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时,改州为郡。他又设有九个监察州(如上图),共有190个郡。
建安郡,中国郡名,属扬州。
建安郡(564年)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孙吴政权设置会稽南部都尉[1],管辖会稽郡南部的建安、侯官、建平、南平、汉兴5县。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以都尉所属5县置建安郡[2][3]。郡治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南),领建安、侯官、建平、昭武(本南平,260年改名)、吴兴(本汉兴县,260年改名)、将乐(260年立)、南平(260年立)、东安(260年左右立)8县。
西晋省南平、建平、昭武、东安四县,新置建阳、延平、新罗、晋安、同安、邵阳六县[4]。东晋时建安郡属江州。南朝宋、齐因之。梁分江州置闽州,建安郡改属闽州。陈废闽州,后又置丰州。[5]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建安郡、晋安郡,改丰州为泉州(711年之前的泉州指的是福州)。隋炀帝大业初,改泉州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改闽州为建安郡。建安郡领四县:闽(今福建省福州市)、建安、南安、龙溪。[5]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四年(621年),移治建安县[6]。天宝元年(742年),改建州为建安郡。建安郡领六县:建安、邵武、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南浦镇)、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潭城镇)、将乐(今福建省将乐县古镛镇)、沙(今福建省沙县凤岗镇古县村)。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建安郡为建州。[7]
-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建安郡有4300户。[4]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建安郡有3042户,17686口。[3]
-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建安郡有12420户。[5]
-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建安郡有22770户,143774口。[7]
- 陶季直,丹杨秣陵人,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由太守改称。[20]
- 江蒨,字彦标,济阳考城人,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因据郡拒萧衍的军队而被免官禁锢。[21]
建安国(452年—471年)丨食邑2000户→3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建安郡王 |
|
刘休仁 |
452年—471年 |
宋文帝第十二子
|
降封始安县王
|
建安国(482年—494年)丨食邑2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建安郡王 |
|
萧子真 |
482年—494年 |
齐武帝第九子
|
伏诛,国除
|
建安国(494年—501年)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建安郡王 |
|
萧宝夤 |
494年—501年 |
齐明帝第六子
|
改封鄱阳郡王
|
建安国(501年—502年)丨食邑10000户[32]
|
以建义之功封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建安郡开国公 |
|
萧衍 |
501年—502年 |
|
进封梁公
|
建安国(502年—518年)|食邑2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建安郡王 |
元襄王 |
萧伟 |
502年—518年 |
梁文帝第八子
|
改封南平郡王
|
建安国(555年—?)|食邑3000户[33]
|
以废帝封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建安郡开国公 |
|
萧渊明 |
555年—556年 |
|
?
|
建安国(572年—589年)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建安郡王 |
|
陈叔卿 |
572年—589年 |
陈宣帝第五子
|
- ^ 《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 ^ 《三国志 卷四十八 孙休传》:永安三年,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
- ^ 3.0 3.1 《宋书 卷三十六 州郡二》:建安太守,属会稽。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东部,临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
- ^ 4.0 4.1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5.0 5.1 5.2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建制沿革. [2023-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5).
- ^ 7.0 7.1 《旧唐书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 《三国志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裴注引《文士传》
- ^ 《晋书 卷七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 ^ 10.0 10.1 《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 ^ 《晋书 卷七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
- ^ 《晋书 卷七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 ^ 《晋书 卷九 帝纪第九》
- ^ 《宋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 ^ 《宋书 卷九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 ^ 《宋书 卷五 本纪第五》
- ^ 《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 ^ 《梁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四十五》
- ^ 《南齐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二十四》
- ^ 20.0 20.1 《梁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四十六》
- ^ 21.0 21.1 《梁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 ^ 22.0 22.1 《梁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三十一》
- ^ 《梁书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五》
- ^ 《梁书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四》
- ^ 《梁书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 ^ 《陈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 ^ 《陈书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七》
- ^ 《陈书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九》
- ^ 《陈书 卷十一 列传第五》
- ^ 《唐刺史考全编》
- ^ 《旧唐书 卷九 本纪第九》
- ^ 《梁书 卷一 本纪第一》
- ^ 《梁书 卷六 本纪第六》:“以贞阳侯渊明为司徒,封建安郡公,食邑三千户。”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汉 炎兴元年( 263年)、孙吴 天纪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证的郡、国。标“*”者为曾置后废的郡、国。标“#”者为特殊政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西晋 建兴四年( 316年)(此前已沦陷者列出沦陷前的名称)及东晋 义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国。带#者为《晋书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体字者为西晋所废置的州、郡;下划线者为东、西晋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于史无记载其封国何时被撤销,其封地在西晋末的建置仍按“国”处理),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东晋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淮南地区 | |
---|
淮北地区 | |
---|
河南地区 | |
---|
江汉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巴汉地区 | |
---|
蜀中南中地区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位置不详 | 新蔡郡(内史575-589) | 晋熙郡(内史575-589) | 巴东郡(内史586-589) | 临江郡(内史586-589) | 新兴郡(内史583-589) | 岳山郡(内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齐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后梁 广运元年(586年)、陈 祯明二年( 588年)的实州、实郡。下划线者为南朝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