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布朗斯通
塞缪尔·布朗斯通(英语:Samuel Bronston;1908年8月7日—1994年1月12日),原姓勃朗施坦(Bronstein),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比萨拉比亚的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媒体高管。他参与制作的电影共获得7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1]。
布朗斯通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比萨拉比亚(今摩尔多瓦)基希讷乌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亚伯拉罕·勃朗施坦是一名面包师兼甜点师。他在9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其中包括5个兄弟和四个姐妹。他的叔叔是苏联领导人列夫·托洛茨基。其父亚伯拉罕对1917年—1923年俄国革命不感兴趣,并举家迁往法国巴黎,与在那里居住的亲属团聚,他先安排儿子们移民,随后是女儿们。在巴黎,布朗斯通原本打算学习外科学,但在第一次解剖时晕倒,因此放弃学医,转而学习长笛,并成为一名业余摄影师。他在索邦大学接受教育,主修历史和视觉艺术。他早期的摄影生涯激发了他对电影行业的兴趣,后来成为米高梅在欧洲的电影宣传代理人。1932年,布朗斯通因涉嫌开出空头支票而被指控,为躲避牢狱之灾逃往荷兰;后来,他被法国当局逮捕,但最终获释。次年,他与家人迁往英国,并在那里结识了作家杰克·伦敦的第二任妻子查米安·伦敦。
1937年,他移民美国。一年后,他结识了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儿子詹姆斯·罗斯福,并搬到洛杉矶。他们曾短暂合伙,但未取得成功。后来,罗斯福离开好莱坞重返军队服役,布朗斯通则加入哥伦比亚影业,并担任《马丁·伊登历险记》(1942年)的副制片人。1943年,布朗斯通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影公司“塞缪尔·布朗斯通制片”,并为“联美”公司制作了《杰克·伦敦》(1943年)。随后,他与刘易斯·迈尔斯通合作拍摄战争片《阳光下行进》(1945年),并与勒内·克莱尔合作拍摄悬疑片《恐怖谋人屋》(1945年),但由于筹资困难,布朗斯通未被列入正式制作人员名单。
布朗斯通后来离开好莱坞,在梵蒂冈担任摄影师,并在那里制作了26部纪录片,探索梵蒂冈档案。1955年,他以独立制片人的身份重返好莱坞,并将“塞缪尔·布朗斯通制片”公司迁至西班牙马德里。他通过向私人投资者(包括金融家皮埃尔·S·杜邦三世)预售电影项目来筹集资金。在马德里,布朗斯通主导制作了多部历史史诗电影,包括《万王之王》(1961年)、《熙德》(1961年)、《北京55日》(1963年)和《罗马帝国沦亡录》(1964年)。
由于《罗马帝国沦亡录》和《马戏世界》(1964年)票房惨败,到1964年6月,布朗斯通宣布破产,欠下杜邦三世超过560万美元。他随后制作了《野蛮的潘帕斯》(1966年)和《科佩留斯博士》(1966年),但未被列入正式制片人名单。在与债权人的律师进行破产诉讼期间,布朗斯通在宣誓作证时被发现犯有伪证罪。他因一项伪证罪被定罪,但随后在美国最高法院的一项著名案件中被推翻,该案为日后伪证罪的起诉确立了重要的法律先例。1994年,布朗斯通在萨克拉门托去世,得年85岁[2]。
他有5个孩子,包括威廉·布朗斯通。
参考文献
[编辑]- ^ Kehr, Dave. New DVDs.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1-29 [2023-11-14].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2).
- ^ Hopper, Hedda. Sam Bronston's Hollywood Lumps Turn into Sugar As Production. Los Angeles Times. 21 July 1963. Calendar, pp. 4–5 [31 Jul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Jul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