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


在戏剧中,独白(英语:monologue[a])是由单一角色发言的桥段,通常是为了表达他们的内心想法,虽然有时也可能是直接对另一角色或观众说话。独白在各类戏剧媒介(如舞台剧、电影等)中十分常见,也存在于非戏剧媒介中,如诗歌[1]。
独白与其他多种文学手法有许多共通之处,包括独角戏、顿呼法及旁白等。然而,这些手法之间亦有明确区别。
特征
[编辑]独白是一种与对话不同的表达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需要对象来回应。说话者通常是角色本人,向自己或观众说出内心的想法与感受。这种说话方式往往充满真诚和直接,不受外在约束,像是在思索或自言自语[2]。
角色在独白中通常透过“声音”和“思绪”来表达自己:
- 声音的表达:指角色说出来的话,有时是自己说,有时会和其他角色互动对话。
- 思想的表达:是角色内心的独白,包括他怎么想、怎么看事情,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呈现。有时,角色的声音和思想会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或观众分不清哪些是说出口的话,哪些是内心的想法。这种模糊边界的情况让人物更加立体,也让叙事更加深刻[3]。
独白类似于诗歌、顿悟等,皆由单一“声音”所发出,但彼此之间仍有差异。例如,独角戏(soliloquy)是角色将其思想与情感诉说给自己及观众听,而不对其他角色发言。独白(monologue)则是角色将自己的想法大声说出来[4]。独白也与顿呼法(apostrophe)不同,后者是说话者或作者对一个虚构的人物、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进行呼唤[5]。而旁白(aside)不仅在长度上较短,其特点亦在于即使在理应被其他角色听见的情境下(例如两名角色的对话中,一人突然说出旁白),其他角色也无法听见[5]。
戏剧性独白
[编辑]“戏剧性独白”是一种戏剧创作中的文学体裁,在18与19世纪又被称为旋律诗剧,起源于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创作的《皮格马利翁》。在戏剧性独白中,角色大声思索,将自己的思想、感知与情感表达给自己,也因此传达给观众。戏剧性独白让演员在舞台上体现出不只一个角色,模糊了叙述、戏剧与诗意之间的界线,并透过角色之间的知性或情感沟通来操控时间与空间[6]。它可用于刻划角色,因此具有高度的心理描写价值,是一种内省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威廉·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独白便广为人知,例如《哈姆雷特》。独白有时也可能是角色与自己进行的对话,或向无法回应的对象(如宠物、画像、植物、照片等)倾诉。甚至在面对无法回应的尸体时也可能进行,如米格尔·戴利贝斯的《与马里奥共度五小时》。另一种手法是写一封永远不会寄出的信,因此也不会有回复,例如弗朗茨·卡夫卡的《给父亲的信》。此外,日记也常作为独白的投射形式,其作者往往将日记视为永不开口的知己。在西班牙黄金时代的戏剧中,独白常托付于十四行诗或十行诗中,因此在角色关系错综复杂的喜剧中,也会出现大量十四行诗,例如洛佩·德·维加的《园丁的狗》。尽管独白是所有文学体裁中都会使用的手法,但因其对自我与主观性的强调,使其特别接近抒情体裁。在短篇小说、报刊文章或争论中都可以发现独白的存在。另一方面,“戏剧性独白”一词也可指现代抒情诗中的一种体裁或形式,由19世纪后浪漫主义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创立,并由罗伯特·勃朗宁发展并确立,至今仍为文化主义诗人与现代诗人所广泛采用[7]。
历史
[编辑]在古希腊戏剧中,在“三演员制”成为常规之前,剧场先后经历了“两演员制”以及最初只有一名演员与合唱队共同登场的形式。独白作为戏剧手法的起源,其实并非从对话发展而来,反而是对话源自独白的演进[8]。在古罗马戏剧中,独白的使用比古希腊或现代戏剧更为频繁[9]。其中一项主要功能,是用来表现大量时间的流逝,这种时间若以写实方式呈现会过于冗长与沉闷。这类形式被称为“过场独白”[10]。其他常见类型还包括“出场独白”[11]与“退场独白”[12]。在这两种情况中,独白的核心功能同样是标示时间的推移[11]。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以降,独白多用于表现角色在剧情中的内在需求,透过一段延展性的语言来展开个人诉求。而在后现代戏剧中,独白的“表演性”更被强调,甚至进一步模糊了角色演绎与自传式叙述之间的界线[13]。
注释
[编辑]- ^ 源自μονόλογος,由μόνος(mónos,意为“单独的、孤独的”)与λόγος(lógos,意为“言语、话语”)组成。
参考
[编辑]- ^ Dramatic Monologue: An Introduction. The Victorian Web. 2003-03-10 [201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7).
- ^ Valles, J. R. Diccionario de teoría narrativa. Granada: Alhulia. 2002: MODO DRAMÁTICO. MODO NARRATIVO.
- ^ Beltrán, Luis. Palabras transparentes. La configuración del discurso del personaje en la novela. Madrid: Cátedra. 1992: 50–51.
- ^ Soliloquy – Definition and Mor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201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6).
- ^ 5.0 5.1 Th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 by William Shakespeare. Betty Thoe's Homepage. Pleasanton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201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2).
- ^ Fobbio, Laura. El monólogo dramático: interpelación e interpretación. Ciudad de México: Comunicarte. 2009: 18.
- ^ Estébanez Calderón, Demetrio. Diccionario de términos literarios. Madrid: Alianza Editorial. 1996: 692–693. ISBN 84-206-5251-2.
- ^ The origins of theater in ancient Greece and beyond: from ritual to drama. Csapo, Eric; Miller, Margaret Christ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32. ISBN 9780521836821. OCLC 70335135.
- ^ Kuritz, Paul. The Making of Theatre History. 1988: Chapter 2: The Classical Theatre [2014-05-27]. ISBN 978-0-13-547861-5.
- ^ Henry W. Prescott. Link Monologues in Roman Comedy. Classical Philology. 1939-01, 34 (1): 1–23. JSTOR 264065. S2CID 162249208. doi:10.1086/362195.
- ^ 11.0 11.1 Henry W. Prescott. Link Monologues in Roman Comedy. Classical Philology. 1939-04, 34 (2): 116–126. JSTOR 264823. S2CID 224792284. doi:10.1086/362225.
- ^ Henry W. Prescott. Exit Monologues in Roman Comedy. Classical Philology. 1942-01, 37 (1): 1–21. JSTOR 264367. S2CID 162389976. doi:10.1086/362568.
- ^ Geis, Deborah R. Postmodern theatric(k)s: monologue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dram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3-12: Chapter 1: "Always Was Best at Talking to Myself": Monologue and Theatrical (Re)presentation [2014-05-27]. ISBN 978-0-472-104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