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齐桓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晏娥
齐桓公
前685年—前643年[1]
政权 齐国
君主 齐桓公
历时 43年
齐桓公在位年在《春秋》经时代的位置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2]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姓,氏,名小白[3]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4]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79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病死后齐国陷入内乱。

在位期间执政为国懿仲高傒管夷吾仲孙湫隰朋

生平

[编辑]

与兄长争位

[编辑]
齐桓公

齐襄公晚年时,齐国国政混乱。公子纠的师傅管仲与公子小白的师傅鲍叔牙双双都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就各自保护两位公子到鲁国莒国[5]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大夫连称管至父谋杀齐襄公,立其堂弟公孙无知(齐僖公同母弟夷仲年之遗腹子)为君。[6] 齐桓公元年 (前685年),齐大夫雍廪公孙无知[7],与大夫国氏、高傒等秘密迎回人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回到临淄(山东淄博东)即位,为齐桓公[8]

鲁国听说公孙无知被杀,也派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齐国,而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传说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咬舌吐血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六日方抵。而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其为国君,是为桓公。[8]

即位首战于鲁

[编辑]

齐桓公即位后,发兵攻打鲁国,在干时(今山东省桓台县)打败鲁军[9],并迫鲁国杀死公子纠及献出其师傅召忽管仲。召忽自杀,管仲被齐囚禁。齐桓公原欲杀管仲,但经鲍叔牙力荐下,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大夫。[10]

管仲相齐

[编辑]
齐桓公与管仲(拓片)

齐桓公起用管仲改革,设五官(大司行、大司田、大司马、大司理、大谏)分掌外交、经济、军事、刑法、监察,削弱世卿,强化集权。地方推行国野分治,国都设二十一乡,野设五属,由五属大夫每年述职,依政绩赏罚。军事方面推行军政合一,士乡服兵役,十五乡组三军,农闲训练,战时出征,并推行兵器赎罪制。同时推动减税促生育,重税盐商,实行粮食“平准”政策,限制贫富差距,承认私田合法,设“女闾”税收,吸引外人,充实国库。

向外扩张,与鲁国纷争再起

[编辑]

齐桓公二年(前684年)发兵攻打鲁国,但在长勺鲁国击败。齐桓公在与鲁国打仗途中曾经过谭国,但谭国国君不以礼接待,于是同年冬天,齐国出兵灭了谭国[11]

齐桓公三年(前683年)齐桓公亲自前往鲁国迎娶鲁庄公之女共姬为夫人。[12]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庄公与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北杏会盟[13]。同年,齐国先后灭了遂国[14]和再次攻打鲁国,鲁庄公被迫割让遂邑求和,双方于地会盟。在会盟中鲁国力士曹沫突然以匕首劫持桓公,胁迫其归还侵占的鲁国领土。桓公无奈答应,但事后反悔并想诛杀曹沫。经管仲劝阻,指出"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桓公终遵守承诺归还鲁地。[15]

霸业初成

[编辑]

齐桓公六年(前680年),因宋国背弃北杏之盟。桓公连同陈,曹两国伐宋,并邀请周王室参战,周室派单伯带兵跟三国军队攻打宋国,最终获得胜利。同年冬天,桓公邀请单伯,宋国和陈,曹两国在鄄会盟。[16]

齐桓公七年(前679年)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在鄄地会面。[17],《左传》记载“齐始霸也”,标志着齐桓公霸业的开始[18]

四方征伐与会盟

[编辑]

此后十数年间,齐桓公凭借强大的国力,频繁与诸侯会盟及领兵征战,齐桓公七年(前679年),齐国联同宋国、邾国攻伐郳国(位于今山东滕县附近)[19]。次年,因郑国攻击宋国,齐国遂联合宋国、卫国共同讨伐郑国。与此同时,楚国亦出兵伐郑,兵锋直指栎地,此举开启了以郑国为核心的楚、齐两国争端。该年冬季,郑国最终向齐国屈服。随后,齐、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诸侯国在宋国的幽地(今河南兰考)举行了会盟。[20]

齐桓公十一年(前675年),齐国联合宋国、陈国共同进攻鲁国的西部边境。[21]

田氏入齐

[编辑]

齐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陈厉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齐国,桓公想任命他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这间接造成其后人夺去了姜姓齐国的政权,即田氏代齐[22]

