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海海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本州南海槽
南海海槽的位置
南海海槽的位置
南海海槽与西日本的地形

南海海槽(日语:南海トラフ,英语:Nankai trough)是指日本骏河湾其至九州以东海面约700平方公里的海槽隐没带[1]。这海槽是由菲律宾海板块阿穆尔板块(一般认为是与欧亚大陆板块聚合板块边缘,但也有声音认为南海海槽的地震应考虑上阿穆尔板块向东北日本的东进。)的裂张运动形成。深度是4,000~4,800米(最深处达4,500~4,800米)[1]。也被称为西南日本海沟南海舟状海盆[1]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是指在南海海槽周期性发生的规模8大地震[2][3][4][5]

地壳运动速率

[编辑]
西太平洋海底地理特征。

由于南海海槽没有限制板块的扩张脊,因此很难用传统的地质方法估算板块运动速度。该区域并不存在于原始NUVEL模型中(DeMets等人,1990年)。然而,最近的一项包括菲律宾海板块的研究是基于NUVEL-1A模型的数据(Zang等人,2002年)。这项研究估计南海海槽的俯冲速度约为43毫米/年。

沉积学

[编辑]

槽谷中的沉积物主要为壕沟浊积岩 (Spinelli et al., 2007)。有迹象显示岩石内的孔隙度保留增加。通常孔隙度会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然而,在1173号钻场,孔隙度在深处有异常的保存。这可归因于沉积后蛋白石胶结,保留了孔隙度 (Spinelli et al., 2007)。在南海海槽以及四国盆地中,主要为辉石的析出黏土随着时间与位置的不同而呈现变化。在深度上,沉积物中的直闪石黏土含量增加,推断沉积源岩已发生变化 (Steurer et al., 2003)。此外,地热会改变辉闪石,使其转变为伊利石粘土(Steurer等人,2003年)。

构造结构

[编辑]

南海海槽的变形非常活跃,也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变形集中在最外层的覆盖带,并有大量的“非顺序”推力发生在陆上。根据Operto等人2006年的研究,利用全波形断层扫描找出南海海槽的几个强烈构造活动区。上部增生棱脉的上部及下部的逆止层目前正经历大量的压缩压力。Operto等人在2006年发现了几条推断断层,其中最接近俯冲带的推断断层是活跃的。此外,Pisani等人,2006年,发现了沿着南海海槽的原推断断层和解理面。最近,人们对俯冲沉积物中伊利石粘土的水释放兴趣大增。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南海トラ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2. ^ 石桥克彦“南海トラフ巨大地震 -历史・科学・社会”岩波出版、2014年
  3. ^ 瀬野彻三(2011):“南海トラフ巨大地震 -その破壊の様态とシリーズについての新たな考え”PDF,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2011年
  4. ^ 岛崎邦彦. 日本の巨大地震と超巨大地震 (PDF). 第57回 东レ科学振兴会科学讲演会记录. 2007 [2019-12-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2-01). 
  5. ^ 小山顺二,都筑基博,蓬田清,吉泽和范(2013):2011年东北冲超巨大地震が明らかにした超巨大地震の多様性,北海道大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报告,76,129-146。

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