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现代修正主义
爱德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家,第一批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者。

修正主义通常是指对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所提出的一系列学术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做出“修正”的一种思潮和流派。一般都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所以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修正主义一词的使用分布非常广泛,最具影响力的争论表现在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苏联交恶后,被当年的苏联中国共产党视为修正主义国家;以及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去世后被苏联政府全盘否定并在政治上去斯大林化之后,被当年的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和南斯拉夫一样变质为修正主义国家。目前亦有“毛左”人士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改革开放后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1][2]

词源

[编辑]

“修正”一词来自于拉丁文revidere和revisere,本意为“重判”、“重新审查”,原为中性词,其派生词“修正主义”原泛指对某种学说的修正。20世纪初后,被马克思主义者用于专门称呼那些修改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的流派和思潮。最早使用“修正主义”一词指称伯恩斯坦的思想可能是1898-1899年罗莎·卢森堡发表的一组论文,集为《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3][4]

“古典”修正主义之争

[编辑]

从19世纪9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者内部开始逐渐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并展开了“真理性”的辩论乃至斗争。

这种分歧体现在以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爱德华·伯恩施坦等人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与以属于第二国际卡尔·考茨基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以另一位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罗莎·卢森堡等人为代表的卢森堡主义者和以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为代表的列宁主义者之间的斗争当中。后来,布尔什维克党内部以列夫·托洛茨基为首的“左翼反对派”的主张斯大林主义者攻击为“伯恩施坦-考茨基主义的变种”。

爱德华·伯恩施坦

[编辑]

以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爱德华·伯恩施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系认为古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存在许多错误。例如,马克思提倡共产主义社会中必须实现彻底的公有制,但伯恩施坦(及其支持者)则认为,绝对的公有制会导致劳工出现生产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在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的问题上,伯恩施坦和马克思在意见上也出现了分歧。

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时应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但伯恩施坦则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时应采用议会斗争的理性形式,后来这种观点也遭到了卢森堡主义者和后来的列宁主义者等等的马克思主义派系的批评和反对。

除此之外,伯恩施坦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已到达崩溃边缘论”、“阶级斗争扩大论”等理论做出了批驳或修正。

哲学上,以列宁等人为代表的派系认为这种修正主义背弃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用庸俗的进化论诡辩论代替革命的辩证法”。

二战时期的修正主义

[编辑]

1944年,在共产国际解散后,美国共产党总书记厄尔·白劳德开始宣扬“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和平共存”的思想(即所谓的“进步资本主义”或“白劳德主义”),并且在那一年的美国共产党十二大会议上宣布解散美国共产党。这一举动遭到了工会书记威廉·福斯特等人的激烈反对,1945年,威廉等人宣布重建美国共产党,并且解除了厄尔的职务,1946年2月将其开除出党[5]

冷战及以后各国的修正主义及其相关指控

[编辑]

现代修正主义,主要是指苏联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所产生的当代修正主义思潮。

被指为修正主义者的一方通常认为坚持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顽固保守的“教条主义者”。[来源请求]他们通常认为,苏联和中国前三十年(即计划经济时期)发展的失败证明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存在许多缺陷,需要改良。[6]

南斯拉夫

[编辑]

自1948年开始,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共强烈批判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为“现代修正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称呼南斯拉夫为“南修”。

20世纪60年代初期因赫鲁晓夫效仿南斯拉夫进行改革而形成的去斯大林化政策导致中苏交恶以及中苏论战,中共强烈批判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共步南斯拉夫的后尘走上“现代修正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称呼苏联为“苏修”,此时,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转而认为南斯拉夫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7]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和胡志明领导下的越南坚持继续称南斯拉夫为修正主义国家。[8]

苏联

[编辑]

20世纪60年代初期因赫鲁晓夫改革形成的去斯大林化政策导致的中苏交恶以及中苏论战期间,中共强烈批判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共步南斯拉夫的后尘走上“现代修正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称呼苏联为“苏修”,此时,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转而认为南斯拉夫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7]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和胡志明领导下的越南坚持继续称南斯拉夫为修正主义国家。[8]

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虽然在西方各国和苏联国内看来,勃列日涅夫上台却被视为是对斯大林主义的恢复,主要体现在勃列日涅夫主义和苏共官僚“干部队伍的稳定”,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末期戈尔巴乔夫实施改革,最后苏共下台为止[9] ,但在毛泽东霍查看来仍然是修正主义的延续,是“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10]

中国《人民日报》曾称托洛茨基主义为“托洛茨基修正主义”[11],称布哈林主义为“布哈林分子的修正主义”[12]

朝鲜

[编辑]