鲁国臣服,齐桓公受封为伯

[编辑]

齐桓公十五年(前671年),鲁庄公以超常规的礼仪对待齐国,先亲自前往齐国观看祭祀[23]。次年又用破格的礼物迎娶齐女哀姜[24]

齐桓公十八年(前668年)齐、鲁、宋三国联合进攻徐国[25]

齐桓公十九年(前667年)齐、鲁、宋、陈、郑在幽会盟,陈、郑两国降伏[26]。同年,周惠王册封齐桓公为“伯”[27],并请求他出兵卫国,以报卫国拥立王子颓之仇[28],于是,齐国在次年攻打卫国,其后收取了卫国的贿赂后回国。[29]

讨伐戎狄,解救诸侯

[编辑]

齐桓公二十二年(前664年)秋七月,齐国迫使鄣邑投降。同年,齐国攻打山戎[30]

次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国才停。[31]燕庄公送齐桓公到齐境。齐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向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32]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拥护齐国。[33]

齐桓公二十四年(前662年),狄人攻打邢国(今河北邢台附近)[34],第二年,桓公听管仲建议出兵救援[35]。不久后,狄人又攻打卫国卫懿公腐败不得民心,导致卫兵大败,狄人灭了卫国。卫国的遗民得到宋桓公的救助,定居在曹邑,并拥立卫戴公,齐桓公同年派公子无亏支援卫人[36]。前659年,狄人再次攻打邢国,齐桓公连同宋、曹两国发兵救援邢国,邢军溃败后逃到联合军里,联军赶走狄人后把邢国迁移到夷仪,并为其修筑城池。[37]次年,卫戴公逝世,卫文公继位,桓公跟诸侯为卫国建楚丘城,同时把卫国臣民迁到那里。齐桓公在这段期间先后讨伐戎狄和帮助诸侯国,大大提高了齐国的威信。

杀妹哀姜

[编辑]

哀姜是齐桓公的妹妹,同时亦是鲁闵公的姨母,她在鲁国与鲁公子庆父私通,并想立他为国君。齐桓公二十六年(前660年),庆父指使卜𬺈武闱杀害闵公,鲁人立僖公为国君,哀姜逃到邾国,但桓公召回哀姜,将其杀死。[38]

蔡姬改嫁,讨伐蔡国

[编辑]

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桓公和夫人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故意晃船令桓公害怕,并阻止蔡姬,但蔡姬不听。齐桓公大发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后来蔡国将蔡姬改嫁。齐桓公得知此事后发怒,兴兵讨伐蔡国。[39]

齐桓公三十年春(前656年),齐桓公带领鲁、宋、陈、卫、郑、、曹七国诸侯伐蔡。[40]

讨伐楚国,召陵之盟

[编辑]

《史记·楚世家》曾记载:“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楚文王逝世后,儿子熊艰即位,即楚成王。在齐桓公四出征伐期间,楚成王布德施惠,进一步扩张楚国的领土,令楚国的国力大增[41]。在狄人入侵的那一年(前659年),楚国发兵攻打郑国。齐桓公二十四年(前662年)宋桓公、齐桓公在梁丘会见,同年齐桓公请求与其他诸侯会面,商量救郑一事。[42]

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齐桓公因为蔡姬事件,联同及宋、陈、卫、郑、许、鲁、曹八国发兵攻打蔡国,打败蔡国后再攻打楚国,联军推进至。夏,成王派屈完带兵抵御,联军退回召陵。屈完前往召陵向齐桓公请求讲和,齐桓公同意,双方在召陵签订盟约[43]

伐楚后,陈国大夫辕涛涂建议齐桓公向东行军以减轻陈、郑负担,但郑国大夫申侯却暗中反对并献策取道两国,导致辕涛涂被捕,齐国联合江、黄讨伐陈国的不忠[44]

稳定周室

[编辑]

齐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齐桓公于首止会诸侯以安定周室。辕涛涂因怨恨申侯先前陷害自己,假意助其修筑虎牢城,后向郑文公诬告申侯谋反,导致申侯失宠。郑文公受周惠王挑拨,擅自逃盟[45],次年(前654年)齐桓公联合诸侯伐郑,楚国围许救郑[46]。隔年,郑文公杀申侯谢罪,齐国改以德政安抚诸侯,郑国最终请盟归附。[47]

