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莉哈·科贝良斯卡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25年5月14日) |
奥莉哈·科贝良斯卡 | |
---|---|
![]() 1899年,当时科贝良斯卡36岁 | |
出生 | 奥匈帝国古拉胡莫鲁卢伊 (今罗马尼亚苏恰瓦县) | 1863年11月27日
逝世 | 1942年3月21日 罗马尼亚切尔诺夫策 | (78岁)
国籍 | 乌克兰 |
职业 | 作家、女性主义者 |
奥莉哈·尤利安尼芙娜·科贝良斯卡 (乌克兰语:Ольга Юліанівна Кобилянська,罗马化:Olha Yulianivna Kobylianska,1863年11月27日—1942年3月21日),乌克兰现代主义作家、民族主义者[1]、女性主义者。
小传
[编辑]出身
[编辑]1863年,科贝良斯卡生于布科维纳的古拉胡莫鲁卢伊 。父亲尤利安·雅科维奇·科贝良斯基(乌克兰语:Юліан Якович Кобилянський,罗马化:Yulian Yakovych Kobylianskyi,1827年—1912年)担任公务员,是乌克兰贵族后裔;母亲玛利亚·沃纳(乌克兰语:Марія Йосипівна Вернер,1837年—1912年)则是波兰-德国混血儿,其为希腊天主教徒、并懂得乌克兰当地方言。她本人在七个孩子里排行老四。 [2]德国诗人扎卡赖亚斯·沃纳(德语:Zacharias Werner) 是奥尔哈的远亲。奥尔加的一位兄弟斯捷潘·尤利安诺维奇(乌克兰语:Степан був Юліанович)后来成为肖像画家、另一位兄弟尤利安·尤利安诺维奇(乌克兰语:Кобилянський Юліан Юліанович)则成为语言学家,并撰写过数本拉丁语教科书。
早年生活
[编辑]科贝良斯卡只接受了四年德语正规教育,其余时候主要靠自学。1880年起开始以德语创作。她除了精通德语外,还通晓乌克兰语和波兰语。1868年左右,她的父亲在苏恰瓦找到工作,因此举家迁移到该地,并与乌克兰作家米科拉·乌斯蒂亚诺维奇(乌克兰语:Микола Устиянович)的女儿奥尔哈·乌斯蒂亚诺维奇(乌克兰语:Ольгою Устиянович)见面并结为好友。1889年,她搬到位于迪姆卡村(现切尔诺夫策州)的的娘家庄园。 1973年,当地开设了一座纪念她的博物馆。
切尔诺夫策
[编辑]
1891年,科贝良斯卡搬到了切尔诺夫策,并与纳塔利娅·科布伦斯卡和索菲娅·奥库内夫斯卡-莫拉切夫斯卡见了面。两人鼓励她广泛阅读,并以乌克兰语写作。她还爱上了纳塔利娅的兄弟叶夫亨·奥扎尔克维奇[3][4]。
1894年,科贝良斯卡与其他人创办了“布科维纳鲁塞尼亚妇女协会”,并在小册子《关于女权运动思想的一些话》中提及协会纲领。她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说《Tsarivna》(公主)。该作品1895年发表在《布科维纳》报纸与其他媒体,主要体现了她的政治和社会观点。《公主》(原名《Lorelei》)是她首部以乌克兰语(而非德语)出版的作品。
1896年,科贝良斯卡先后创作了《Arystokratka》、《Impromptu phantasie》、《Valse melancolique》 等作品。《Valse melancolique》以开创性的手法探讨同性恋,部分取自她的自身经历[5]。1890年代,她曾与男性文学评论家奥西普·马科韦(Osyp Makovei)谈过恋爱[6]。奥西普很喜欢科贝良斯卡的作品,并对她笔下坚强、独立、受教育、还捍卫自身性权利的女角深感兴趣。两人后来分手。1901年,科贝良斯卡和列霞·乌克兰卡相识。两人的情感关系颇为密切,但由于疾病与环境限制,两人只得以书信往来[5]。文学评论家伊霍尔·科斯特斯基(Ihor Kostetsky)认为她们的关系颇接近同性恋,而乔治·SN·卢基(George SN Luckyj)则认为:“尽管两个女人在书信中的措辞,看起来像同性恋,但她们很可能几无身体接触。”。Solomiia Pavlychko注意到奥尔哈的作品中存有同性恋情色的风格,尤以《Valse melancolique》为甚。
其他著名小说有《Zemlya》 (“土地”,1902 年)和《V nedilyu rano zillia kopala》(“星期天早上她采草药”,1909年)。维塔利·切尔涅茨基(Vitaly Chernetsky)针对后者写道:
