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安陆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陆县,中国旧名,在今湖北省境内。

楚国置安陆县,其县境包括今孝感市市域、武汉市长江以北区域,以及京山市天门市仙桃市部分[1]。历经多次变更,辖区逐步缩小。1987年,撤县设市,是为今安陆市[2]

先秦时期

[编辑]

春秋时期楚国郧国。当时政治习惯,楚国派出县公管理新征服的土地,依原有国名命名为某邑。最早可查的郧邑县公(郧公)是楚共王七年(前584年)的锺仪。第二位有记录的郧公是楚昭王时期的鬬辛。一般推测楚国在战国中期、楚怀王时已在郧邑设置安陆县。1987年荆门市出土的包山楚简《疋狱》[3],记载:“九月壬戍之日,□郢司惪□阳受期,十月辛巳之日,不□安陆之下隋里人屈犬、少宛阳申以廷,阩门又败[4]”《疋狱》所述内容即安陆县隋里的里人屈犬在县廷进行民事诉讼,书写的时间推测为前322年前后。这是最早纪录安陆县的文献[3]云梦睡虎地秦简提及秦昭王“廿九年(前278年)攻安陆”[5]:10

后世对“安陆”之名有多种说法,或总结为四种:一是地理说,1934年《湖北县政概况》指安陆县因“地势较高,地形多为平陆”,免于云梦泽的水口,安陆即取“安于陆地”之意;二是楚昭王赐名说,前506年,吴楚交兵,占领楚国郢都。外逃的楚昭王得到郧公鬬辛的保护。楚昭王复国后,赐名郧邑为“安陆”,取“安全的陆地”之意;三是移民说,何光岳根据《左传·昭公十七年》“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的记载,前525年晋国灭陆浑后,陆浑国君率部奔楚,推测安置地在郧邑。安陆即“安置陆浑遗民的地方”之意;四是秦灭楚之战说,原孝感县博物馆馆长宋焕文,推测是秦将白起在前278年占领郢都后,将新占领的郧邑取名“安陆”,取“安全的陆地”之意[3]。提及陆浑移民说、秦灭楚之战说两种说法的学者,指出前者的认同度较高[6]:10

楚国安陆县的县域根据后世记录,倒推可知此时县域范围广大。有指“其地南达长江,北依鄂北‘三关’(冥厄、直辕、大隧)[a]桐柏山相连,东望大别山区,西接大洪山区[3]”。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以设置南郡[7]。前223年秦灭楚后,楚国划分为四郡。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路过安陆县[6]:10。隶属南郡的安陆县大致管辖今孝感市市域、武汉市长江以北的汉口汉阳黄陂、东西湖等地以及天门市仙桃市的部分。原来认为楚国和秦国时安陆县的县治在今安陆市[1]云梦睡虎地秦简发掘后,或认为在今云梦县[8]:18,更进一步指出,在云梦县楚王城遗址[9]

西汉至清末

[编辑]

西汉初年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提及,县分五等,安陆县属于第三等,县官县长秩级六百。学者周振鹤等人据此推断当时安县陆是小县[10]。西汉初期,以南郡析置江夏郡,属荆州刺史部。安陆县为江夏郡郡治。同时,将安陆县西部大洪山区划出,设立云杜县。云杜县辖区主体部分为今京山市,以及天门市应城市一部分。学者潘新藻在《湖北省建制沿革·秦汉郡县》中指:“汉之安陆,包括(今)汉川孝感黄陂汉阳、安陆、云梦应城京山等八县。”[1]。学者陈宇则认为“汉之安陆县包括安陆、云梦、应城三县及汉川、孝感、黄陂、汉阳等地之各一部分”[6]:10。东汉时,江夏郡迁治于西陵县(今武汉市新洲区[1]

三国时,安陆县的归属在曹魏东吴之间多次易主[1]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共分荆州。孙权占据江夏郡。安陆县与随县俱属曹魏[5]。曹魏在安陆县的上昶筑城。清代道光《安陆县志》记,上昶在安陆西北五十三西晋灭吴后,江夏郡治由上昶迁回安陆县城[1]晋惠帝[5]陶侃下属、安陆县人朱伺因同乡依附张昌造反,上疏请求以县东境另立新县。永兴二年(305年),分置滠阳县,在今武汉市汉口黄陂区一带。东晋时,以沙羡县、安陆县部分,置沌阳县,在今汉川市[1]

南北朝时的安陆县为南北军事要冲。刘宋永初年间,以安陆县东境析置孝昌县[5]孝建元年(454年),以江夏郡分置安陆郡,安陆县即郡治[1]大明八年(464年),省安陆郡,属安陆县。反又复置安陆郡。元徽四年(476年),改度司州,安陆县寄治司州。废江夏郡石阳县,即旧阳曲,并入。南梁天监六年(507年),南司州移镇安陆县。西魏设置安州。安陆县为州治。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天下改州为郡,安陆县仍属安陆郡[5]。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改为安州,安陆县为州治[11]