齐桓公三十三年(前653年)冬,周惠王逝世。太子怕同父异母弟弟王子带作乱,向齐国求救。[48]次年(前652年)齐国邀集诸侯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会盟,商量安定王室事。最终诸侯奉太子郑即位,是为周襄王,直到大局已定才公布周惠王死讯。[49]

霸业顶峰

[编辑]
齐桓公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于葵丘(今河南民权)会盟诸侯,周襄王赐祭肉,并免其下跪之礼,但桓公以示尊重,恪守礼节。同年秋天,桓公又和诸侯会于葵丘,此事标志着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50]

同年,晋献公死,晋国发生内乱,齐桓公出兵平乱,之后,秦穆公立公子夷吾为晋君,桓公亦派大夫隰朋与军队护送[51]。这时周室式微,只有齐、晋、楚、秦强大。晋国内乱,秦国偏远,楚王以蛮夷自居,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霸主。

齐桓公说:“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见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诸侯不要违背寡人。我三次联合诸侯出兵,六次和诸侯会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说以前三王伟大,现在我和他们有什么两样吗?我想在泰山封禅。”管仲劝说,桓公不听。管仲又说,要得到远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禅,桓公才不考虑这事。

晚年

[编辑]

会盟后次年(前650年),狄人入侵,灭温国,齐桓公联合许国牵制戎狄[52]。戎族勾结王子带攻周,秦、晋出兵相救[53],齐仅派管仲调停。楚国灭黄国,齐亦无作为[54],霸业渐衰。前647年后,齐虽多次会盟诸侯戍周、迁杞、伐楚盟国,但战果有限(如徐国败于楚)。前644年,齐为周抵御戎患,并会盟筑城防淮夷,却因动乱未成。[55]

易牙以厨艺服侍齐桓公。齐桓公说:“只有蒸婴儿肉还没尝过。”于是易牙将其长子蒸了献给齐桓公吃。[56]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 桓公说:“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人,三人专权。[57]

齐桓公

齐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

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易牙、竖刁把桓公软禁到寝宫里,宫外筑上高墙,不许任何人见他。一个宫女翻墙到了桓公身边。桓公问她有没有食物,宫女无可奈何。桓公长叹:“嗟呼!圣人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见仲父乎?”[58]这个宫女在《东周列国志》称作晏娥。

冬十月七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尸体上爬了出来,“身死不葬,虫流出户”。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59]

故事

[编辑]

遗冠雪耻

[编辑]

《韩非子·难二》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生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60]

五顾布衣

[编辑]

《韩非子·难一》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 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以中国为乱,道为宰干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干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以万乘之势,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61]

微服出巡

[编辑]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齐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桓公问其故。对日:“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桓公归,以告管仲。管仲曰:“畜积有腐弃之财,则人饥饿;宫中有怨女,则民无妻。”桓公曰:“善。”乃论宫中有妇人而嫁之。下令于民日:“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62]

索人劳,使人佚。

[编辑]

《韩非子·难二》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干汤,百里奚自以为虏干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虽使人,必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释也,君人者焉佚哉?—— 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以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管仲,公子纠之臣也,谋杀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若使管仲大贤也,且为汤、武。汤、武,桀、纣之臣也;桀、纣作乱,汤、武夺之。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为田常。田常,简公之臣也,而弑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简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为汤、武与田常,未可知也。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之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然虽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户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专也,故曰:桓公暗主。[63]

三难

[编辑]

《韩非子·难三》人有设桓公隐者曰:“一难,二难,三难,何也?”桓公不能对,以告管仲。管仲对曰:“一难也,近优而远士。二难也,去其国而数之海。三难也,君老而晚置太子。”桓公曰:“善。”不择日而庙礼太子。 ——或曰:管仲之射隐,不得也。士之用不在近远,而优俳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则近优而远士而以为治,非其难者也。夫处势而不能用其有,而悖不去国,是以一人之力禁一国。以一人之力禁一国者,少能胜之。明能照远奸而见隐微,必行之令,虽远于海,内必无变。然则去国之海而不劫杀,非其难者也。楚成王置商臣以为太子,又欲置公子职,商臣作难,遂弑成王。公子宰,周太子也,公子根有宠,遂以东州反,分而为两国。此皆非晚置太子之患也。夫分势不二,庶孽卑,宠无藉,虽处大臣,晚置太子可也。然则晚置太子,庶孽不乱,又非其难也。物之所谓难者,必借人成势而勿使侵害己,可谓一难也。贵妾不使二后,二难也。爱孽不使危正适,专听一臣而不敢偶君,此则可谓三难也。[64]

