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福鼎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鼎话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国
区域福建省宁德福鼎市大部分地区
母语使用人数
29万人 (2003)[1]
语系
语言代码
ISO 639-3
ISO 639-6fudg

福鼎话,又称桐山话,是闽语闽东片的一种方言,通行于福建省宁德福鼎市大部分地区(北部与浙江接壤的部分地区则用浙南闽语)。在语言学中,福鼎话属闽东片福宁小片,以桐山镇的口音为标准口音。

福鼎话属闽东片的一种方言,但因临近浙江省,与浙江省交往频繁,因此受到蛮讲浙东南小片吴语温州话的一定影响,使之在闽东片中独具特色。福鼎县境内也存在一些福州话莆田话汀州话畲话和浙南闽南语的方言岛,但使用这些方言的人,在村内用自己的母语,出村则用福鼎话。

音韵体系

[编辑]

1990年代县志记录福鼎话有15个声母、41个韵母和7个声调。[1]2007年秋谷裕幸调查距离县城32公里的福鼎市白琳镇音系,记录了声母18个、韵母42个,7个声调(发音人:裘见斌,1955年生,茶叶厂商人;陈玉生,1942年生,木偶戏演员)。[2]

声母

[编辑]

福鼎话有15个声母。福鼎话声母h在i行声母前发音部位较靠前,发成ç[1]

韵母

[编辑]

福鼎话计有41个韵母,其中单韵母5个,复韵母14个,鼻音尾韵母11个,塞音尾韵母11个。[1]

福鼎话的阳入字大部分丢失喉塞音韵尾。[1]

声调

[编辑]
福鼎话声调表
标号 1 2 3 4 5 6 7
调类 阴平 阳平 上声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音值 ˦˦˥ (445) ˨˩˨ (212) ˥˥ (55) ˥˧ (53) ˨˨ (22) ˥ (5) ˨˧ (23/23)
例字

注:加下划线者发音短促。

连读变调

[编辑]

两字拼合组成一个词时,前一个字因后一个字的声调而发生声调变化,后字则一律不变调。其变化的规律如下:[1]

  • 前音节为阴平时,后音节除了上声使得前音节变成一样的上声(55)以外,其它声调都使前音节变为阳去(22),例如:春445天445→春天22 445,天445井55→天井55 55。
  • 前音节为阳平时,后字无论是什么声调,连读时前字通通变成半阳平(21),例如:年212货22→年货21 22,粮212食23→粮食21 23。
  • 前音节为上声,后音节为阴声调或入声时,都变成半阴平(44),例如:手55套53→手套44 53;后字为阳平或阳去时,变为34,例如:语55文212→语文34 212;后字为上声则变为阳去,例如:手55表55→手表22 55。
  • 前音节为阴去,后为阴声调或入声时,变为半阴平(44),例如:照53顾53→照顾44 53;后字为阳平或阳去时,变为34,例如:战53场212→战场34 212;后字为上声时,变为阳去22,例如:报53表55→报表22 55。
  • 前字为阳去时无论后字是什么声调,连读时前字都是阳去调,即连读时不变音。
  • 前字为入声调时,后字无论是什么音调,连读时都变成阳入。例如:发5票53→发票2 53,局23长53→局长2 53。

脚注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林守无. 第三十一篇 方言. 福鼎县志. 福州: 海风出版社. 2003: 883—918. ISBN 7805972907. 
  2. ^ 秋谷裕幸. 闽东区福宁片四县市方言音韵研究.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