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天文台
外观

柏林天文台(Berliner Sternwarte)是一个德国天文机构,从18世纪开始在德国柏林市内及周边地区拥有一系列天文台和相关组织。
柏林天文台起源于1700年,当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发起成立了“勃兰登堡科学学会”(Sozietät der Wissenschaften),该学会于1744年成为普鲁士科学院。普鲁士科学院没有天文台,但有一位天文学家戈特弗里德·基希,他从柏林的私人天文台进行观测。第一座小型天文台于1711年建成,资金来自历法计算。
1825年,约翰·弗朗茨·恩克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任命为馆长。在亚历山大·冯·洪堡的支持下,恩克说服国王同意资助建造一座真正的天文台,但有一个条件,即天文台每周有两个晚上向公众开放。该建筑由著名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设计,于1835年开始运行,现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台代码548。
虽然最初的天文台建在城市的郊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不断扩张,两个世纪后,天文台位于市区中间,这使得观测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有人提出了搬迁天文台的建议。该天文台于1913年迁至波茨坦-巴伯斯贝格。自1992年以来,柏林天文台由波茨坦莱布尼茨天文物理研究所 (AIP) 管理,尽管自20世纪以来就没有用于天体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