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圆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10月5日) |

晶圆(英语:Wafer)是半导体晶体圆形片的简称,其为圆柱状半导体晶体的薄切片,用于集成电路制程中作为载体基片,以及制造太阳能电池;由于其形状为圆形,故称为晶圆。最常见的是硅晶圆,另有氮化镓晶圆、碳化硅晶圆等;一般晶圆产量多为单晶硅圆片。
晶圆是最常用的半导体器件,按其直径分为3英寸、4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等规格,近来发展出12英寸甚至研发更大规格(14英寸、15英寸、16英寸、20英寸以上等)。晶圆越大,同一圆片上可生产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IC)就越多,可降低成本;但对材料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要求更高,例如均匀度等等的问题,使得近年来晶圆不再追求更大,有些时候厂商会基于成本及良率等因素而停留在成熟的旧制程[1]。一般认为硅晶圆的直径越大,代表着这座晶圆厂有更好的技术,在生产晶圆的过程当中,良品率是很重要的条件[2]。
制造过程
[编辑]
很简单的说,首先由普通硅砂拉制提炼,经过溶解、提纯、蒸馏一系列措施制成单晶硅棒,单晶硅棒经过切片、抛光之后,就得到了单晶硅圆片,也即单晶硅晶圆。
- 将二氧化硅矿石(石英砂)与焦炭混合后,经由电弧炉加热还原,即生成粗硅(纯度98%,冶金级)。SiO2 + C = Si + CO2 ↑ [3]
- 盐酸氯化并经蒸馏后,制成了高纯度的多晶硅(半导体级纯度11个9,太阳能级7个9),因在精密电子器件当中,硅晶圆需要有相当的纯度(99.999999999%),不然会产生缺陷。
- 晶圆制造厂再以柴可拉斯基法将此多晶硅熔解,再于溶液内掺入一小粒的硅晶体晶种,然后将其慢慢拉出,以形成圆柱状的单晶硅晶棒,由于硅晶棒是由一颗小晶粒在融熔态的硅原料中逐渐生成,此过程称为“长晶”。这根晶棒的直径,就是晶圆的直径。
- 硅晶棒再经过切片、研磨、抛光后,即成为集成电路工厂的基本原料——硅晶圆片,这就是“晶圆”(wafer)。
- 晶圆经多次光掩模处理,其中每一次的步骤包括感光剂涂布、曝光、显影、腐蚀、渗透、植入、刻蚀或蒸著等等,将其光掩模上的电路克隆到层层晶圆上,制成具有多层线路与器件的IC晶圆,再交由后段的测试、切割、封装厂,以制成实体的集成电路成品。一般来说,大晶圆(12吋)多是用来制作记忆体等技术层次较高的IC,而小晶圆(6吋)则多用来制作模拟IC等技术层次较低之IC,8吋的话则都有。
从晶圆要加工成为产品需要专业精细的分工。
晶圆特性
[编辑]
标准晶圆尺寸
[编辑]硅衬底
[编辑]硅晶圆的直径种类多样,从25.4毫米(1英寸)到300毫米(11.8英寸)不等。[4][5] 半导体制造厂(俗称“晶圆厂”)的分类通常依据其可加工的晶圆直径。为了提升产量并降低成本,晶圆直径逐步扩大,目前最先进的晶圆厂使用300毫米晶圆,未来计划采用450毫米晶圆。[6][7] 英特尔、台积电与三星分别在推进450毫米“原型”晶圆厂的研发,尽管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8]
晶圆尺寸 | 典型厚度 | 引入年份 [4] | 单片晶圆重量 | 每片晶圆上可切割的100mm2(10mm)芯片数量 |
---|---|---|---|---|
1英寸(25.4毫米) | 1960 | |||
2英寸(50.8毫米) | 275 μm | 1969 | 9 | |
3英寸(76.2毫米) | 375 μm | 1972 | 29 | |
4英寸(101.6毫米) | 525 μm | 1976 | 10克[9] | 56 |
4.9英寸(125毫米) | 625 μm | 1981 | 95 | |
6英寸(150毫米) | 675 μm | 1983 | 144 | |
8英寸(200毫米) | 725 μm | 1992 | 53克[9] | 269 |
12英寸(300毫米) | 775 μm | 1999 | 125克[9] | 640 |
