界认为,黄帝与黄帝族可能起源自辽河文明[2][3][4]。中国学者李辉通过现代分子人类学与考古学成果考证,认为发源于磁山文化的东夷少典部落,于公元前4000年北迁,分化出黄帝族,赶跑了使用芬兰-乌拉尔语的庙底沟文化上层,创造了红山文化[5]。

- 仰韶文化(公元前5050年~公元前3050年): 仰韶文化是1921年在河南省仰韶村发现的以彩陶(在红底上描绘出彩色的陶器)为特色的文化。仰韶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陕西省、甘肃省、河南省和山东省,仰韶时期的遗址规模明显增大,大型聚落遗址出现,多数遗址面积在数万到数十万平方米,少数遗址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在关中、晋南和豫西北地区为主的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些规模较大的中心聚落,局部区域甚至出现了仰韶文化城址[7]。仰韶文化前期(公元前5050~公元前4050)以红陶为主流,代表遗址为陕西西安市半坡,被称为仰韶半坡类型文化,该文化处于母系社会,农村已有阶级分化现象。当时以粟黍生产为主的经济方式在黄河中游地区出现。粟黍农业经济方式的建立,促使人类摆脱了依赖狩猎采集资源的限制,而转为依靠农业生产获得稳定的食物供给,促使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粟黍农业人群随后在黄河及支流河谷广泛扩张,向西扩张至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东影响至山东沿海一带[7]。仰韶文化中期(公元前4050~公元前3550)出现了使用滑轮的仰韶庙底沟类型文化,庙底沟文化从中原地区快速扩张,对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影响很大,以人口扩张为驱动力,大量向周边地区移民,影响所及,北到河套和、南到江汉,向西至青藏高原东北部,向东则至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7],在地理和文化上为夏商乃至秦汉以后的华夏族群地区奠定了基础。而且,这一时期正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炎、黄部落鼎盛时期。庙底沟类型的年代下限直至公元前2780年[8][9]。仰韶文化后期(公元前3550年之后),又分为半坡后期类型、西王村类型、大司空类型和秦王塞类型等四种文化,而马家窑文化是源自仰韶文化的一种地方类型。这个时期出现了贫富差距,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也有所发展。其后发展为龙山文化。
-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400年):1959年于山东省宁阳县堡头村发现了一处遗址,随后在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也有发现,这几处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前期以红陶为主流,后期黑陶、灰陶成为了主流,后期制作的卵壳黑陶的高柄杯精巧美丽,被山东龙山文化继承。
- 龙山文化(公元前3050年~公元前2050年)和河南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的以黑陶和灰陶为特色的古代文化,后期也开始铸造铜器。龙山时期遗址在陕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的分布最为集中,在陕南、豫东北、鲁西南的山区、陕北高原,以及晋北的滹沱河流域,都发现了大量的龙山文化遗址[7]。龙山时期的聚落遗址规模继续增大,黄河流域出现了大型聚落中心和城址,遗址的面积在数十万到数百万平方米,在中原地区和岱海地区分别发现14座和17座龙山时期城址[7]。



- 陶寺遗址: 中国山西省襄汾县一个龙山文化时期,面积至少达56万平方米的考古遗址,该遗址于20世纪50年代出土,并于2001年确定中期城址,并出土了宫殿、王陵、城墙、贵族墓园与住宅、宗教礼拜场所,以及怀疑是世上最古老的天象台,及中国最早文字的遗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般认为,陶寺遗址属于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它被认为是可能的尧的都城。
- 石峁遗址:中国陕西省神木县境内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高家堡镇石峁村秃尾河北侧山峁,在长城南边十余公里,黄河西边二十余公里。[10]秃尾河与铜川沟交汇处,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兴建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遗址中包含内、外城和“皇城台”,总面积为425万平方米,为已知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面积最大的城址[11],但是没有任何文字史料记载该遗址。[10]除此之外,还发掘出房址、墓葬等遗迹,提供了当时气候、文化、社会等信息[12]。石峁是石器时代玉的集大成者[13],玉石文化直接源自于良渚文化[14]。

