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谷 (宋朝)
外观

履历
[编辑]张若谷淳化三年进士及第。[1]初授巴州军事推官,民乱期间代理摄州事,率众守备。调任全州军事推官。张若谷入朝觐见皇帝,宋真宗认出了他,认可其在巴州守城的功绩,特别改任为大理寺丞、知蒙阳县。景德二年(1005)十月丙戌,盐铁判官、秘书丞张若谷受命为正旦使,出使契丹。统和二十三年(1005)十二月丁酉,张若谷到达契丹朝廷。[2][3]张若谷曾负责广宁监(在今九江)的铸币事务,所铸钱币盈余三十万缗。擢升为处州知州,历任江湖淮南益州路转运、江淮制置发运使。又进入中央,任三司度支、盐铁副使,累迁右谏议大夫、知并州。麟州、府州曾以丝绸与蕃人互市马匹,之前有郡守废止了该政策,张若谷认为互市有利于中国,便恢复了互市,马匹收入每年都有增加。[4]
张若谷曾出任益州路转运使。时寇瑊上奏,要求废除交子。皇帝命张若谷、薛田商议。二人认为通行交子长久以来便利人民,可以在益州建立专门管理交子流通的“务”,在交子上加盖本州铜印印记,以防伪造,并取缔私造交子。此建议为朝廷采纳。景祐三年(1036),朝廷在益州配置了两名监官。[5]
张若谷提举诸司库务,权判大理寺,进枢密直学士,历知澶州、成德军、扬州、江宁府,入知审官院,纠察在京刑狱,知通进银台司、应天府。改龙图阁学士,迁为杭州知州。在任时遇上饥荒,张若谷用多余的粮食煮粥赈灾。后权判吏部流内铨、知洪州,官至尚书左丞致仕。[4]此前,张若谷曾被包拯弹劾,包拯认为张若谷“年近八十……未有乞骸之请”,年龄过大,不应继续任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