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竹北天后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竹北天后宫
基本信息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新竹县竹北市仁德街50号
坐标24°50′13″N 121°00′41″E / 24.836965°N 121.011351°E / 24.836965; 121.011351
宗教台湾民间信仰
主神天上圣母
例祭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
地图
地图

竹北天后宫,是一座位于新竹县竹北市主祀天上圣母庙宇

由来背景

[编辑]

由中国大陆渡海来台之初,多数先民供奉居家航海守护神妈祖之香火,以祈求平安,护境佑民。当时清廷海禁严厉管制,不论偷渡或合法移民,均无法携眷前来,人心至为浮动,精神信仰皆托附于妈祖的庇佑。

该庙所在地点昔称“豆仔埔”(指今竹北里竹仁里竹义里一带),因为此地之聚落位于新庄子圳上游,引水不易,而过去荒埔地经开垦后,仅能种植豆类,因而称之。由于耕作不易,很多居民从事捕渔相关行业。[1]

建庙沿革

[编辑]

民国四十九年(岁次庚子),竹北地区人士有感于妈祖显灵指示建庙,以扩大服务信众,且临时道场对参拜者来说甚为不便,于是讨论发起新建圣殿。经过多方奔走,获得热烈回响;有竹北、竹仁、竹义、泰和等村里邻长、地方民意代表等,在竹北戏院召开筹建委员会,推选常务委员十七人,以叶石泉为主任委员,综理兴建工程事宜。随后,延请著名地理师陈新龙寻找气局两全之吉地五百余坪,并予以购置。民国五十年(岁次辛丑农历五月二十七日择吉动土兴工;同年农历十一月十日庙宇主体初步成形,于是恭请妈祖登龛晋座。第二届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常务委员叶钦源、魏湘冉、何启荣等召集委员暨信徒代表,决议修改前堂砖墙木窗为雕石花门窗。至民国六十八年(岁次己未)终于全部竣工。民国六十九年(岁次庚申仲夏,得地方人士赞助,购得新地并兴建钟鼓楼,完成如今之面貌。[1]

祀奉神尊

[编辑]

主祀

[编辑]

该庙祀奉之泥塑金身主神(妈祖)神像,由来自唐山的阿枝师(本名彭木泉)负责雕塑;取山崎地区一带(今新丰乡)的红赤仁土(红色粘土)循古法制作,逐层披覆施工,并自然荫干以防龟裂。

陪祀

[编辑]

左侧庑殿祀奉武财神,为经营商业之信徒护佑事业,及观音佛祖、神农大帝、注生娘娘、五营;右侧偏殿祀文昌帝君、土地公婆、关圣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虎爷、目莲菩萨、功德禄位。[来源请求]

公益

[编辑]

由于社会逐步繁荣发达,信众亦感念神恩庇佑,敬献香油款。该庙将捐款妥善运用,办理公益事业,如救济贫民急难救助、贫民丧葬费之补助、天然灾害救济金、地方建设、残障福利、办理信徒至其他各庙进香活动等。民国六十八年该庙获选新竹全县寺庙捐资兴办公益事业之绩优单位。民国七十年将所得百分之七十捐出,配合竹北市五-四道路开拓。民国八十八年捐赠“妈祖号”救生气垫船等。

习俗传统

[编辑]

每年元宵节,定期举办灯艺竞赛及灯谜晚会活动,并维持百余年来传统,信众觅地搭棚举办平安祈福三献法会,以感念妈祖,是为该庙特色。

此外,于平时结合虔诚信徒,组成圣乐团、诵经团。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建宮沿史. 竹北天后宫.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