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面甲
布面甲,是古代的一种铠甲,构造特征为将小片金属防御板固定在服装的内面。因其制造成本相对低且容易修理,穿戴时不妨碍活动,在整个欧亚大陆都被广泛使用。
布面甲在中国自元朝开始使用一直至清末。内层有铁甲片的布面甲也称暗甲、青布铁甲、布面铁甲或钉甲、棉袄甲。
于欧洲,类似构造的铠甲被称为“Brigandine”,自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被广泛使用。即使在金属板甲出现后,由于其廉价及容易活动的特性,仍被多数中下阶层的骑士与步兵使用。
形制
[编辑]布面甲,顾名思义是最外层为布料的盔甲,有些内里会钉上铁片,有些则无铁片。元代以后因火器盛行后开始流行[1]。 无铁甲片的布面甲称棉甲,在中国于明代之后广泛使用。以7至8公斤的棉花,浸湿后踏实,重复几次晒干后制成防具,因此又称棉甲,不会生锈且纤维强韧,能减低早期火器的伤害。[2]清代中期之后因火器盛行战场上常常只穿戎服与绵甲而不穿铠甲。[3]
元日战争时或有留下布面甲实物于日本博多元寇史料馆,与清代布面甲几乎相同[1]。明代青布铁甲、每副、用铁四十斤八两[4],相对罩甲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算是重铠。清代时,又因铁片在布料内层而称作暗甲;若铁片在布料之外则称作明甲[3][1]。
使用
[编辑]布面甲是中国甲胄史上最后一代铠甲,从元代一直使用自清末。清末中国开始兴建新建陆军,不再给军人配发用于防护的铠甲。
在欧洲,中世纪的布面甲本质上是早期板甲大衣(Coat of plates)的改良版,板甲大衣发展于12世纪末。它们通常结构更简单,金属板较大。这款新式铠甲于13世纪末在东欧,尤其是匈牙利非常流行,并在几十年后被西欧采用。
早期的欧洲布面甲(Brigandine)出现在14世纪末,但在锁子甲和板甲之间的过渡期之后依然存在,并在15世纪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并一直延续到16 世纪。 15世纪的布面甲通常是前开式服装,铆钉以三个三角形排列,而16世纪的布面甲通常具有较小的防御板,铆钉排列成排。 欧洲布面甲有时会与锁子甲混淆,而其名称也经常与双桅帆船布里根廷船(Brigantine,一种快速小型海船)混淆。
亚洲的布面甲图集
[编辑]-
蒙古侵日时用的布面甲。(有争议,有论者认为此乃清朝铠甲)
-
1592年明代天津海防简述中的布面甲
-
清代布面甲
-
广西提督苏元春身着布面甲,摄于1896年
-
朝鲜李氏王朝的布面甲及其内部结构。从衣服的外面打入铆钉,将金属小板固定在内面。
欧洲的布面甲图集
[编辑]-
描绘15世纪布面甲的绘画。
-
意大利布面甲的内部构造(约1470年)。
-
欧洲布面甲的手绘图(正面)
-
欧洲布面甲的手绘图(背面)
参考
[编辑]![]() | 这是一篇关于武器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