家庭

[编辑]

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当年是鲁僖公十七年(前643年),《左传》于当年介绍了齐桓公的配偶和儿子的情况。

配偶

[编辑]

子女

[编辑]

齐桓公的诸子共统治齐国四十余年。[67]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说的六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齐桓公有七个儿子去楚国做了大夫。[68]

其他后裔

[编辑]

评价

[编辑]

《春秋公羊传》之评价

[编辑]

春秋公羊传》说:“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73]齐桓公作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他一向是被高度评价的。当时在夷狄的逼迫之下,中原各国的确遭到了极大的威胁,而通过改革而强盛起来的齐桓公,此时充当起了中原各国的保护神,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作为霸主,齐桓公又是会盟诸侯,又是插手别国事务,又是安定王室,又是征伐夷狄,可谓风光一时。

《春秋穀梁传》之评价

[编辑]

穀梁传谴责了齐桓公通过杀公子纠成为齐国国君的手段。[74]。对于桓公前681年在北杏的会盟,《穀梁传》认为齐桓公并不是周天子任命的方伯,如此是不应当的。[75]。但在记载前667年桓公与诸侯在的会盟时,称赞桓公仁义守信。[76]对于桓公在前666年伐卫一事,《穀梁传》认为桓公虽然是奉王命,但攻伐别国又索取财物,需要轻视。[77]。《穀梁传》认为桓公为燕国讨伐山戎一事是莫大之善举,需要称赞。[78]《穀梁传》以为桓公驻一事是害怕狄人,不值得赞扬,所以《春秋》避讳不书齐桓公。[79]前658年桓公为卫国筑楚丘城,对于此事《穀梁传》认为桓公虽然有仁爱之心,但此举超出礼制。[80]桓公率大军伐,《穀梁传》认为合乎正道。[81]前655年桓公盟诸侯,拥戴周王的太子,《穀梁传》认为这是变通礼制拥戴周王的做法值得肯定。[82]《穀梁传》对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申明周王禁令表示称赞。[83]《穀梁传》谴责桓公灭一事,但又说桓公曾有存亡继绝之功,所以为之避讳。对于桓公的去世,《穀梁传》说此人不正道,但前文有所贬抑,记载他的去世时对他的尊敬。[84]

《春秋左氏传》之评价

[编辑]

关于齐桓公伐楚的“召陵之师”,也许首当其冲的楚国人最了解当时的情况。召陵之师过去一百多年后,楚国的大夫椒举向追求霸业的楚灵王提到历史上夏启王、商汤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齐桓公和晋文公这“六王二公”之功业。而楚灵王在这些历史人物的伟大业绩中,仅选择了齐桓“召陵之师”作为自己效仿的对象。可见楚国人心目中“召陵之师”是多么雄壮。[85]童书业推测各国当时兵力,认为“召陵之师”联军有多达一千数百乘兵车的兵力,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在联军深入楚境的强压下,楚国被迫放弃在战场上击败联军的努力,而是乞求加入齐国同盟,此事在楚人心中印象极深。而齐桓去世后的前641年想谋求霸权的楚国在齐国参加盟会,仍然以齐国为盟主。可见齐桓霸业之盛。[86]

有人认为,当时齐桓公并未有多少实力,当时都还不是很强大,而对于楚国,齐桓公不过是定了一个盟约,并没有试试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的雄厚实力。至于抗击夷狄,更多的是打败了实力不强的狄人,而对于楚国出兵灭了一些小国的行为,齐桓公并没有干涉。[87]

其他评价

[编辑]

孔子认为齐桓公个性正直而不狡诈,与晋文公狡诈又不正直的个性相反。[88]孔子与子路、子贡谈话时,子路与子贡批评管仲曾侍奉公子纠而不能死节,孔子举管仲辅佐桓公会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事迹做为回应。[89]

孟子批评齐桓公,认为他不过是靠霸道,而不是王道。[90]孟子认为孔子的弟子不会称赞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91]然而孔子曾大力称道管仲佐齐桓公称霸,认为这是“民到于今受其赐”的盛举,并赋予佐桓公称霸的管仲“如其仁!如其仁!”的美誉。[92]

