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豹
聂豹 | |
---|---|
大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 |
籍贯 | 江西广信府永丰县 |
族裔 | 汉族 |
字号 | 字文蔚,号双江 |
谥号 | 贞襄 |
出生 | 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7年)正月十三日 江西永丰县 |
逝世 |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不详 |
配偶 | 娶宋氏 |
出身 | |
| |
著作 | |
|
聂豹(1487年—1563年),字文蔚,号双江,学者称双江先生,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心学家,同进士出身。
生平
[编辑]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江西乡试第五十八名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联捷丁丑科会试第一百十四名,三甲一百五十六名进士,通政司观政,授华亭县知县。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拜为福建道监察御史[1],劾奏司礼太监张佐,巡按福建,奏罢镇守太监赵诚,及奏革市舶等,有能谏名。
徐存斋于诸生中,召入为御史,劾奏大奄及柄臣有能諌名,出为苏州知府。[2]
嘉靖五年(1526年)夏,以御史巡抚按福建,渡钱塘,在浙江会见王守仁。守仁卒,豹闻讣为位哭。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出为苏州府知府,时王守仁已卒四年。聂豹见钱德洪、王畿,以二人为证,具香案,进拜王守仁为师,称王氏门人。次年,丁父忧。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丁母忧,家居十年。
嘉靖二十年(1541年)任松江府知府[3]。以荐起平阳知府,训练乡勇抵御盗乱。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廷议以豹知兵,以给事中刘绘、大学士严嵩等荐,升任陕西按察司副使,备兵潼关。后因权臣夏言所恶,遭逮捕下诏狱,此后落职归乡。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京师被蒙古俺答围困,礼部尚书徐阶为当时聂豹任华亭知县时所取之士,遂为之讼冤,言其才可大用。明世宗立即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未赴任,升任兵部右侍郎,次年转兵部左侍郎,再次年升为兵部尚书。
仇鸾请调宣府、大同士兵入卫,聂豹则反对,称两镇部队宜镇守各自,宣府、大同安定后,京师自然安定。仇鸾大怒。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召翁万达为兵部尚书,未任即卒,于是以聂豹代任,其奏防秋事宜,并请增筑京师外城,皆报批准。次年,蒙古入俺答侵山西,击溃总兵官李涞部队,掠夺二十日后离去。总督苏祐反以大捷上报,被巡按御史毛鹏检举揭发,奏折下兵部。聂豹则赞同苏祐主张。因以功加太子少保。京师外城修建完成,晋升太子少傅。南北屡奏捷,及类奏诸边功,豹率归功元祐,祭告行赏如初。此后晋升太子太保。隆庆元年(1567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赠少保。谥贞襄[4]。
当是时,西北边数遭寇,东南倭又起,羽书日数至。豹本无应变才,而大学士嵩与豹乡里,徐阶亦入政府,故豹甚为帝所倚。久之,寇患日棘,帝深以为忧。豹卒无所谋画,条奏皆具文,帝渐知其短。会侍郎赵文华陈七事致仕,侍郎朱隆禧请设巡视福建大臣,开海滨互市禁,豹皆格不行。帝大怒切责。豹震慑请罪,复辨增官、开市之非,再下诏谯让。豹愈惶惧,条便宜五事以献。帝意终不怿,降俸二级。顷之,竟以中旨罢,而用杨博代之。归数年卒,年七十七。隆庆初,赠少保,谥贞襄。[5]
年份 | 年龄 | 身份 | 学术表现” |
---|---|---|---|
正德十一年 (1516) | 30 | 以《易经》中江西乡试 | |
正德十二年 (1517) | 31 | 中进士 | |
正德十五年 (1520) | 34 | 授华亭知县 | 兴学,学生包括徐阶、何良俊等 |
嘉靖四年 (1525) | 39 | 福建道监察御史 | |
嘉靖五年 (1526) | 40 | 巡按应天府 | 往谒王阳明于越,相与讲良知之学 |
嘉靖七年 (1528) | 42 | 巡按福建,入闽 | 以书信同阳明论学
建养正书院 刻《传习录》、 《道一 编》、《二业合一论》[7]、《大学古本》 以训迪诸生 |
嘉靖九年 (1530) | 44 | 八年五月升宁波知府, 寻改守苏州, 九年四月到任 | 经钱德洪、 王畿见证, 拜入已故的阳明门下
开始授徒讲授阳明致知之学 |
