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打小人 (亚洲电视宣传片)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打小人
语言台山话
媒体电视
时长0:41[1]
产品
推出日期1994年 (1994)
导演黄伟贤
编剧Cindy Chong(文案)
制作公司亚洲电视
制作人金科
国家/地区 英属香港

《打小人》,或称《打小人篇》[2][3],是香港电视台亚洲电视为宣传1994年国际足联世界杯所制作的一个电视宣传短片。它取名及取材自广东地区流行的民间习俗“打小人”,具黑色幽默色彩,通过一名球迷老妇以“打小人”形式诅咒敌对球员的行为,展现球迷的狂热及世界杯的影响力。

此短片因在1995年度金帆广告大奖中,罕见地获得年度最高荣誉的“金帆大奖”而闻名。它亦在一些研究广告文案创作的书籍中,成为分析案例。

背景与内容

[编辑]

足球界重要国际赛事1994年国际足联世界杯的决赛周(下简称世界杯),在该年6月展开。当时香港的两个免费电视台无线电视亚洲电视(下简称亚视)均购得转播权[4]:32,其中亚视制作了这个名为《打小人》的电视宣传短片,进行宣传。

《打小人》取名及取材自广东地区流行的民间习俗“打小人”,其方式是一面手持鞋子敲打小纸人,一面说出诅咒之语[5]。短片的内容如下:夜里一群妇人聚集在街角进行打小人,当中忽然出现一名操台山话[3]、手法奇特的老妇引人侧目。她使用一只足球鞋,对一些球员的比赛表现作出诅咒,包括伦蒂尼意大利队球员)、贝贝托巴西队球员)、马特乌斯德国队球员),最后她留下古利特荷兰队球员)必胜的宣言[注 1],手持一个足球与球鞋扬长而去,在其背影上出现字幕“一个球迷的故事”。[2][5][6][7][8][注 2]

制作

[编辑]

据提交予金帆广告大奖的制作团队名单,此短片的监制是金科(George King),他时任亚视的节目宣传主管[注 3];创意指导、导演、剪接则由黄伟贤(Gary Wong)兼任,他当时在镜面宣传部任职高级导演或监制;文案由Cindy Chong撰写[1][3]。但在广告从业者劳双恩1995年对金科、黄伟贤的专访中,则指主要构思者是金科,他与黄伟贤商讨后,交由Cindy Chong写稿;黄伟贤负责导演工作。[3]

据金科解说,在他们的《打小人》推出前,竞争对手无线电视已推出由知名艺人担纲的世界杯宣传片,而艺人知名度(不管直属艺人及有望邀请的外援艺人)以及财力都是亚视的相对弱项,所以他们敲定了反其道而行的策略,以独特的桥段为卖点[注 4]。金科最初打算从小市民生活中取材,以图得到观众共鸣,后想到如果老妇人(通常对足球较缺乏兴趣的群体[8])也对足球产生狂热,这种桥段会具有新鲜感,直至某天他行经香烛店,便想出老妇“打小人”此一主题。构思雏形是两名老妇为各自拥护的球星互相对打,后按黄伟贤的意见改为一人。此短片由一名具有打小人真实经验的临时演员主演[注 5],她能操多种粤语方言,制作团队在听过不同发音后,选择了台山话;该演员亦对拍摄提供了意见,参与了文案的临场修改。此短片从构思至完成后期制作,耗时约十日,拍摄时间只用了两小时;撇除间接成本,花费不足港币一千元。[3]

《打小人》推出后,亚视观察到不少观众感到有趣。随后亦推出了更多世界杯宣传片,但因制作团队的期望变大,构思越趋复杂,其后作品的效果反而不如《打小人》理想。[3]

奖项与提名

[编辑]

《打小人》曾在电视台热衷参与的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获得一个价值不高的入围奖,但电视台的宣传片则很少参选广告界的奖项。据制作团队的金科及黄伟贤忆述,在剪接完成后,他们的上级Danny Leung看后曾表现得十分雀跃,至1995年,金、黄两人均已离开亚视(后又曾再度入职),Danny Leung却意想不到地将此短片提交至1995年度金帆广告大奖参选[3],而它最终更夺得年度最高荣誉的“金帆大奖”(Grand Kam Fan)[11][10]。金帆广告大奖是香港广告界一个重要的年度颁奖礼,一直由跨国广告集团的子公司包揽大部分奖项,连华资广告公司也难以获得重要奖项,而电视台的宣传部不是专业广告人,他们能获得最高荣誉奖项,被视作“业余”击败专业的罕见例子[12],广告界谓之震惊[11][5]。据劳双恩对颁奖礼现场情况的描述,在当时广告界人士眼中,该年度金帆大奖的大热门是广告公司奥美眼镜88所创作的电视广告,公布《打小人》得奖时,在场人士普遍愕然,一度静默后涌现笑声和掌声[3]。金帆广告大奖的评选准则向来以重视创意见称(相对于市场策略及反应),中国内地市场营销、广告学者卢泰宏及李世丁在合著中认为,《打小人》得奖象征了该颁奖礼“对原创性的执著追求”。[12]

当届亚视亦同时提交了一个名为《雪狮》的农历新年时期广告,但未能获奖[3]

《打小人》较完整的获奖纪录如下:

广告命名 获奖年份 颁奖礼 奖项 结果
"World Cup" Generic Promotion 1995 香港广告商会 金帆广告大奖 金帆大奖(Grand Kam Fan)[1] 获奖
最佳宣传片/影音演示[13] 金奖
最佳导演[14] 铜奖