齐桓公生活糜烂,《史记》:“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妾)者六人”、“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如此多的儿子也为以后的内乱埋下了隐患。不仅如此,齐桓公在近亲性关系上也很混乱,“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姑姊有不嫁者”[93] ,“齐桓公好妇人之色,妻姑姊妹,而国中多淫于骨肉。”[94]另外齐桓公亲近小人,甚至吃人肉。[95]

影视作品

[编辑]

参见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刺客列传》,出自司马迁史记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二十五史新编·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360页
  2. ^ 《二十五史新编·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01页
  3. ^ 《春秋·庄公九年》: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
  4. ^ 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为齐襄公的儿子
  5. ^ 《左传 庄公八年》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
  6. ^ 《春秋左氏传》庄公·八年
  7. ^ ,孔丘—《春秋》记载:“齐人杀无知。”《左传》云:“雍廪杀无知”,杜预曰:“雍廪,齐大夫”。
  8. ^ 8.0 8.1 《史记 齐太公世家》: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9. ^ 《左传 庄公九年》:秋,师及齐师战于干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10. ^ 《史记 齐太公世家》: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11. ^ 《左传 庄公十年》:齐侯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及其入也,诸侯皆贺,谭又不至,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谭子奔莒,同盟故也。
  12. ^ 《左传 庄公十一年》:冬,齐侯来逆共姬。
  13. ^ 《左传 庄公十三年》:十有三年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
  14. ^ 《左传 庄公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
  15. ^ 《史记 齐太公世家》: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于鲁。
  16. ^ 《左传 庄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齐人,陈人,曹人,伐宋。夏,单伯会伐宋。秋,七月,荆入蔡。冬,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
  17. ^ 《左传 庄公十五年》:十有五年春,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
  18. ^ 《左传 庄公十五年》: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
  19. ^ 《左传 庄公十五年》: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
  20. ^ 《左传 庄公十六年》
  21. ^ 《左传 庄公十九年》:冬,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
  22. ^ 《史记 齐太公世家》十四年,陈厉公子完,号敬仲,来奔齐。齐桓公欲以为卿,让;于是以为工正。田成子常之祖也。
  23. ^ 《左传 庄公二十三年》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
  24. ^ 《左传 庄公二十四年》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
  25. ^ 《左传 庄公二十六年》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26. ^ 《左传 庄公二十七年》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夏,同盟于幽,陈郑服也。
  27. ^ 《史记 周本纪》惠王十年,赐齐桓公为伯。
  28. ^ 《左传 庄公二十七年》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
  29. ^ 《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
  30. ^ 《左传 庄公三十年》:秋七月,齐人降鄣。齐人伐山戎。
  31. ^ 《史记 齐太公世家》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32. ^ 《史记 齐太公世家》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 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
  33. ^ 《史记 齐太公世家》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覆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
  34. ^ >《左传 庄公三十二年》狄伐邢。
  35. ^ 《左传 闵公元年》
  36. ^ 《左传 闵公二年》
  37. ^ 《左传 僖公元年》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夏,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救患也,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
  38. ^ 《左传 闵公二年》
  39. ^ 《史记 齐太公世家》: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40. ^ 《左传 僖公四年》: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
  41. ^ 《史记·楚世家》
  42. ^ 《左传 庄公三十二年》: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齐侯为楚伐郑之故,请会于诸侯。
  43. ^ 《左传·僖公四年》
  44. ^ 《左传·僖公四年》: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 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 申侯曰: 善。 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 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屦,其可也。 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
  45. ^ 《左传 僖公五年》
  46. ^ 《左传 僖公六年》
  47. ^ 《左传 僖公七年》
  48. ^ 《左传 僖公七年》:闰月,惠王崩。襄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
  49. ^ 《左传 僖公八年》:八年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盟于洮。郑伯乞盟。......襄王定位而后发丧。
  50. ^ 《左传 僖公九年》
  51. ^ 《左传 僖公九年》
  52. ^ 《左传 僖公十年》
  53. ^ 《左传 僖公十一年》
  54. ^ 《左传 僖公十二年》
  55. ^ 《左传 僖公十六年》:十二月会于淮,谋鄫,且东略也。城鄫,役人病。有夜登丘而呼曰: 齐有乱。不果城而还。