北宋开宝中,吉阳县并入安陆县。熙宁二年(1069年),云梦县并入安陆县。宣和元年(1119年),安州因是宋神宗潜藩,升为德安府,府治安陆县。咸淳七年(1271年),元兵攻打黄岘诸关,宋廷下诏徙德安府治于汉阳城头山。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德安府府治彼自城头山徙还,属荆州湖北道宣慰司[5]

明朝洪武(1369年),始置安陆县,属湖广德安府,为府治。洪武九年(1376年),德安府降为德安州,属武昌府,安陆县、孝感县并入德安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德安州复升为德安府,置安陆县、孝感县。嘉靖十八年(1539年),置荆西道,德安府隶之,徙黄陂兵,在安陆县设守御所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十三日,李自成罗汝才占据德安府城(安陆县城)。监军道章旷、总兵毛显文收复。不久,白旺攻陷府城。清朝顺治二年(1643年)四月,清军“荡平逆贼州县归诚郡邑,属悉如旧制”[5]

近代

[编辑]

中华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德安府废,安陆县属湖北省鄂东道。1913年,属江汉道。1928年,废,安陆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36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2]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安陆县于10月26日沧陷。安陆县县长王襄和军政人员逃往大洪山避难。各乡保政权瓦解[12]。安陆县政府最初迁至三里店西北围岭的凌氏祠,后迁至龙窝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此地展开活动。县域北部为中共安北工作委员会管辖,西部为中共安随县工作委员会管辖。1942年以后,中共政权在县域内设立隶属豫鄂边区第二行政区的两个抗日联合县——安应县京安应县。1945年冬,安陆县政府迁回县城[2]

1947年,中华民国内政部编撰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中,县域面积约为1405.36平方公里,人口240411人,为三等县[13]:35。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湖北进军。第四野战军第43军相继攻占了汉川、安陆、云梦浠水等地县[14]。随后,成立安陆县人民政府,属孝感专区[2]

自1949年起,安陆县历属孝感专区武汉市、孝感专区、孝感地区。1987年9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安陆县撤县设市,自1988年1月起行使市建制职能[2]

备注

[编辑]
  1. ^ 鄂北三关指今湖北省广水市武胜关平靖关,湖北省大悟县和河南罗山县九里关冥厄、直辕、大隧为春秋时期楚国北部的三个关隘名称。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编辑:曾晗,审核:盛婷,终审:叶亚玲、吴焱 (编). 让地名讲述“何以安陆”(二). 云上安陆,来源:朱绍斌,出品:安陆市融媒体中心. 2025-02-04 [2025-04-16] (简体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盛婷 (编). 安陆命名由来.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7-10 [2025-04-16] (简体中文). 
  3. ^ 3.0 3.1 3.2 3.3 编辑:曾晗,审核:盛婷,终审:叶亚玲、吴焱 (编). 让地名讲述“何以安陆”(一). 云上安陆,来源:朱绍斌,出品:安陆市融媒体中心. 2025-02-04 [2025-04-16] (简体中文). 
  4. ^ 赵平安. 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附补记).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2006-04-10 [2025-04-16] (简体中文). (18)九月壬戌之日,□郢司惪□阳受期,十月辛巳之日不□安陆之下隋里人屈犬、少宛阳申以廷,阩门又败。疋雘。包山62 [……]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163卷》德安府部汇考一[……]安陆县 《周礼·职方氏》“荆州泽薮曰云梦[……]孝感县[……]
  6. ^ 6.0 6.1 6.2 陈宇. 论安陆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变更. 《丝绸之路》 (甘肃省兰州市: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2012年12期): 10—12. ISSN 1005-3115. doi:10.3969/j.issn.1005-3115.2012.02.003 (简体中文). 
  7. ^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昭襄王元年[……]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周君来。王与楚王会襄陵。白起为武安君[……]
  8. ^ 黄锡全. 长江中游楚国"■郢"试探. 《长江文明》 (重庆市: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2008, (2008年第1期): 16—16 (简体中文). 
  9. ^ 湖北云梦秦汉简牍:彰显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真切与鲜活. 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网站,来源:中国民族报. 2024-12-18 [2025-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0) (简体中文). 
  10. ^ 陈伟. 张云华(报纸),王晏清(网络) , 编. 睡虎地汉简质日的历史记忆.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9-11 [2025-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11) (简体中文). 
  11. ^ 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安州,中,都督府,隋安陆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为安州,领安陆、云梦[……]安陆,汉县,属江夏郡。宋分江夏立安陆郡。武德四年,改为安州,治于安陆。
  12. ^ 李行知 (编). 周叔屏. 中国军网. 2018-12-30 [2025-04-16] (简体中文). 
  13. ^ 中华民国内政部(编). 5.湖北省. 《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 中国·上海市: 商务印书馆. 1947 [2025-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繁体中文). 
  14. ^ 口述:王家贵. 整理:钟简,陈燕和 , 编. 关于“南下”的几点回忆. 湖北党史网,来源:《档案记忆》2021年第1期. 2021-06-16 [2025-04-16]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