评价

[编辑]

此短片的风格多被形容为黑色幽默[2][6][12]。中国内地广告学者郑建鹏将它作为幽默手法的广告文案之例,他指出老妇打小人与现代足球文化两种元素有着“荒诞与现实、愚昧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矛盾”,营造强烈的黑色幽默效果,从中亦充分展现了世界杯的影响力[6]。市场营销、广告学者阳翼及万木春则在合著中,形容该些矛盾点被“天衣无缝地结合”;他们又指出这个成本极低、无明星演员的宣传片能夺得大奖,证明了创意的重要性[2]

中国内地传媒学者丁柏铨主编的《广告文案写作教程》一书,将它作为幽默手法中的“颠覆思维定势”之例,利用各种反差营造幽默效果。其列举的反差包括:现实中鲜有跟足球扯上关系的高龄女性形象,与短片中投入激情的球迷老妇形象;对其他球员的诅咒,与对所拥护的球员送上的祝福;本来按着打小人活动的氛围“顺水而行”地发展情节,与真相揭晓时“急转直下的结尾”。[8]

中国内地广告界人士高志宏及徐智明的合著,分别将它作为夸张修辞及采用反向“代言人”的广告文案之例。在夸张修辞方面,他们认为此短片以夸张手法渲染球迷的痴迷、世界杯的魅力,由于现实中确是有狂热球迷做出各种不可思议之事,此手法不会带来言过其实之感[7]:228。反向“代言人”则是指:有别于在广告中设置“代言人”角色传达正面、肯定讯息的常规手法,反过来设置跟受众需求相反的角色,通过其批评的口吻作出反衬;此短片属于成功之例。[7]:179–180, 217–218

中国内地的中国语文学者郑燕萍,将它作为以商品利益关联者视角出发的广告文案创作之例,她指情节以老妇对球星们的仇恨展开,让观众疑惑,甚至会使观众中的球迷愤怒,最后才揭示老妇也是一名铁杆球迷,设计别致[5]。香港广告创作人毕明认为其意念出色,笑点达“人仰马翻”的程度,老妇的狂热行为也会让球迷感同身受[10]

备注

[编辑]
  1. ^ 然而,古利特最终在球员名单确认前宣布退出荷兰国家队。[4]:145
  2. ^ 并按实际内容补充。
  3. ^ 同年亚视为宣传日剧《101次结婚》播映,在红磡海底隧道入口附近设置印上“我要求婚”四字的大型广告牌,成为话题[9],此举亦是金科的构思[3]
  4. ^ 广告创作人毕明亦观察到,1990年代亚视更愿意在宣传片的文案上花心思,屡有破格意念。[10]
  5. ^ 她是该时期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临时演员。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Kam Fan Archive - Detail(455). 金帆广告大奖. [2025-03-01] (英语). 
  2. ^ 2.0 2.1 2.2 2.3 阳翼; 万木春. 金帆奖获奖作品赏析. 港澳台广告:行业解读与案例赏析 2021年7月第二版.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11–212. ISBN 9787566830623 (中文(中国大陆)).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龙吟榜》杂志社 (编). 盲拳打死老师傅 劳双恩走访金帆得主. 榜上客:全球28位华文创意人谈广告. 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12-15. ISBN 978-7-80155-249-5 (中文(中国大陆)). 
  4. ^ 4.0 4.1 附贈特刊:新足球時代 精裝世界杯特集. 东周刊. 1994-06-15, (86). 
  5. ^ 5.0 5.1 5.2 5.3 郑燕萍. 广告语言的多维透视.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138. ISBN 978-7-5043-5469-3 (中文(中国大陆)). 
  6. ^ 6.0 6.1 6.2 郑建鹏. 广告文案.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3: 61–62. ISBN 978-7-5638-2074-0 (中文(中国大陆)). 
  7. ^ 7.0 7.1 7.2 高志宏; 徐智明. 广告文案写作:成功广告文案的诞生. 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179–180, 217–218, 228. ISBN 7-80155-419-1 (中文(中国大陆)). 
  8. ^ 8.0 8.1 8.2 丁柏铨 (编). 广告文案写作教程 2005年9月第二版.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36–237. ISBN 7-309-04759-1 (中文(中国大陆)). 
  9. ^ 瞪屏. 視評:亞記《101次結婚》宣傳橋夠新. 东周刊. 1994-02-09, (68): 第二册102 (中文(香港)). 
  10. ^ 10.0 10.1 10.2 毕明. 電視節目宣傳也是廣告. 廣告未死?! 2004年11月再版. 香港: OK书店. 2003. ISBN 962-86524-4-3 (中文(香港)). 
  11. ^ 11.0 11.1 袁静. 寧得罪CY,莫得罪師奶. 经济通. 2013-10-24 [2025-02-28] (中文(繁体)). 
  12. ^ 12.0 12.1 12.2 卢泰宏; 李世丁. 以创意为生命的金帆奖——析香港4A的广告创作. 吴国坤; 袁乐清 (编). 广告潮 第三辑. 广州: 岭南美术出版社. 1997: 105–106. ISBN 7-5362-1668-8 (中文(中国大陆)). 
  13. ^ Kam Fan Archive - Detail(525). 金帆广告大奖. [2025-03-01] (英语). 
  14. ^ Kam Fan Archive - Detail(561). 金帆广告大奖. [2025-03-01]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