  56. ^ 《管子·小称》
  57. ^ 《韩非子·难一》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味,惟人肉未尝,易牙烝其子首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愿君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户不葬。
  58. ^ 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
  59. ^ 《春秋左氏传‧僖公十七年》: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孝公奔宋,十二月,乙亥,赴,辛已,夜殡。《史记‧齐太公世家》: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竖刀因内宠杀群吏,而立公子无诡为君。太子昭奔宋。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辛巳夜,敛殡。
  60. ^ 《韩非子·难二》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生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61. ^ 《韩非子·难一》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 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以中国为乱,道为宰干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干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以万乘之势,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62.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齐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桓公问其故。对日:“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桓公归,以告管仲。管仲曰:“畜积有腐弃之财,则人饥饿;宫中有怨女,则民无妻。”桓公曰:“善。”乃论宫中有妇人而嫁之。下令于民日:“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63. ^ 《韩非子·难二》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干汤,百里奚自以为虏干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虽使人,必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释也,君人者焉佚哉?—— 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以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管仲,公子纠之臣也,谋杀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若使管仲大贤也,且为汤、武。汤、武,桀、纣之臣也;桀、纣作乱,汤、武夺之。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为田常。田常,简公之臣也,而弑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简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为汤、武与田常,未可知也。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之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然虽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户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专也,故曰:桓公暗主。
  64. ^ 《韩非子·难三》人有设桓公隐者曰:“一难,二难,三难,何也?”桓公不能对,以告管仲。管仲对曰:“一难也,近优而远士。二难也,去其国而数之海。三难也,君老而晚置太子。”桓公曰:“善。”不择日而庙礼太子。 ——或曰:管仲之射隐,不得也。士之用不在近远,而优俳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则近优而远士而以为治,非其难者也。夫处势而不能用其有,而悖不去国,是以一人之力禁一国。以一人之力禁一国者,少能胜之。明能照远奸而见隐微,必行之令,虽远于海,内必无变。然则去国之海而不劫杀,非其难者也。楚成王置商臣以为太子,又欲置公子职,商臣作难,遂弑成王。公子宰,周太子也,公子根有宠,遂以东州反,分而为两国。此皆非晚置太子之患也。夫分势不二,庶孽卑,宠无藉,虽处大臣,晚置太子可也。然则晚置太子,庶孽不乱,又非其难也。物之所谓难者,必借人成势而勿使侵害己,可谓一难也。贵妾不使二后,二难也。爱孽不使危正适,专听一臣而不敢偶君,此则可谓三难也。
  65. ^ 《庄子》:昔者桓公小白杀兄入嫂而管仲为臣,田成子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币。
  66. ^ 史记·晋世家》:“太子申生,其母齐桓公女也,曰齐姜,早死。申生同母女弟为秦穆公夫人。”《毛诗序·诗经·国风·秦·渭阳》:《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大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
  67. ^ 《左传·僖公十七年》
  68.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69. ^ 后汉书‧卷六十七》注引《东观记》:荣本齐桓公后。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
  70.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过,史皆曰吉,……遂取之。”
  71.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齐崔杼生成及彊,而寡,娶东郭姜生明。”
  72. ^ 《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二》
  73. ^ 《公羊传·禧公四年》
  74. ^ 《穀梁传·庄公九年》
  75. ^ 《穀梁传·庄公十三年》
  76. ^ 《穀梁传·庄公二十七年》
  77. ^ 《穀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78. ^ 《穀梁传·庄公二十九年》
  79. ^ 《穀梁传·僖公元年》
  80. ^ 《穀梁传·僖公二年》
  81. ^ 《穀梁传·僖公四年》
  82. ^ 《穀梁传·僖公五年》
  83. ^ 《穀梁传·僖公九年》
  84. ^ 《穀梁传·僖公十七年》
  85. ^ 《左传·昭公四年》
  86. ^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
  87. ^ 《左传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76页
  88. ^ 《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89. ^ 《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90. ^ 《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
  91. ^ 《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92. ^ 《论语‧宪问》
  93. ^ 《管子·小匡》
  94. ^ 《新语·无为篇》
  95. ^ 司马迁. 齊太公世家. 史記. [-61]. 
前任:
堂兄公孙无知
齐国君主
前685年—前643年
继任:
齐君无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