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艾涅塔香油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涅塔香油瓶
博物馆展柜中一件浅黄色、布满文字与图案的希腊陶器照片。
陈列于大英博物馆的艾涅塔香油瓶
材质陶瓷
尺寸6.35厘米(2.50英寸)(高度)[1]
文字古希腊语科林斯字母
年代年代存疑;约约625 —约570 公元前
发掘于约约1852
发掘地点希腊科林斯(据报)
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编号1865,1213.1

艾涅塔香油瓶(Aineta aryballos)是一件古希腊香油瓶(小型球形瓶罐),约制于公元前625至570年间,产自希腊南部的科林斯城。其高度与直径均约6.35厘米(2.50英寸),用于盛装香水或油膏,可能为一名叫艾涅塔的高级交际花所有,瓶身把手上的绘画或为其肖像。1865年该瓶被非法售予大英博物馆,导致卖家——雅典大学教授兼艺术品商人阿塔纳西奥斯·鲁索普洛斯被起诉,并揭露其长期参与文物犯罪的内幕。

瓶身刻有一幅肖像,学界普遍认为是女性(极可能是铭文提及的艾涅塔),肖像下方列有九名男性姓名,通常解读为艾涅塔的爱慕者或情人。此香油瓶可能出土自艾涅塔的墓葬。据鲁索普洛斯称,它约于1852年在科林斯被发现。1877年,希腊考古部门负责人总文物监督官帕纳吉奥蒂斯·埃夫斯特拉蒂亚迪斯以违反希腊法律为由对鲁索普洛斯处以罚款。2012年,雅尼斯·加拉纳基斯为希腊研究中心撰文时,称此案是“希腊文物非法交易的重要里程碑”,因它罕见地展现了国家权力成功打击古希腊文物非法贸易的案例。[2]

形制

[编辑]

艾涅塔香油瓶由浅黄色黏土制成,[3]为球形瓶身搭配圆盘状瓶颈,以把手连接。[4]整体高度约6.35厘米(2.50英寸)[1],直径相近。平底设计使其可独立站立,瓶口直径约8毫米(0.31英寸),外缘口径约4.2—4.8厘米(1.7—1.9英寸)。把手宽3.0厘米(1.2英寸)、高2.5厘米(0.98英寸),底部略收窄。此瓶以陶轮分两部分制作——球形瓶身与圆盘状瓶颈——后续再与把手接合。[4]

雅典艺术商人兼雅典大学教授[5]阿塔纳西奥斯·鲁索普洛斯于1862年首次学术发表此瓶,描述其“虽略粗糙,但经细心清理”。[3]他最初称其形似木梨[4]后改述“如苹果大小”。[6]

香油瓶为小型球形瓶罐,通常用于储存香水或油膏[7]鲁索普洛斯推测此瓶可能是情人们赠予高级高级交际花hetaira)艾涅塔的礼物,或作为随葬品埋于其墓中。[a]支持墓葬假说的证据包括瓶身保存极佳,且无使用后刻铭(如阿提卡陶器常见的赞美铭文),显示可能未曾使用。[8]马蒂亚斯·施泰因哈特与埃克哈特·维尔鲍尔于2000年指出,学界普遍认同此瓶为某种礼物;[9]鲁道夫·瓦赫特尔2001年亦赞同鲁索普洛斯的“爱情赠礼”说法。[10]

纹饰与年代

[编辑]

瓶身与瓶口饰有玫瑰花饰。鲁索普洛斯认为瓶口纹饰(以开口为中心的花卉图案)是瓶身最精美处,写道“此处展现纯粹希腊品味”,并对比瓶身纹饰“骤然踏入陌生的亚洲领域:华美……却奇异而充满异国情调”。[11][b]

