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五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德育

五育全称五种教学英文Five Ways of Life),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含义。

一般指“”的五个学习目标。[1]五育融通的精义为师资培育应兼具通识特识的知能,才能够全面系体会及实践教师职前培育课程之任教学科专门课程,及教育专业课程之根本。[2][3]德育为本源可据以整全人道;以智育为经纬可循以建构人文;以体育为命脉可凭以充实人生;以群育为体用可藉以合谐人际;以美育为表里可资以丰富人存。[4]

中国大陆一般指“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5],其中“劳”指的是劳动技术教育,“五育并举”是由邓小平提出的。

日本,特别是在明治时代的(行为规范教育)与幼儿教育中所提到的教育理念中,是指德、食、体、智、才[6][7][8][9]石冢左玄在其著作中提到:“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10][11]其中德育指道德教育,食育指饮食教育,体育指体育教育,知育指知识教育,才育指才能教育。

德育

[编辑]

教育的核心本质之一,也是德智体群美五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当代德育目标是兼具培养好人、好公民以及好人才的多重目的。[12]

智育

[编辑]

所要培养的也就是运用论证能力提出证据导向的论述说服别人,以批判思考能力理性分析所发生的现象;利用探究的精神,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体育

[编辑]

着重于以身体活动经验为主的教育,其深层价值在于做为五育均衡发展的基石,在于彰显尊重运动的权利,在于落实社会道德的精神、在于人格品性的形塑、人文素质的涵养以及社群服务的学习,透过游戏、动作、以及运动的情境,让学习者体现其德行、智能、群性、和美感上的学习与发展。[13]

群育

[编辑]

使人们能够透过生活的体验,建立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明白人际与自然关系及处事之道,进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服务社会,达到立己立人的理想。[14]

美育

[编辑]

有关于美感认知与情意养成的教育。换言之,它是一门有关于制作、感受与了解艺术及其有关事物的教与学,同时也是一门经由艺术发现世界与自我的学科。[15]

例子

[编辑]

中国大陆

[编辑]

台湾

[编辑]

香港

[编辑]

五育的起源

[编辑]

蔡元培于1912年初在出任第一任教育总长时提出的五育是指:军国主义教育[16]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的五大政治思想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如何均衡五育發展? 教界:因材施教. [2020-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4). 
  2. ^ 體育精神在於友誼第一.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3. ^ 101年度五育分享研习议程表[永久失效链接]
  4. ^ 五育的英文翻译.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5). 
  5. ^ 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北京市房山区探索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人民网. [2013-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6. ^ キッコーマン国际色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7. ^ JA福井
  8. ^ 日本食育协会
  9. ^ 食育常识ガイド
  10. ^ 石冢左玄《化学的食养长寿论》1896年(明治29年)276页
  11. ^ 石冢左玄《通俗食物养生法》1898年(明治31年)178页
  12. ^ 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2). 
  13. ^ 何謂體育.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4. ^ 群育發展的理念.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8). 
  15. ^ 北京市学校美育工作网.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6). 
  16. ^ 这里的“军国主义”不同于法西斯式军国主义,而是要养成“公尔忘私,国尔忘家”,英勇死义,精忠报国的人格,重在“武德”与“武艺”,崇尚“”诸德,以王道为本位。可见蒋介石在〈现代国家的生命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对“军国民教育”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