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琯
房琯(696年—763年),字次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官员。
生平
[编辑]父房融为武后时宰相,神龙之变后被整肃,流放钦州,病死。房琯少好学,以荫补弘文生。博学多闻,与吕向隐居陆浑山读书十余载。开元十二年(724年)献《封禅书》,被中书令张说奏为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同州冯翊尉,不久去官,举任县令科,授虢州卢氏县令。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拜监察御史,因断狱不当,贬睦州司户参军。历慈溪、宋城、济源县令,兴利除害,有能名。天宝元年(742年),拜主客员外郎,启迁试主客郎中。天宝五年(746年),擢试给事中,赐爵漳南县男。谪守宜春,“首立学宫”[1],“所在为政,多兴利除害,缮修庙宇,颇著能名”。历琅邪、邺郡、扶风太守,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前夕拜左庶子,迁刑部侍郎。随玄宗奔蜀,他至普安郡谒见,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八月,往肃宗处送交传国玉玺。肃宗任命他为宰相,参预军机。持节招讨西京,在便桥遇敌。房琯打算用车战法收复长安,但泥于古法,以二千辆牛车打头阵,在步骑兵左右掩护下出击,监军邢廷恩又急于促战,[2]在陈涛斜(又称咸阳斜,今陕西咸阳东。杜甫诗作陈陶斜。因其路斜出。故曰斜。[3])被安禄山军打败,四万唐军全军覆没,[4]史称陈涛斜之战。晚年喜听门客董廷兰弹琴,董廷兰依仗房琯的权势,招纳贿赂,被御史弹劾,至德二年(757年)五月贬房琯为太子少师。好友左拾遗杜甫曾为他打抱不平,上书说“罪细,不宜免大臣。”[5]十一月,唐军收复长安后,房琯随肃宗回京,被授金紫光禄大夫,封清河郡公。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邠州(今陕西彬县)刺史,颇著政声。[6]乾元二年(759年)六月拜太子宾客、上元元年(760年)四月,改礼部尚书。不久,出京为晋州(今山西临汾市)刺史,八月,改为汉州(今四川广汉市)刺史。代宗即位,拜为特进、刑部尚书。广德元年(宝应二年七月改元广德)八月四日于赴任途中卒于阆州(今四川阆中)僧舍,[7]葬于阆州城外,年六十七,追赠为太尉。
房琯有三子:房宗偃,御史中丞;房乘,秘书郎;房孺复,容州刺史。房乘子房启,容管经略使;房启子房越。
宗教背景
[编辑]

英国圣公会差会传教士董宜笃于1930年代初对汉州(今广汉市)地区的景教遗存进行调查时,探知在当地南门外望乡台处曾有一块景教碑,但在当年修汉赵马路的时候,被所谓利用废物,雇石匠折成数块,把字也铲平,用作修桥铺路,所以他并未见到实物[8]。这块碑与房琯有关,据当地目击者称,他的名字便刻在碑上[9]。汉州传统说法认为房琯是景教徒,并为当地留下了独特的景教传统。望乡台更早的名字就叫景福院,“景福”源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所载“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10]。按当地的传统说法,房琯信仰虔诚。他在衙门内设祭坛,坛上置石,每日都会跪在此石上敬礼钦崇独一之神[11]。这块石头后来被称为“房公石”[12]。在他的治理下,汉州成为蜀地典范,直至董宜笃的时代,汉州人依然对房琯敬爱有加[13]。他在衙门内所设祭坛,在他过世后数百年间成为当地人敬奉的对象,具朝圣地意味[13]。
注释
[编辑]- ^ 严嵩:《正德袁州府志》
- ^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三:“琯之衄师非无罪,而杜之救琯为徇私矣。然琯之败也,由于恢复两京之遽,固志大而虑疏;而琯之初意,亦欲持重俟时,中人邢廷恩等促战,仓皇遂及于败,则亦不当专为琯罪也。”
- ^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2016-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8).
在陕西咸阳县东。亦谓之咸阳斜。唐房琯与安禄山将战于陈涛斜。琯效古法。用车战。大败。杜甫诗作陈陶斜。〔通鉴注〕其路斜出。故曰斜。
- ^ 杜甫《悲陈陶》云:“盂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 ^ 《新唐书》卷二百一杜甫本传:“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庭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两《唐书》和《藏书》称:房琯与杜甫为布衣之交。杜甫由长安逃至行在凤翔,拜右拾遗,是由房琯所荐。清人熊宝泰《杜甫》诗云:“千秋诗史有谁知?房杜交深患难余。”
- ^ 《全唐文》卷七六一郑处诲《邠州节度使厅记》:“邠实为近郡,申王薛王以亲贤之责居之,太尉房公以盛德之重居之。”
- ^ 段成式《酉阳杂俎·壶史》:“房琯太尉祈邢算终身之事。邢言:‘若来由东南,止西北,禄命卒矣。降魄之处,非馆非寺,非途非署。病起于鱼飧,休于龟兹板。’后房自袁州除汉州,及罢归,至阆州,舍紫极宫。适雇工治木,房怪其木理成形,问之,道士称:‘数月前,有贾客施数段龟兹板,今治为屠苏也。’房始忆邢之言。”《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十五亦载此事。
- ^ 橄榄 1934.
- ^ Donnithorne 1933–1934,第212页.
- ^ Donnithorne 1933–1934,第215–216页.
- ^ Drake 1937.
- ^ Donnithorne 1933–1934,第211页.
- ^ 13.0 13.1 Donnithorne 1933–1934,第210页.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 杜甫,《别房太尉墓》
- 柳宗元,《唐相国房公德铭之阴》
- 〈半日訪古記〉. 《橄榄》 (41) (广汉). 1934-04-19 (中文(繁体)).
- Donnithorne, V. H. "The Golden Age and the Dark Age in Hanchow, Szechwan" (PDF). Journ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 1933–1934, VI (英语).
- Drake, F. S. "Nestorian Monasteries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ite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Nestorian Tablet". Monumenta Serica. 1937, 2 (2). JSTOR 40702954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