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祚荣
大祚荣 | |||||
---|---|---|---|---|---|
渤海高王 | |||||
渤海国第1任国王 | |||||
统治 | 698年-719年4月2日[1] | ||||
继任 | 大武艺 | ||||
出生 | ? | ||||
逝世 | 唐开元七年三月初八日 719年4月2日 | ||||
| |||||
政权 | 渤海国 | ||||
父亲 | 乞乞仲象 |
渤海高王(?—719年4月2日),讳大祚荣,是渤海国的开国之主,在位期从698年至719年。
生平
[编辑]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姓“大”[2]氏,粟末靺鞨部(满洲先祖)人,亦是“渤海靺鞨大祚荣为高丽别种”,粟末靺鞨酋长乞乞仲象之子(一说大祚荣和乞乞仲象是同一人[3])。曾依附于高句丽,高句丽被新罗联合中国唐朝所灭,后脱离中国武周朝,创立渤海国(震国)。
高句丽灭亡后,粟末靺鞨大祚荣迁居营州(今辽宁朝阳市),骁勇善用兵。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举兵反唐攻陷营州,与父乞乞仲象联合乞四比羽起兵响应,率营州靺鞨人及部分高句丽遗民,从营州东徙,渡过辽水,回靺鞨故地。乞乞仲象死后,率众至长白山东北奥鲁河边,设堡立墙壁,在天门岭(今张广才岭)大败李楷固,据东牟山(今敦化市六顶山),拥兵自立,筑城以居。并于圣历元年(698年)割据其地自封为王,建震国,自立为振国王(震国王),定都奥东城(在今敦化市境内),遣使通于突厥,以防备武周。699年,大祚荣自立为靺鞨国王,并以尊称“da(古通古斯语即酋长)”自创其姓大氏,因其父曾封震国公又对外称“大震国”(一说大振国),从此开创了渤海国的前身。伯咄靺鞨、安车骨靺鞨、号室靺鞨等部及高句丽余众多归附。辖地以今敦化、宁安为中心,西接契丹,东至日本海,南连新罗,北至黑水靺鞨。有兵数万,户十余万,方圆二千里,尽得夫余、沃沮、弁韩之地。用汉文字、有书记。神龙元年(705年),接受唐朝招慰,向唐朝称臣,其子大门艺入侍,实现了和解。景云二年(711年),向唐朝遣使贡方物。开元元年(713年),正式得到唐朝册封,唐玄宗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同时兼领“忽汗州都督府”都督的职务,以其所统为忽汗州。从此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同年派儿子朝唐,奏请通市。大祚荣建国后极力保持外交上的和平:除了向唐朝称臣修好之外,也尽力保持与突厥、契丹、新罗和日本的友好关系。由于渤海国位处强国之间,所以成为了除日本以外的四个政权之间的缓冲区。正是由于大祚荣的睦邻政策才使渤海国得以在初唐之时保持独立。在位二十二年,先后七次遣使朝唐。开元七年(719年)病逝,其王位由儿子大武艺武王继位,谥号为高王。
封号
[编辑]振国王的称号来源于武则天对大祚荣父亲乞乞仲象所册封的震国公。
大祚荣的种族
[编辑]关于大祚荣的种族,《旧唐书》记载大祚荣是“高丽别种”[4],《新唐书》认为渤海大氏本为粟末靺鞨,依附高丽[5]。
897年在新罗与渤海争长的事件中,崔致远所作的《谢不许北国居上表》中,就是把大祚荣称为“靺鞨”,称为“粟末小蕃”、“鞅羯之属”。
臣謹按渤海之源流也,句驪未滅之時,本為疣贅部落。靺鞨之屬,實繁有徒,是名粟末小蕃,嘗逐句驪內徙。其首領乞四羽及大祚榮等,至武后臨朝之際,自營州作孽而逃,輒據荒丘,始稱振國。時有句驪遺燼,勿吉雜流。
— 崔致远, 谢不许北国居上表
家庭
[编辑]兄弟
[编辑]子女
[编辑]子
[编辑]《桓檀古记》
[编辑]《桓檀古记》称大祚荣建年号天统,被尊为太祖[6]、圣武高皇帝。
附注
[编辑]- ^ 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高王22年3月丁酉,唐玄宗开元7年3月
- ^ 当时靺鞨语的发音为“乞乞”,语义是“大”。
- ^ 高文德・卢勋・史金波・白滨 (编).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12.
- ^ 渤海靺鞨大祚榮者,本高麗別種也。
— 旧唐书, 卷一九九下, 渤海靺鞨传 - ^ 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
— 新唐书, 卷二一九, 渤海传 - ^ 《桓檀古记》第七 大震国本纪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前任: 乞乞仲象 |
粟末靺鞨酋长 (699-719) |
继任: — |
前任: — |
渤海郡王 (699-719) |
继任: 渤海武王大武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