嘉靖十年 (1531) | 45 | 奔父丧 | |
嘉靖十三年 (1534) | 48 | 复丁母忧 | 参加第二届青原会 |
嘉靖十五年 (1536) | 50 | 评论季本“龙惕说” | |
嘉靖十六年 (1537) | 51 | 病居翠微山 | 有悟于本体虚寂之旨→归寂说初成(宋 仪望定于嘉靖十七年) |
嘉靖二十一年 (1542) | 56 | 二十年起知平阳府 | 撰《大学古本臆说》,归寂说成形 |
嘉靖二十六年(1547) | 61 | 入狱 | 聂豹被逮临行前曾作诗一首,中云:“岂无安心法?安心在知止。”知止即是致知,反映其思想体系确已成熟。[8] |
功夫论——归寂
[编辑]聂豹是王守仁的重要弟子之一,传习心学,是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与罗洪先同为阳明后学之“归寂派”。
双江把良知二字拆开,以为未发的良知本体原是寂然不动的,这个知是良的、是超层次的;感于物而有视、听、 言、 动的知,这个已发的知,可能有气质的杂染,是经验层次上的知觉,未必全是良善。所以学者必须通过守寂的工夫,归到那未发的良知寂体,以此未发寂体的良知去主宰已发的知觉。
良知本寂,感于物而后有知,知其发也,不可遂以知发为良知,而忘其发之所自也。心主乎内,应于外而后有外。外其影也,不可以其外应者为心,而遂求心于外也。故学者求道,自其求乎内之寂然者求之,使之寂而常定。”[9]
同时以为养得本体纯一真实, 自能感通顺应万物的变化:
致良知 者,只养这个纯一未发的本体,本体复则万物备,所谓立天下之大本。 先师云:良知是未发之中,廓然大公的本体,便自能感而遂通,便自能 物来顺应,此是《传习录》中正法眼藏。[2]
惩王畿“现成良知”之失,认为其是违背师说:
误以知觉为良知,无故为霸学张一赤帜,与边见外修何异, 而自畔其师说远矣。[2]
而后双江在入狱期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提出“归寂”说,此时他已年逾”六旬,这与他“初好王守仁良知之说 ”[5]有所变化。因此,此说一出,便遭王学同门(如王畿、黄宏纲、陈九川、邹守益、刘文敏)群起非难,邹守益更是指出,从“寂处、体处”用功夫,以“感应、运用处”为效验,是倚于内,而将心体为二,[10]是“脱略事为,类于禅悟”是“违背师门”。只有罗洪先会在为即将入狱的聂豹送行时,为其“主 于寂”的“翛然、 夷然、 渊然”的气象所折服[11]。
先生之学,狱中闲久静极,忽见此心真体,光明莹彻,万物皆备。乃喜曰:“此未发之中也,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从此出矣。”及出,与来学立静坐法,使之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用。是时同门为良知之学者,以为“未发即在已发之中,盖发而未尝发,故未发之功却在发上用,先天之功却在后天上用。”其疑先生之说者有三:其一谓“道不可须臾离也”,今曰“动处无功”,是离之也。其一谓“道无分于动静也”,今日“工夫只是主静”,是二之也。其一谓“心事合一,心体事而无不在”,今日“感应流行,著不得力”,是脱略事为,类于禅悟也。王龙溪、黄洛村、陈明水、邹东廓、刘两峯各致难端,先生一一申之。唯罗念菴深相契合,谓“双江所言,真是霹雷手段,许多英雄瞒昧,被他一口道著,如康庄大道,更无可疑。”两峯晚乃信之曰:“双江之言是也。”...... 阳明自江右以后,始拈良知。其在南中,以黙坐澄心为学的,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已。有未发之中,始能有中节之和,其后学者有喜静厌动之弊,故以致良知救之。而曰良知是未发之中,则犹之乎前说也。先生亦何背乎师门?乃当时群起而难之哉![9]
事实上,双江“归寂说”与王守仁的“良知说”并没有本质上的分歧,“归寂说”始终是“一本先师之教”的,若硬要说二者之异,便是在于致良知的方法和途径。[10]王门为良知之学者认为“未发即在已发之中”、“道无分于动静”、“心事合一”;双江是外事求心,舍动以求静,离已发以求未发,从“寂静”、“未发”中体会良知。
著作
[编辑]《双江集》18卷
《聂贞襄集》
轶事
[编辑]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
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12]
家族
[编辑]曾祖聂汝琏。祖父聂日聪。父聂玉治。母邹氏。具庆下。兄聂洪。侄聂静(嘉靖十四年进士)。
注释
[编辑]- ^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十一》:嘉靖四年五月壬申 选授行人周煦、段汝砺、推官刘仞、知县丘养浩、聂豹、郑洛书、高世魁、沈松、邓𬭎、杨彝俱为试监察御史:养浩浙江道,豹福建道,煦湖广道,洛书河南道,世魁山东道,仞狭西道,汝砺四川道,松广东道,𬭎广西道,彝云南道。南京太常寺博士姚鸣凤、行人蒋诏俱南京试监察御史:鸣凤浙江道,诏江西道。
- ^ 2.0 2.1 2.2 黄宗羲. 《明儒學案》 卷17. . 〈江右相传学案二〉.
