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槽



南海海槽(日語:南海トラフ,英語:Nankai trough)是指日本駿河灣其至九州以東海面約700平方公里的海槽(隱沒帶)[1]。這海槽是由菲律賓海板塊和阿穆爾板塊(一般認為是與歐亞大陸板塊的聚合板塊邊緣,但也有聲音認為南海海槽的地震應考慮上阿穆爾板塊向東北日本的東進。)的裂張運動形成。深度是4,000~4,800公尺(最深處達4,500~4,800公尺)[1]。也被稱為西南日本海溝、南海舟狀海盆[1]。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是指在南海海槽周期性發生的規模8大地震[2][3][4][5]。
地殼運動速率
[編輯]
由於南海海槽沒有限制板塊的擴張脊,因此很難用傳統的地質方法估算板塊運動速度。該區域並不存在於原始NUVEL模型中(DeMets等人,1990年)。然而,最近的一項包括菲律賓海板塊的研究是基於NUVEL-1A模型的數據(Zang等人,2002年)。這項研究估計南海海槽的俯衝速度約為43毫米/年。
沉積學
[編輯]槽谷中的沉積物主要為壕溝狀濁積岩 (Spinelli et al., 2007)。有跡象顯示岩石內的孔隙度保留增加。通常孔隙度會隨著深度增加而減少。然而,在1173號鑽場,孔隙度在深處有異常的保存。這可歸因於沉積後蛋白石膠結,保留了孔隙度 (Spinelli et al., 2007)。在南海海槽以及四國盆地中,主要為輝石的析出黏土隨著時間與位置的不同而呈現變化。在深度上,沉積物中的直閃石黏土含量增加,推斷沉積源岩已發生變化 (Steurer et al., 2003)。此外,地熱會改變輝閃石,使其轉變為伊利石粘土(Steurer等人,2003年)。
構造結構
[編輯]南海海槽的變形非常活躍,也是地震活動頻繁的地區。變形集中在最外層的覆蓋帶,並有大量的「非順序」推力發生在陸上。根據Operto等人2006年的研究,利用全波形斷層掃描找出南海海槽的幾個強烈構造活動區。上部增生稜脈的上部及下部的逆止層目前正經歷大量的壓縮壓力。Operto等人在2006年發現了幾條推斷斷層,其中最接近俯衝帶的推斷斷層是活躍的。此外,Pisani等人,2006年,發現了沿著南海海槽的原推斷斷層和解理面。最近,人們對俯衝沉積物中伊利石粘土的水釋放興趣大增。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引用
[編輯]- ^ 1.0 1.1 1.2 南海トラ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日語)
- ^ 石橋克彥「南海トラフ巨大地震 -歴史・科學・社會」岩波出版、2014年
- ^ 瀬野徹三(2011):「南海トラフ巨大地震 -その破壊の様態とシリーズについての新たな考え」PDF,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2011年
- ^ 島崎邦彥. 日本の巨大地震と超巨大地震 (PDF). 第57回 東レ科學振興會科學講演會記録. 2007 [2019-12-0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2-01).
- ^ 小山順二,都築基博,蓬田清,吉澤和範(2013):2011年東北沖超巨大地震が明らかにした超巨大地震の多様性,北海道大學地球物理學研究報告,76,129-146。
文獻
[編輯]- 「南海トラフの地震の長期評価について(2001年公表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地震調査研究推進本部 地震調査委員會、2001年9月27日付、2013年6月4日閲覧。
- 「南海トラフの地震活動の長期評価(第二版,2013年公表版)につい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地震調査研究推進本部 地震調査委員會、2013年5月24日付、2013年6月4日閲覧。
- 「南海トラフの地震を想定した強震動評価手法について(中間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地震調査研究推進本部 地震調査委員會、2001年12月7日付、2013年6月4日閲覧。
- 「1944東南海地震・1945三河地震 -第1章 東南海地震の災害の概要」中央防災會議 『災害教訓の継承に関する専門調査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報告書』2007年3月
- 「南海トラフ巨大地震対策について 中間報告PDF」中央防災會議 防災対策推進検討會議 南海トラフ巨大地震対策検討ワーキンググルー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2年7月19日
- 宇佐美龍夫 『最新版 日本被害地震総覧』 東京大學出版會、2003年
- 宇津徳治、嶋悅三、吉井敏尅、山科健一郎『地震の事典』朝倉書店、2001年
- 宇津徳治,1990,世界の被害地震の表(古代から1989年まで),宇津徳治,東京,243 p.
- Utsu, T., 2002, A list of deadly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 1500-2000, i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arthquake and Engineering Seismology Part A, edited by Lee, W.K., Kanamori, H., Jennings, P.C., and Kisslinger, C., pp. 691-717,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 宇津徳治,2004,世界の被害地震の表(古代から2002年まで),宇津徳治先生を偲ぶ會,東京,電子ファイル最終版.
- 防災システム研究所 東海道、南海道の地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