这本书改编自一首著名的乌克兰民歌“Oi ne khody, Hrytsiu...”(“噢Hryts你别走……”)。曲中男子Hryts同时追求两位女子。其中一位女子则绝望地以草药,毒死了她的爱人。由于读者早就知道故事情节,因此注意力就转向了作品的呈现方式:包括叙事技巧、对自然与乡村风俗和仪式的描述、还有额外引入的情节和细节等。小说引入的一群吉普赛人作为新角色。他们在(乌克兰喀尔巴阡山脉的农村地区)和匈牙利平原间迁徙,并在故事中扮演关键角色。当代文化研究称其为“混合性”,混合性使科(奥莉哈)比良斯卡的小说,在乌克兰现代主义者处理民俗主题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同时,奥尔哈一些抽象风格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发表在《Svit》和《乌克兰小屋》等地方杂志中。
米哈伊洛·斯塔里茨基后来针对《V nedilyu rano zillia kopala》制作了同名戏曲。该作品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奥尔哈后来与影响她文化与政治观点的列霞·乌克兰卡、伊万·弗兰科、瓦西里·斯特凡尼克和米哈伊洛·柯秋宾斯基等人结伴成行[7]此外,她与马尔科·切列姆希纳、奥西普·马科维、卡特里亚·赫里涅维切娃等作家合作,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时期的著名短篇小说包括《犹大》 与《一名被定罪的士兵写给妻子的信》等。
1918年,科贝良斯卡强烈反对布科维纳与罗马尼亚合并,导致她遭罗马尼亚新政府迫害。 1940年,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时,她迎接了苏联占领军。她获得了苏联国籍,并被接纳为乌克兰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41年,当乌克兰领土回归罗马尼亚时,她出于健康问题,无法离开切尔诺夫策。
当时的罗马尼亚政府后来搜查了科贝良斯卡的公寓、没收多部作品和手稿、并将她送上军事法庭。 1942年3月21日,科贝良斯卡在审判结束前就去世了,享年78岁。罗马尼亚政府禁止乌克兰人向她致以最后的敬意,只允许亲属参加葬礼[8]。
身后的传承
[编辑]
1940年11月27日,苏联占领北布科维纳后,切尔诺夫策州执行委员会,将切尔诺夫策原本以作家Iancu Flondor命名的步行街道,改为她的名字。随后基辅、利沃夫、第聂伯罗和扎波罗热等地的许多街道都以她的名字命名[9]。
1954年,切尔诺夫策戏剧剧院以她的名字命名。 1964年,剧院入口前竖立了一座小纪念碑。剧院在1977至1980年翻修后,安装了由雕塑家Anatolii Skyba和Mykola Myroshnychenko创作的新纪念碑。原来的纪念碑被移至切尔诺夫策地区的迪姆卡村。
2006年,奥莉哈·科贝良斯卡文学奖 奖项设立,旨在表彰有关乌克兰社会女性主题的文学、艺术或新闻作品以及科学研究。
创作
[编辑]故事和小说
[编辑]- Man (1886)
- The Princess (1896)
- Earth (1901)
- Niobe (1905)
- Early on Sunday, She Gathered Herbs (1908)[10]
- Through the Masonry (1911)
- By Situations (1913)
- Black Apostle (1926)
短篇小说
[编辑]- Pictures from the life of Bukovyna (1885)
- Spectacle (1885)
- The Dove and the Oak (1886)
- She got married (1886-1887)
- Impromptu phantasie (1894).
- Valse melancolique (1894).
- Rozhi (1896)
- He and She (1895)
- Time (1895)
- Battle (1895)
- What I Loved (1896)
- My Lilies (1901)
- Autumn (1902)
- Judas (1915)
- To Meet One's Fate (1915)[10]
- Dreaming (1917)
- He Has Gone Mad (1923)[10]
- Don't Laugh (1933) and others.