17.7英寸(450毫米,提案)[10] | 925 μm | – | 342克[9] | 1490 |
26.6英寸(675毫米,理论值)[11] | 未知 | – | 未知 | 3427 |
使用非硅材料生长的晶圆,其厚度与同直径的硅晶圆可能不同。晶圆厚度取决于所用材料的机械强度;晶圆必须足够厚以在搬运过程中承受自身重量而不开裂。表中厚度反映的是该制程首次引入时的参数,未必适用于当今所有工艺。例如,IBM的BiCMOS7WL工艺使用的是8英寸晶圆,但厚度仅为200μm。晶圆重量随厚度增加而增加,并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引入年份并不表示工厂会立即更换设备,实际上,许多工厂不会进行升级,而是通过新建生产线来部署新技术,从而导致旧有与新技术长期并存。
氮化镓衬底
[编辑]氮化镓(GaN)衬底晶圆通常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时间线,其发展速度远落后于硅衬底,但领先于其他类型衬底。全球首个由GaN制成的300毫米晶圆由英飞凌在2024年9月发布,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可能启用全球首座实现300毫米GaN晶圆商业产出的工厂。[12]
碳化硅衬底
[编辑]与此同时,全球首个200毫米碳化硅(SiC)晶圆由意法半导体于2021年7月发布。[13]截至2024年,尚不清楚200毫米SiC是否已进入量产阶段,目前商业化SiC晶圆的最大尺寸通常仍为150毫米。
蓝宝石上硅
[编辑]蓝宝石上的硅(SOS)不同于硅衬底,因为其衬底为蓝宝石,而上层为硅,外加外延层和掺杂材料可以是任意种类。截至2024年,商业生产中的SOS晶圆最大尺寸通常为150毫米。
砷化镓衬底
[编辑]截至2024年,砷化镓(GaAs)晶圆在商业生产中最大一般为150毫米。[14]
氮化铝衬底
[编辑]氮化铝(AlN)晶圆在商业应用中通常为50毫米或2英寸,而100毫米或4英寸的晶圆则在由旭化成等晶圆供应商开发中,截至2024年。然而,某种晶圆即使已商品化,并不意味着已存在能在该晶圆上制造芯片的加工设备。实际上,这类设备通常会滞后于材料开发,直到有付费的终端客户需求出现。即使设备研发成功(通常需数年),晶圆厂还需要额外数年时间来掌握如何高效使用这些设备。
晶圆尺寸的历史性增长
[编辑]晶圆制造中的一个工艺步骤,如蚀刻,可以随着晶圆面积的增加而制造出更多芯片,而单位工艺步骤的成本增长通常慢于晶圆面积的增长。这便是推动晶圆尺寸增加的成本基础。从200毫米晶圆向300毫米晶圆的转换始于2000年代初,这一转变使得单位芯片的成本降低约30-40%。[来源请求]更大直径的晶圆可容纳更多芯片。
光伏
[编辑]截至2020年,中国正在逐步淘汰M1晶圆尺寸(156.75毫米)。多个非标准晶圆尺寸已经出现,目前正积极推动全面采用M10标准(182毫米)。与其他半导体制造过程一样,降低成本依然是尝试提升晶圆尺寸的主要推动力,尽管不同设备的制造流程存在差异。[来源请求]
著名晶圆厂商
[编辑]英特尔(Intel)等公司自行设计并制造自己的IC晶圆直至完成并行销其产品(即垂直整合制造商(IDM))。三星电子等则兼有晶圆代工及自制业务。
晶圆基片制造
[编辑]例如:环球晶(台湾股票代号:6488)、合晶(台湾股票代号:6182)、中美晶(台湾股票代号:5483),日本的信越化学、SUMCO(胜高),美国的Cree(科锐)。
著名晶圆代工厂有台积电、安森美、联华电子、格芯(Global Foundries)及中芯国际等。
封装测试
[编辑]日月光半导体、艾克尔国际科技等则为世界前二大晶圆产业后段的封装、测试厂商。
其他相关
[编辑]多晶硅生产
[编辑]主要制造多晶硅的大厂有: Hemlock(美国)、MEMC(美国)、Wacker(德国)、REC(挪威)、东洋化工/OCI(韩国)、德山/Tokuyama(日本)和 协鑫集团/GCL(中国)。
IC设计
[编辑]仅从事IC设计的公司有美国的高通、辉达、AMD,台湾的威盛、联发科技等。
南亚科技、瑞晶科技(现已并入美光科技,更名台湾美光记忆体)、Hynix、美光科技(Micron)等则专于记忆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