金日成领导下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因1961年刚与中国签订《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于当年年底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之后,在内部文件中谴责苏联为修正主义,但在公开场合中于苏联和中国大陆之间左右逢源,来回摇摆,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13] 一直持续至1965年勃列日涅夫全面主政为止。此后朝鲜因与苏联交好而导致中朝关系恶化,因而自1960年代中后期至1970年代初期,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共强烈批判金日成领导下的朝鲜劳动党朝鲜政府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称呼朝鲜为“朝修”,并在中朝边境地区大肆抓捕“朝修特务”。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还编印《朝鲜劳动党反华言论》[14]

越南

[编辑]

胡志明主政时期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在1963年召开的越共三届九中全会上以不点名的方式谴责苏联为修正主义,但在公开场合中不与苏联直接发生冲突,以保证其在战争期间争取军援的需要,一直持续至1975年越南全国统一黎笋全面主政后。此后越南因与苏联交好而导致中越关系恶化,中国官方曾把黎笋主政下的越南称为“越修”,直至1980年代与“苏修”一词一并停止使用。

罗马尼亚

[编辑]

乔治乌-德治齐奥塞斯库领导下的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也一度被评价为修正主义国家,简称“罗修”。毛泽东曾指出:“罗马尼亚这个党,在思想上和赫鲁晓夫相同的东西很多。他们完全是一种实用主义,不讲是非,如果不改正错误,决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阿尔巴尼亚

[编辑]

中阿决裂后,随着毛主义阿尔巴尼亚最高领导人恩维尔·霍查宣称为修正主义,且霍查公开支持于1976年被捕的被指控有托洛茨基主义倾向的四人帮[15],其后又与南斯拉夫重新交好,并与苏联共同支持黎笋领导的越南对抗中国,霍查主政下的阿尔巴尼亚也因此被中国官方指责为“托洛茨基分子“和修正主义,简称“阿修”[16]。现今世界上一些信奉毛主义的政党也仍然声称霍查主义是修正主义[17]

捷克斯洛伐克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为“捷修叛徒集团”[18],并编印《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反华言论》。

保加利亚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保加利亚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保修叛徒集团”[19],并编印《保加利亚共产党反华言论》。

波兰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波兰统一工人党及其领导的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为“波修集团”[20]

匈牙利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领导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匈修”[21],并编印《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反华言论》。

东德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德国统一社会党及其领导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为“德修”[22],并编印《德国统一社会党反华言论》。

蒙古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蒙古人民革命党及其领导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为“蒙修集团”[23],并编印《蒙古人民革命党反华言论》。

日本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日本共产党为“日修”[24]和“宫本修正主义集团”[25]

菲律宾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菲律宾共产党 (1930年)为“菲修”[26]

印度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印度共产党为“印修”[27],并编印《丹吉集团反华言论》;称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为“印共(马)修正主义者”[28]

锡兰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锡兰共产党为“锡修”[29]

丹麦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丹麦共产党为“丹修”[30]

西德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德国的共产党为“西德修”[31]

荷兰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荷兰共产党为“荷修”[32]

法国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法国共产党为“法修叛徒集团”[33],并编印《法国共产党反华言论》。

西班牙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西班牙共产党为“西班牙修字党”[34]

葡萄牙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葡萄牙共产党为“葡修”[35]

奥地利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奥地利共产党为“奥修”[36]

意大利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意大利共产党为“意修”[37],并编印《意大利共产党反华言论》。

希腊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希腊共产党为“希修”[38]

澳大利亚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澳大利亚共产党为“澳修”[39],并编印《澳大利亚共产党反华言论》。

美国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美国共产党为“美修”[40],并编印《美国共产党反华言论》。

危地马拉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危地马拉劳动党为“危修”[41]

巴西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巴西的共产党为“巴西修”[42]

智利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智利共产党为“智修”[43]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

毛泽东时代

[编辑]

中苏交恶时期,苏联方面称,中国犯了“左倾修正主义”[44]

1960年代前中期,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各类政治和思想斗争均是围绕着“批资斗修”展开的,这是毛泽东为了防止修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防范性措施。[45]

恩维尔·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中苏分歧中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并坚守正统的斯大林主义。但在1970年代初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的关系大幅度改善,毛泽东逝世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强烈批评毛主义是“修正主义”,简称“毛修”,并自称继续坚守斯大林主义。[46]霍查在其于1978年发表的理论著作《帝国主义与革命》中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修正主义的变种,甚至在修正主义开始形成之前就已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尤其是1935年毛泽东上台后。”[47]

九一三事件后,《人民日报》发表一系列“批深批透林彪修正主义路线极右实质”的文章[48]

后毛泽东时代

[编辑]

