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𪨶路
外观
![]() ![]() | |
---|---|
![]() 近简头围一段 | |
原名 | 孔岭公路、打鼓岭内线公路 |
道路长度 | 3.7千米(2.3英里) |
车速限制 | 50公里每小时 |
车道数 | 双线双程(最宽) |
地点 | 香港新界东 |
起点 | 北区沙头角公路马尾下段 |
终点 | 北区莲麻坑路 |
建造 | |
动工 | 1957年4月1日 |
通车 | 沙头角公路至坪𪨶:1958年 坪𪨶至莲麻坑路:1960年3月13日 |
坪𪨶路(英语:Ping Che Road)是一条位于香港新界北区的道路,呈南北走向,南起沙头角公路马尾下段近孔岭,北至莲麻坑路,全长约3.7公里[1]。
历史
[编辑]打鼓岭一带因接近深圳河边境地带,于1950年代被划为禁区。该地乡民因感出入不便,向港英政府陈情,要求修筑一条“内线公路”,由孔岭附近一段沙头角公路向北伸延至打鼓岭[2]。
港英政府于1957年4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有关道路。媒体最初称之为“孔岭公路”[3],其后报导则多以“打鼓岭内线公路”称呼该路[4]。当局原计划以半年时间完成工程[3],惟当地于施工期间遭遇暴雨,以致工程出现延误[4]。孔岭至坪𪨶一段于1958年初开放[5],而坪𪨶至打鼓岭一段则于1960年3月13日正式通车[6]。
道路落成后,打鼓岭乡民于1961年向理民府请愿,要求九巴开设巴士路线行走新路[7][8]。九巴于同年8月5日开办29号路线(即现在的79K线)来往上水及打鼓岭,有关报导将该段道路称为“平𪨶路”[9]。
坪𪨶路第一期原为单线行车路,沿途设有会车处供对向车辆互相通过[10];而第二期则于兴建时已为双线车道[6]。当局于1971年把坪𪨶路第一期路段亦扩阔为双线[11]。另外,该路第二期通车前,当局拟于中段金钗地设置禁区检查站,经乡民请愿后[12],当局改设检查站于较北面的简头围[6]。特区政府于2016年缩减禁区范围,该检查站因而停用[13]。其后检查站在其上盖被一辆吊臂车撞毁后即行拆卸[14]。
参考资料
[编辑]- ^ 路政署就「提案:要求重鋪整段坪輋路兩旁的行人路」的書面回應 (PDF). 北区区议会. 2020-03 [2025-02-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5-01-10).
整段坪𪨶路长约3.7公里
- ^ 打鼓嶺至孔嶺年底興築內綫公路. 华侨日报. 1956-06-04: 7 [2025-02-16].
- ^ 3.0 3.1 大嶼山環島公路首期完成承商準備下月移交當局接收 孔嶺公路著手興築十月完成. 华侨日报. 1956-06-04: 5 [2025-02-16].
- ^ 4.0 4.1 粉嶺至打鼓嶺新公路 月底可騐收通車. 工商日报. 1957-11-04: 7 [2025-02-16].
- ^ 打鼓嶺內線公路首段工程築成 官民農塲續發展農牧業. 工商日报. 1958-02-11: 5 [2025-02-16].
- ^ 6.0 6.1 6.2 打鼓嶺內綫公路 全部通車 沿線可資發展之土地極廣. 华侨日报. 1960-03-14: 7 [2025-02-16].
- ^ 打鼓嶺日趨發展 交通難題待解决 希望九巴當局闢新綫. 工商日报. 1961-05-18: 6 [2025-02-16].
- ^ 打鼓嶺鄉民要求 巴士走內綫公路 解決該區十餘村落交通困難. 华侨日报. 1961-05-22: 8 [2025-02-16].
- ^ 九巴週末增三綫. 工商晚报. 1961-08-02: 4 [2025-02-16].
- ^ 打鼓嶺地廣人稀 發展大有前途. 工商日报. 1958-09-27: 5 [2025-02-19].
- ^ 打鼓嶺坪輋公路擴建工程慶完成 邊區利交通 農產運輸大為改善鄉民來往稱便. 华侨日报. 1971-12-29: 11 [2025-02-16].
- ^ 打鼓嶺公路忽設閘施禁 村民認爲不便有碍繁榮迭作集體請求改善行動. 华侨日报. 1959-12-29: 4 [2025-02-16].
- ^ 邊境破禁成探秘新景點. 大公报. 2016-02-15 [2025-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6).
- ^ 黄竞聪. 4. 歷史虛幻:打鼓嶺的歷變 (PDF). 中华书局(香港). : 111 [2025-02-19]. ISBN 978988891229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5-01-08)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