- ^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七》:嘉靖二十年三月癸丑 六科给事中邢如默等、十三道御史贾准等,奉旨论荐原任户部尚书李廷相、刑部尚书唐龙、右侍郎屠侨、南京礼部右侍郎吕楠、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何瑭、万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韩邦奇、右佥都御史张景华、南京太常寺卿魏校、大理寺少卿顾佖、南京国子监祭酒王道、南京太仆寺少卿郑本公、辽东苑马寺卿王崇庆、翰林院编修杨名、户科都给事中张汉卿、左给事中郑一鹏、礼科给事中钱微、贵州道监察御史郭弘化、四川道监察御史宋邦辅、直隶松江府知府聂豹、浙江嘉兴府知府何祉、江西吉安府知府叶应骢,各才行可录。章下吏部因疏各履历奏请起用。诏廷相、龙、侨、景华、佖、道、本公、崇庆、豹,准复职叙用,余报罢。
-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02):“聂豹,字文蔚,吉安永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除华亭知县。濬陂塘,民复业者三千余户。嘉靖四年召拜御史,巡按福建。出为苏州知府。忧归,补平阳知府。山西频中寇,民无宁居。豹令富民出钱,罪疑者赎,得万余金,修郭家沟、冷泉、灵石诸关隘,练乡勇六千守之。寇卫,廷议以豹为知兵。给事中刘绘、大学士严嵩皆荐之。擢陕西副使,备兵潼关。大计拾遗,言官论豹在平阳干没,大学士夏言亦恶豹,逮下诏狱,落职归。二十九年秋,都城被寇。礼部尚书徐阶,豹知华亭时所取士也,为豹讼冤,言其才可大用。立召拜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未赴,擢兵部右侍郎,寻转左。仇鸾请调宣、大兵入卫,豹陈四虑,谓宜固守宣、大,宣、大安则京师安。鸾怒。伺豹过无所得,乃已。三十一年召翁万达为兵部尚书,未至,卒,以豹代之。奏上防秋事宜,又请增筑京师外城,皆报可。明年秋,寇大入山西,覆总兵官李涞军,大掠二十日而去。总督苏祐反以大捷闻,为巡按御史毛鹏所发,章下兵部。豹言:“寇虽有所掠,而我师斩获过当,实上玄垂祐,陛下威灵所致。宜择吉祭告,论功行赏。”帝喜。进秩任子者数十人,豹亦加太子少保,荫锦衣世千户。京师外城成,进太子少傅。南北屡奏捷,及类奏诸边功,豹率归功玄祐。祭告行赏如初,豹亦进太子太保。”
- ^ 5.0 5.1 张廷玉. 《明史》. . 列传第九十.
- ^ 据宋仪望撰〈聂公行状〉整理,同时参考吴震,《聂豹、罗洪先评传》,〈附录一聂豹略年 谱〉, 页 298-308;吴震, 《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页 26-83。
- ^ 宋仪望〈聂公行状〉原文作《二业合一论》,聂豹文集中亦有〈二业合一论序〉一文,可见其所 刊刻者确以《二业合一论》为书名。然今收入湛若水《泉翁大全集》者为《二业合一训》,注 49 湛氏向聂豹介绍此书时,亦称《二业合一训》。目前无法确知聂豹变更书名的动机与目的,也无 法确定其所刊刻者是否全同于今《泉翁大全集》内之《二业合一训》, 故以下提及聂豹所刻之 书,仍称《二业合一论》。
- ^ 聂豹. 《聶豹集》. . 〈发南浦〉.
- ^ 9.0 9.1 黄宗羲. 《明儒學案》 卷17. . 〈江右王门学案〉二.
- ^ 10.0 10.1 容肇祖. 《中國歷代思想史(五)明代卷》. 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 1993.
- ^ 罗洪先. 《羅洪先集》 卷11. . 〈困辨录序〉.
- ^ “落书”与“洛书”谐音,“孽报”与“聂豹”谐音。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国朝献征录·卷之三十九》,出自焦竑《国朝献征录》
《明史卷二百〇二》,出自《明史》
参考文献
[编辑]-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 黄宗羲,《江右王门学案》二,《明儒学案》卷17
- 容肇祖,《中国历代思想史(五)明代卷》(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 何威萱,〈“归寂”之前──聂豹早年学思抉微〉,《清华学报》新 50 卷第 2 期(民国 109 年 6 月)页233~274
外部链接
[编辑]- 钟彩钧:〈聂双江心体观探究——以《幽居答述》为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官衔 | ||
---|---|---|
前任: 李庄 |
华亭县知县 1520年-1521年 |
继任: 方钝 |
前任: 翁万达 |
明朝兵部尚书 1552年-1555年 |
继任: 杨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