粉碎四人帮”后,《人民日报》发表一系列批判“‘四人帮’反党集团”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的文章[49]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全面调整对内、对外政策。邓小平后来在1989年5月会见戈尔巴乔夫时对此作了总结,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双方都应检讨自己的错误,“当时(中苏)双方都讲了很多空话,我们(中国大陆)现在也不认为自己当初说的都是对的”,并对中共当时在“九评苏共”公开信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反思。[51]之后,中共不再使用“修正主义”这一概念。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一些左翼政党,包括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印度共产党(毛主义)[52]美国革命共产党等自称坚持毛主义的毛派政党,以及一些左翼人士(如张春桥江青魏巍夏尔·贝特兰[53]寒春阳早夫妇[54]阳和平等)则认为中国自从华国锋等人发动政变以及邓小平执政以来,中国背叛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复辟了资本主义,走上了修正主义的道路,否认此后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55]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程映虹. “社会主义”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终结者. 当代中国研究. [201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2. ^ 人与社会 - 金钟:修正主义就是宪政民主.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3-05-30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8) (中文(简体)). 
  3. ^ 于沪生. “修正主义”一词的由来.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981, (1): 203-211. 
  4. ^ 高荣贵主编. 经济学辞源.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1: 356. 
  5. ^ 威廉·福斯特同志传略. 人民日报. 1961年9月4日: 第3版. 
  6. ^ 中央党校教授“董德刚”谈中国改革30年的观念改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有缺陷. 董德刚.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中文). 
  7. ^ 7.0 7.1 毛泽东为何四次公开“批判”社会主义老战友铁托?--文史--人民网. history.people.com.cn. [2019-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8. ^ 8.0 8.1 《人民日报》编辑部 《红旗》杂志编辑部 (编). 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三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人民日报》. 1963-09-26 [2017-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7). 
  9. ^ Robert Conquest. Reflections on a Ravaged Century.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01: 101. ISBN 0393320863. 
  10. ^ 《人民日报》编辑部 《红旗》杂志编辑部 (编). 把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纪念《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 人民出版社. 1965-06-14. 
  11. ^ 1976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12. ^ 1964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13. ^ 凤凰网:中朝关系60年来多次面临重大考验. [201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4). 
  14. ^ 破镜重圆:1965—1969年的中朝关系. [2024-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4). 
  15. ^ 《不许“四人帮”为托洛茨基翻案》,《人民日报》1977年2月23日第2版
  16. ^ 安娜·法丽亚,《阿尔巴尼亚修正主义者反对辩证唯物主义》,葡萄牙共产党(马列)《人民团结报》1977年7月28日
  17. ^ J.Werner. 反击教条主义者对毛泽东思想的进攻——评恩维尔·霍查的《帝国主义与革命》. 共产主义者(美国革命共产党). 1979-05. 
  18. ^ 1968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19. ^ 1969年6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20. ^ 1970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21. ^ 1969年6月6日参考消息 第1版
  22. ^ 1968年8月1日参考消息 第4版
  23. ^ 1967年9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24. ^ 1967年3月24日参考消息 第2版
  25. ^ 1969年2月13日参考消息 第1版
  26. ^ 1974年10月15日参考消息 第3版
  27. ^ 1969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28. ^ 1969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29. ^ 1967年9月8日参考消息 第4版
  30. ^ 1967年10月17日参考消息 第4版
  31. ^ 1969年4月16日参考消息 第4版
  32. ^ 1969年6月7日参考消息 第4版
  33. ^ 1968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34. ^ 1970年11月12日参考消息 第4版
  35. ^ 1978年11月11日参考消息 第2版
  36. ^ 1968年9月14日参考消息 第4版
  37. ^ 1968年10月5日参考消息 第4版
  38. ^ 1969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39. ^ 1967年5月16日参考消息 第4版
  40. ^ 1968年5月10日参考消息 第4版
  41. ^ 1968年3月6日参考消息 第2版
  42. ^ 1969年7月24日参考消息 第3版
  43. ^ 1973年2月8日参考消息 第4版
  44. ^ 1966年4月12日参考消息 第3版
  45. ^ 王年. 文革漫談 (PDF). 2006年.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 
  46. ^ 霍查为何批毛泽东搞"种族主义要奴役全人类"?. 3g.china.com. [2019-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7). 
  47. ^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理论. [2021-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48. ^ 1974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49. ^ 1977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50. ^ 1976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51. ^ 《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编辑组. 第2章 与前苏联会谈 第1节 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 台海出版社. 2011-02 [2017-01-25]. ISBN 97878014174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52. ^ 印度共产党(毛主义)中央委员会. 中国:现代社会帝国主义大国. 棱镜杂志社. 2021: 9–11. 
  53. ^ 夏尔·贝特兰. 致法中友好协会的辞职信. 编译参考 (增刊 国外思潮(二):毛泽东逝世后的中国) (外文出版局《编译参考》编辑部). 1978: 7-9 (中文). 
  54. ^ Catherine Rampell: The atom spy that got aw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merican defector to Maoist China not happy with 56 years of progress (NBC, August 13th, 2004)
  55. ^ 美国革命共产党宣言. [201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