此瓶制于希腊南部的科林斯城。[13]根据纹饰,鲁索普洛斯最初断代为第30届奥林匹亚周期(公元前660–656年),若此成立则艾涅塔香油瓶将是已知最古老的科林斯铭文陶器,[14]属中原始科林斯二期。[15]后世学者对此年代存疑:汉弗莱·佩恩1931年研究科林斯陶器时,依铭文字形推断约公元前625年,此说获莉莲·汉密尔顿·杰弗里1961年支持。[16]1979年弗里茨·洛贝尔指佩恩断代过早,将此瓶归入早期科林斯时期(公元前620/615–595/590年),[17]并指出铭文字形(如字母iota的蛇形笔画)具公元前6世纪特征。[12]达雷尔·A·阿米克斯1988年认为更可能属中科林斯时期(公元前595/590–570年),瓦赫特尔亦持此见。[18]

铭文

[编辑]
古希腊陶器线描图:把手背面可见一名女性面孔,鼻梁高挺、长发披垂。
香油瓶线描图,展示纹饰与铭文

把手处刻有女性头像,下方瓶身列有九名男性姓名,[19][c]以三道横线分隔。[21]类似女性肖像常见于同期科林斯陶器。[22]所有姓名与肖像均为制瓶时刻制,[8]使用科林斯字母[23]

肖像嘴部向下延伸铭文Aineta emiΑἰνέτα ἐμί):emi[d]意为“我是”,Aineta为人名,意为“著名者”或“受赞美者”。[24]学界普遍认为是女性名,[e]可能属于hetaira,因这类交际花常取自述性“会说话的名字”。[26]学者对Aineta主格属格有争议:若为主格,铭文意为“我是艾涅塔”;若为属格,则为“我属于艾涅塔”。瓦赫特与玛格丽塔·瓜尔杜奇支持主格说,指出文字从肖像嘴部向下延伸,似代表肖像“发言”。[27]此为希腊陶器中已知最早的“发言铭文”,公元前6世纪后渐趋常见。[28]

1976年,卡洛·加拉沃蒂​(意大利语主张肖像为男性头像,名为艾涅塔斯(男性舞者),其他姓名为其舞团成员(包括乐师梅内阿斯)。[29]此说多遭否定。[30]佩恩早前以“艾涅塔斯”一名未见于其他希腊文献为由驳斥此说。[31] Aineta或为化名或虚构hetaira之名,但瓦赫特认为真实可能性更高。[26]姓名Meneas(或Menneas)列于首位且字体略大粗体,似具特殊地位。[10]

鲁索普洛斯将女性面孔解读为女神阿芙萝黛蒂像。[8]后世多数学者认为更可能是艾涅塔肖像。[24]卡特琳娜·沃利奥蒂与玛丽亚·帕帕约安努将此肖像与上层女性成年礼相关图像联系。[32]玛乔丽·米尔恩1942年指出,多名男性姓名显示艾涅塔的爱慕者间存在“合作精神”,并对比一件刻有三名女性姓名(疑为hetairai)的pyxis[33]瓦赫特认为此瓶铭文为研究科林斯时期人名学谱系学的重要证据。[10]

发现

[编辑]

此瓶首见于鲁索普洛斯1862年发表于罗马德国考古研究所​(德语期刊的文章。[34]据其记载,此瓶约1852年发现于科林斯,数年后“归其所有”。[4]

鲁索普洛斯长期参与未经官方许可的文物非法交易。[35]1870年代初,他曾向牛津教授乔治·罗尔斯顿夸耀能调动“全雅典的掘墓人[f]在阿提卡各地搜寻古墓”。[38]尽管其行径尚未引起官方注意,[6]尼科斯·帕帕扎尔卡达斯指鲁索普洛斯“深度参与非法出土文物的可疑交易”。[35]当时主要文物法为1834年5月22日5月10日儒略历{{{3}}}]颁布的《考古法》,[g]加拉纳基斯形容该法“解释宽松,执行更宽松”。[40]依1834年法律,私人发掘者(常称“盗墓者”[41])须经总文物监督官批准,但若发掘位于私有土地且获地主同意,监督官必须授权。[42]此外,此类发掘出土文物归国家与发掘者共有,[43]由地主与发掘者分配。[44]只要物主获三名专家组成的国家委员会判定文物对希腊博物馆“无用”,即可自由出口。[45]