在早期文明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长江中游区、长三角区并肩崛起,以精湛的玉器工艺著称,形成独特的玉器文化和玉器礼仪,大规模遗址依据河流修建水坝,形成独特的坝城聚落结构。长江中游区的文明曙光开始于高庙遗址,初露于大溪文化,然后由屈家岭文化接力,最后由石家河文化取代,主要为城头山遗址至鸡叫城、阴湘城、城河、马家垸、陶家湖、门板湾、叶家庙等城邦林立的格局,晚期逐渐统一为石家河古国。长三角区的文明分别在巢湖附近的凌家滩文化与太湖附近的崧泽文化形成雏形,由涵盖苏南浙北地区的良渚文化集其大成,莫角山遗址群组成了一座庞大的都邑。四川盆地的文明要晚于其余两地区,但宝墩文化突然崛起之时兴建了规模很大的龙马古城(宝墩古城),之后也陷入了芒城、双河、三道堰等城邦对峙的局面。
- 凌家滩文化(距今5800年至5300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发现的凌家滩遗址为江淮及江南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凌家滩遗址规模巨大、功能齐全、等级分明,是一处大型中心聚落,且在其周边分布着规模不等的至少10处以上的中小型聚落,当时凌家滩人口的繁盛,中心与周边的等级分化。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拥有大量玉石器(如刻图玉版、刻树纹三角形玉片、玉龟、龙、鹰等仿生动物和人形象),还发展了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凌家滩遗址出现了集军事指挥、宗教祭祀和社会管理于一身、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区域性政体——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时代,迈入了文明社会。
-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000年期间):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出现于约发展于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共发现500多处遗址,以良渚遗址附近的莫角山为中心区。良渚文化最主要特征是玉器的使用和随葬,包括大件的玉琮、玉璧、玉钺。玉琮是工艺最精、最具权威性的玉器,往往刻有精致的兽面纹,是神灵的图象,玉钺则是军权、王权的象征。良渚文化的政治体为酋邦,亦有学者认为已出现国家雏形,能动员大量劳动力,各酋邦间结成联盟,神权色彩浓厚,建造大型祭祀场所、城墙及防洪土墙,社会成员地位分化,形成贵族和普通平民阶层。良渚先民善用石犁耕作,稻米开始成为主要粮食来源,并有原始文字。良渚文化被视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摇篮,良渚玉器标示文明时代已经到来,与北方龙山文化交流密切。良渚文化结束于酋邦或国家解体,农业衰落后回复比较分散的部落社会。
- 三星堆遗址:中国四川省广汉市城西三星堆镇的鸭子河畔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址。由于其古域内有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宝墩文化(前蜀,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第二、三期为三星堆文化(古蜀,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400年,同时期的中原为夏商时期),四期为十二桥文化(古蜀,主要遗存在金沙遗址,中原为商末周初时期)[15]。1987年1月16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6]。1988年1月13日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目前三星堆遗址正联合金沙遗址申请成为世界遗产[18]。三星堆遗址证明了长江流域在上古时期并非是蛮荒之地,而与黄河流域一样拥有高度文明。

传说中的记载
[编辑]太古
[编辑]伏羲女娲时代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Regional Lifeways and Cultural Remains in the Northern Corridor: Chifeng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Proje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ited references: Drennan 1995; and Earle 1987, 1997.
- ^ 朝阳之窗. 牛河梁遗址大墓中手握双龟的神秘老人是黄帝?(组图). [202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 ^ 红山文化玉器与黄帝图腾对应?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4.
- ^ Kong,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 Source Book,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China: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K Press. 2007-04-01: 23–. ISBN 978-962-937-140-1 (英语).
- ^ 李辉. 人类起源与迁徙之谜.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 Sagart et al. (2019),第10319–10320页.
- ^ 7.0 7.1 7.2 7.3 7.4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a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庙底沟:中原文明从这里走出. [2018-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2).
- ^ 黄帝时代的开始——黄帝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 [2018-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2).
- ^ 10.0 10.1 胡义成; 曾文芳; 赵东. 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即“不周山”——对石峁遗址的若干考古文化学探想 (PDF).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5, 28 (4): 111-116 [2023-09-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6-11) (中文(简体)).
- ^ 石峁遗址 考古破解史前中国最大“城市”密码. 陕西日报. 2015-06-12 [2016-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3).
- ^ 4000年前石峁城址现头骨坑:砍女性头奠基城墙. 光明日报. 2014-07-25 [2016-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这座古城,或是黄帝部族所居?-新华网. www.news.cn. [202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9).
- ^ 【道中华】良渚遗址何以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www.neac.gov.cn. [202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 ^ 四川的古老文化(巴蜀 成都 重庆)(英文:Ancient Culture in Sichuan (Bashu Chengdu Chongqing)). [201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 ^ 四川省政府川府函(1987)57号批准公布“四川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 ^ 三星堆联手金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四川新闻网. 2017-05-11 [2021-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中文).
参见
[编辑]前朝: 史前时代 (中石器时代) |
中国朝代 | 后朝: 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