德语作品
[编辑]科贝良斯卡在向乌克兰语过渡之前,曾经以德语写过一些作品。
写作风格
[编辑]科贝良斯卡的写作风格受弗里德里希·尼采和乔治·桑所影响。她对乌克兰农民很感兴趣,并经常撰写农民生活相关的故事。她在这些故事里描绘了善恶之争、神秘自然力量、宿命、魔法、非理性等。她的作品以印象派、抒情的自然描写、以及微妙的心理刻画而闻名[7]。
科贝良斯卡的作品已有多个出版本与选集。 1944年,切尔诺夫策为纪念她,而把她在1938年至1942年居住的大楼,设为文学纪念博物馆。Solomiia Pavlychko注意到科贝良斯卡出版的作品,存在强烈的同性恋主题,最著名的是《Valse mélancolique》 。
她的名言有:
“ | 当神赐我一口气时,我会开始工作……工作是我们的命运,毕竟,我们终有一天,要永远休息。(Zemlya,1902年) | ” |
电影改编
[编辑]- "Earth" (1954; in the roles - A. Buchma, L. Shvachko)[11]
- "The Wolfhound" (1967)[11]
- "The Melancholic Waltz" (1990, t / f; )[11] (1994, TV series, director C Turanyian)
德语
[编辑]- Kleinrussische Novellen (Малоруські новели). Minden i. Westf. J. C. C. Bruns, [1901].
参考资料
[编辑]- ^ Mihai, Florin-Răzvan. Naţionalismul integral ucrainean în România: Ideologie, organizare şi metode de propagandă, 1934-1938. Arhivele Totalitarismului, Xxvii, 1-2/2019, Pp. 90-110. January 2019.
- ^ Polowy, Teresa. "Olha Kobylianska".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Women's Movements and Feminisms: Central, Eastern, and South Eastern Europ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edited by Francisca de Haan, Krassimira Daskalova and Anna Loutfi, Budapest, Hungary: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248-252. doi:10.1515/9786155053726-064
- ^ Рябцева, Лідія Пилипівна. Едельвейси від Ольги Кобилянської (до 150-річчя Ольги Кобилянської). Всеукраїнська асоціація музеїв. 2013-11-08 [8 August 2017] (乌克兰语).
Тим часом до подруги Зоні приїхав кузер Геньо, або Євген Озаркевич (рідний брат Наталії Кобринської, у майбутньому видатний медик.) Красивого легіня, який говорив українською, Ольга покохала відразу і всім серцем. [Meanwhile, her friend Zonia was visited by cousin Henio, or Yevhen Ozarkevych (brother of Natalia Kobrynska, in future outstanding doctor.) With the handsome young man, who spoke Ukrainian, Olha fell in love immediately and with all her heart.]
- ^ Мельник, Тетяна. Жіноче. Телекритика. 2003-12-23 [8 August 2017] (乌克兰语).
Першим справжнім коханням Кобилянської став лікар Євген Озаркевич. [Kobylianska's first real love was doctor Yevhen Ozarkevych.]
- ^ 5.0 5.1 Robert Aldrich, Garry Wotherspoon, Who's who in gay and lesbian history: From Antiquity to World War II, London, Psychology Press, 2002.
- ^ Поліщук, Тетяна. Ольга Кобилянська: відома і незнайома [Olha Kobylianska: known and unknown]. День. 2000-12-07 [8 August 2017] (乌克兰语).
Найбільшим коханням письменниці був Осип Маковей, — вважає онук Ольги Юліанівни Олег Панчук. … Вони покохали одне одного з першого погляду. [The biggest love of the writer was Osyp Makovei, — thinks Olha Yulianivna's grandson Oleh Panchuk. … 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at a glance.]
- ^ 7.0 7.1 Senkus, Roman. Olha Kobylianska. Encyclopedia of Ukraine. 1993 [2008-04-24].Senkus, Roman (1993). "Olha Kobylianska". Encyclopedia of Ukraine. Retrieved 2008-04-24.
- ^ Loutfi, Anna; Daskalova, Krasimira; de Haan, Francisca.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Women's Movements and Feminisms: Central, Eastern, and South Eastern Europ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New York: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252. ISBN 978-6-15505-372-6.
- ^ Snihur, Ivan. Звідки беруть початок Чернівецькі вулиці. Chas. 2006-06-18 [202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乌克兰语).
- ^ 10.0 10.1 10.2 Encyclopedia.com website, Kobylianska, Olha
- ^ 11.0 11.1 11.2 ResearchGate website, Olha Kobylianska in the Cinematographic Dis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