售予大英博物馆

[编辑]
穿正式外套的蓄须男子线描图
查尔斯·梅林,代表大英博物馆向鲁索普洛斯购入香油瓶

1865年,希腊考古部门负责人总文物监督官帕纳吉奥蒂斯·埃夫斯特拉蒂亚迪斯[h]在日记中记载鲁索普洛斯收藏的庞大与精美,首度引起官方关注。[6] 鲁索普洛斯于1865年以1,000德拉克马将香油瓶售予大英博物馆[2][i]经由常驻雅典的英国银行家兼外交官查尔斯·梅林中介完成交易。时任博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长查尔斯·牛顿先前已选定此物,后由梅林交付。[48]鲁索普洛斯未获国家委员会许可即出售,但他在1867年的Elpis报上辩称此瓶“无艺术价值,仅如苹果大小,估值25德拉克马”。[6][i]埃夫斯特拉蒂亚迪斯则谴责鲁索普洛斯是“大学教授;文物掠夺者”。[49]

埃夫斯特拉蒂亚迪斯执法能力受限:国家缺乏打击文物非法发掘与交易的人力财力与法律资源,政府高层亦无政治意愿。[50]他尚需维持与雅典艺术商人的关系——该时期私人发掘量超过希腊考古部门及密切合作的雅典考古学会,且发掘者通常愿将文物售予国家。[51]此外,鲁索普洛斯时任国家鉴定委员会成员并常任顾问,进一步限制埃夫斯特拉蒂亚迪斯动用考古体系追究其责。[6]

1867年,鲁索普洛斯因未获出口许可被罚款1,000德拉克马(等同售价)。其行为遭主管考古部门的教育与宗教事务部长谴责,[52]并于1870年代遭雅典考古学会除名。[53]此后鲁索普洛斯转向更隐蔽的文物交易。[52]2012年加拉纳基斯为希腊研究中心撰文时,称此香油瓶案是“希腊文物非法交易的重要里程碑”,因它罕见地实现了依1834年法律对古物非法出口的成功追诉。[2]

注释

[编辑]

