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
塔里木(维吾尔语:,拉丁维文:Tarïm)又译塔里母、特里木、铁里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的古地名,后成为河流名称和盆地名称。最早汉译名为“塔林”[1]:103。
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在西汉至唐朝初年的河名无记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中,称南河。此名应是根据方位确定的名称。相对的,流经“龟兹国南”的河为“北河”。唐朝初年编撰的《周书·龟兹传》、《北史·龟兹传》称河名为计戍水[1]:102。10世纪成书的《世界境域志》提及WAJĀKH河[a],“河至龟兹边境,乃称龟兹河[2]:247(库车河[1]:106)”。弗拉基米尔·米诺尔斯基指其就是塔里木河[2]:247。中国研究者李树辉推测是《水经注》所记的南河或北河[1]:106。
“塔里木”一名最早见于1070年代成书的《突厥语大词典》。此书共收录4个词条,分别解释为:1,塔里木——回鹘可汗诸子的专用尊号,可汗后代的妻子、女儿则称“黄金塔里木(维吾尔语:,拉丁维文:altun tarïm)”;2,流入湖泊和沙漠的河川支流;3,位于回鹘人边境上被称为龟兹(维吾尔语:,拉丁维文:kutʃa)之地附近的一个地方,此地亦称“玉斯迷·塔里木(维吾尔语:,拉丁维文:ysmi tarïm)”;4,“玉斯迷·塔里木(维吾尔语:,拉丁维文:Altun tarïm)”一条由伊斯兰国流向回鹘国的大河。这条河便是在那里没入沙漠[1]:101。研究者李树辉据此推测“塔里木”一词原是回鹘可汗子女的尊号,820年代初,突厥语族群大规模徙居塔里木盆地地区[1]:103。拥有该尊号的特勤进驻当地,后演变为地名,又用于河流名,后成为盆地名[1]:106。
明朝初期编撰的《元史》中有“曲先塔林”一词[b],通常认为此词为突厥语Kysεn tarïm的音译。Kysεn为龟兹城(即库车维吾尔语:,拉丁维文:kutʃa)的别名[1]:102。《元朝秘史》第二六三节的“古先答邻勒”亦是此词的另一种汉译名。明朝无名氏编撰的《西域土地人物略》提及“叉力失城(今焉耆附近),叉力失城南有他林河”。“他林河”即元代的“塔林”,今塔里木河[2]:246—247
清朝《西域图志》称塔里木河为“额尔色郭勒”,系蒙古语“漫流的水”之意。嘉庆年间,徐松撰写的《西域水道记》记,“准语、回语谓可耕之地曰塔里木,言滨河居人以畊为业也。河北岸置卡伦,[……]河迳卡伦东,复折而趋,水宽五十余丈,是河名所由来矣。(一作塔里母河,又作特里木,铁里木,皆音转也。)”。至今,新疆维吾尔民间亦有类似的说法[1]:103。有当代作者解释“塔里木”一词在古突厥语中是“注入湖泊的沙漠之水”,在现代维吾尔语则是“田园”或“耕地”的意思[3]。研究者李树辉指出“塔里木(tarïm)”与现代维吾尔语的“耕种、播种”义的“tarï”无关,回鹘可汗子女的尊号tarïm当是该词的本义[1]:103,但李树辉未提及尊号的本意。
备注
[编辑]注释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李树辉. 陈霞 , 编. “塔里木”语源,语义试探. 《新疆社会科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新疆社会科学院). 2007, (2007年第6期): 101—106. ISSN 1009-5330. doi:10.3969/j.issn.1009-5330.2007.06.020 (简体中文).
- ^ 2.0 2.1 2.2 2.3 刘迎胜. 元代曲先塔林考. 《中亚学刊》第一辑 (北京市: 中华书局). 1983, (1983年第一辑): 243—252 (简体中文).
- ^ 韩子勇. 文化新疆 心灵故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来源:光明日报. 2010-11-18 [202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03)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