内容注释

[编辑]
  1. ^ 鲁索普洛斯将后一观点归功于德国考古学家奥托·雅恩[8]
  2. ^ 弗里茨·洛贝尔1979年形容此瓶整体“品质不算上乘”。[12]
  3. ^ 姓名分别为:梅内阿斯(或门内阿斯)、塞隆、米尔米达斯、尤迪科斯、吕桑德里达斯、卡里克利达斯、德克西洛斯、克森翁与弗吕克斯。[20]
  4. ^ 阿提卡希腊语写作εἰμίeimi); ἐμί 拼写见于其他科林斯陶器。[10]
  5. ^ 马蒂亚斯·施泰因哈特与埃克哈特·维尔鲍尔认为Aineta可为男女名,但若属主格形式则更可能为肖像女性之名。[25]关于Aineta性别,另见Guarducci 1978,第400页,其根据铭文背景与类似文本推测应为女性名。
  6. ^ 希腊语tymborychoiτυμβωρύχοι)。雅尼斯·加拉纳基斯与斯特拉·斯卡尔察指出该词字面意为“掘墓人”,但自古带盗墓贬义,至1870年代“明确指为掠夺而盗掘墓葬者”。[36]不过加拉纳基斯与诺瓦克-肯普另注明,此词亦可中性使用,因tymborychoi常获总文物监督官批准参与合法发掘。[37]
  7. ^ 希腊1923年改用格里历;2月28日 [儒略历 2月15日]后直接为3月1日。[39]
  8. ^ 埃夫斯特拉蒂亚迪斯于1864年基里亚科斯·皮塔基斯去世后接任。[46]
  9. ^ 9.0 9.1 对比鲁索普洛斯1859年任雅典大学教授时月薪350德拉克马。[4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British Museum 2020.
  2. ^ 2.0 2.1 2.2 Galanakis 31 December 2012.
  3. ^ 3.0 3.1 Rhousopoulos 1862,第47页.
  4. ^ 4.0 4.1 4.2 4.3 Rhousopoulos 1862,第46页.
  5. ^ Galanakis 2008,第29页.
  6. ^ 6.0 6.1 6.2 6.3 6.4 Galanakis 31 October 2012.
  7. ^ Hurwit 2015,第157页.
  8. ^ 8.0 8.1 8.2 8.3 Rhousopoulos 1862,第55页.
  9. ^ Steinhart & Wirbelauer 2000,第266页.
  10. ^ 10.0 10.1 10.2 10.3 Wachter 2001,第48页.
  11. ^ Rhousopoulos 1862,第47页: Qui rintracciamo un gusto pienamente greco, ma, fatto un piccolo salto dal disco sul corpo del vaso, subito ci ritroviamo in regioni ignote dell' Asia, magnifiche sì, ma strane ed esotiche.
  12. ^ 12.0 12.1 Lorber 1979,第29页.
  13. ^ Williams 1999,第139页.
  14. ^ Rhousopoulos 1862,第56页.
  15. ^ Hasaki 2021,第78页(表3.4),基于Amyx 1988,第399, 428页。
  16. ^ Jeffery 1961,第125, 131页,转引自Wachter 2001,第47页。
  17. ^ Lorber 1979,第28–30页,转引自Wachter 2001,第48页;年代参见Hasaki 2021,第78页(表3.4),基于Amyx 1988,第399, 428页。
  18. ^ Amyx 1988,第561页; Wachter 2001,第47页.
  19. ^ Wachter 2001,第47页.
  20. ^ Wachter 2001,第47–48页.
  21. ^ Lorber 1979,第28页.
  22. ^ Cohen 2006,第152页.
  23. ^ Gerleigner 2016,第179页.
  24. ^ 24.0 24.1 Wachter 2001,第48, 260页.
  25. ^ Steinhart & Wirbelauer 2000,第267页; Klinger 2009,第102页.
  26. ^ 26.0 26.1 Wachter 2001,第260页.
  27. ^ Wachter 2001,第48页; Guarducci 1978,第400页.
  28. ^ Gerleigner 2016,第179–180页.
  29. ^ Gallavotti 1976,第222页;转引自Wachter 2001,p.48, n. 181。
  30. ^ Guarducci 1978,第400页; Wachter 2001,p. 48, n. 181; Klinger 2009,第102页.
  31. ^ Payne 1931,第162页.
  32. ^ Volioti & Papageorgiou 2015,p. 113, n. 9.
  33. ^ Milne 1942,第217, 222页.
  34. ^ 该文为Rhousopoulos 1862
  35. ^ 35.0 35.1 Papazarkadas 2014,第406页.
  36. ^ Galanakis & Skaltsa 2012,第638页.
  37. ^ Galanakis & Nowak-Kemp 2013,n. 39.
  38. ^ Galanakis & Nowak-Kemp 2013,第3页.
  39. ^ Kiminas 2009,第23页.
  40. ^ Galanakis 2011,第186页.
  41. ^ Galanakis 15 November 2012.
  42. ^ Galanakis & Skaltsa 2012,第623页.
  43. ^ Petrakos 2011,第18页.
  44. ^ Galanakis & Skaltsa,第640页.
  45. ^ Galanakis & Nowak-Kemp 2013,第6–7页.
  46. ^ Petrakos 2011,第63页.
  47. ^ Galanakis & Nowak-Kemp 2013,n. 32.
  48. ^ Galanakis 30 November 2012.
  49. ^ Galanakis & Nowak-Kemp 2013,第16页.
  50. ^ Galanakis 2011,第193页.
  51. ^ Galanakis 2011,第177页.
  52. ^ 52.0 52.1 Galanakis & Nowak-Kemp 2013,第8页.
  53. ^ Galanakis 17 October 2012.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