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苏语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苏语系
苏-卡托巴语系
地理分布北美中部
谱系学分类世界主要语系之一
分支
卡托巴语支(东部)
核心苏语群(西部)
语言代码
ISO 639-2 / 5sio
Glottologsiou1252[1]

苏-卡托巴语系在前殖民时期的分布

苏语系/ˈsən/ Template:Respelling),或称苏-卡托巴语系,是主要分布于北美大平原俄亥俄河密西西比河流域及东南部地区的语系

名称

[编辑]

有些学者将整个语系列为"苏语系",并区分为西部苏语群东部苏语群,或称"核心苏语"与"卡托巴语"。另一些学者则将"苏语系"专指西部语群,而用"苏-卡托巴语系"指称整个语系。不过一般情况下,"苏语系"一词通常不加区分地使用。

语系划分

[编辑]

苏语系包含约20种语言及多种方言:

()绝迹语言

苏语系可分为西部苏语群卡托巴语支两大分支。

西部苏语群通常再细分为密苏里河语群(如克劳语希达察语)、曼丹语、密西西比河语群(如达科塔语奇韦雷语-温内巴戈语德吉汉语群),以及俄亥俄河谷苏语奥福语比洛克西语图特罗语)。卡托巴语支则包含卡托巴语沃康语

查尔斯·F·沃格林基于语言学证据,确认卡托巴语支与其他苏语(包括皮德蒙特和阿巴拉契亚地区的邻近苏语)差异显著,应视为独立分支。[2]沃格林提出比洛克西语、奥福语和图特罗语构成一个语群,称为俄亥俄河谷苏语。这个语群包含历史上不仅在俄亥俄河谷,还遍及阿巴拉契亚高原直至现今弗吉尼亚州和卡罗来纳州皮德蒙特地区的苏族人所使用的多种语言。欧洲人接触后,其中一些族群迁徙或被迫远离原居地,最远到达现今的安大略省和密西西比州南部。这些阿巴拉契亚和皮德蒙特地区的苏语有时统称为图特罗语、图特罗-萨波尼语或耶萨语(Yesa:sahį),是历史上莫纳坎人马纳霍克人哈利瓦-萨波尼人奥卡尼奇人使用的语言。[3][4]

原始苏语

[编辑]
原始苏语
重建自苏语系

原始苏语是所有现代苏语语系的重建祖语

早期的提议

[编辑]

在苏语-卡塔瓦语系内,已有一定程度的比较研究。Wolff(1950–51)是此领域最早且较完整的研究之一。他重建了原始苏语的音韵系统,后来经过Matthews(1958)的修改,其系统如下表所示:

唇音 齿龈音 颚音 软腭音 喉音
塞音 *p *t *k
擦音 *s *x *h
鼻塞音 *m *n
近音 *w *r *j

在元音方面,重建了五个非鼻化的元音:/*i, *e, *a, *o, *u/,以及三个鼻化元音/*ĩ, *ã, *ũ/。Wolff还重建了一些辅音丛,例如/*tk, *kʃ, *ʃk, *sp/

当前的提议

[编辑]

自1984年于科罗拉多大学举办的“苏语比较工作坊”以来,许多苏语学者合作展开比较研究,目标是编纂一部包含原始苏语重建的苏语比较词典。Rankin, Robert L.; Carter, Richard T.; Jones, A. Wesley; Koontz, John E.; Rood, David S.; Hartmann, Iren (编). Comparative Siouan Dictionary. Leipzig: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2015 [2015-12-13].  这项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原始苏语音系分析,详见下方:Rankin, Robert L., Carter, Richard T. & Jones, A. Wesley (n.d.). Proto-Siouan Phonology and Grammar. Ms. University of Kansas.

辅音系统

[编辑]
唇音 齿音 颚音 软腭音 喉音
塞音 一般 *p *t *k
紧喉音 *pʼ *tʼ *kʼ
预送气音 *ʰp *ʰt *ʰk
送气音 *pʰ *tʰ *kʰ
擦音 一般 *s *x *h
紧喉音 *sʼ *ʃʼ *xʼ
响音 *w *r *j
阻音 *W *R

在苏语学术文献中,通常使用美洲主义音标进行转录,例如IPA的ʃ对应于美洲主义音标的š,而IPA的j对应为y*。

主要的修订在于,此系统通过追溯多个现代苏语的塞音系列,确立了原始语中也存在多个塞音系列,而不是早期分析中假设的单一系列。Wolff, Hans. Comparative Siouan I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 1950, 16 (3): 113–121. S2CID 197656511. doi:10.1086/464075. 

Wolff(1950–51)提出的许多辅音丛可以用元音省略来解释,例如Matthews(1958: 129)将“男性”的原始形式重建为wróke,而Rankin等人(2015)根据更多语言资料,将其重建为waroː(-ka)。

与Wolff和Matthews的提议不同,原始苏语中不假设鼻音。鼻音仅在后接鼻化元音时于子语中出现。Michaud, Alexis; Jacques, Guillaume; Rankin, Robert L. Historical Transfer of Nasality Between Consonantal Onset and Vowel: From C to V or from V to C?. Diachronica. 2012, 29 (2): 201–230. S2CID 53057252. doi:10.1075/dia.29.2.04mic. 

此外,某些音位是其相应响音的阻音化版本,这些音位在子语中有不同的反映形式,例如w在大多数子语中可表现为[w]或[m],而W则可表现为[w]、[b]、[mb]或[p]。

元音系统

[编辑]

过去的研究只假设了单一的元音长度。然而,音位性元音长度在多种苏语中存在,例如希达萨语胡查克语图特洛语。Rankin等人(2015)认为,许多长元音是通过共同继承,而非后来的共同创新得来的。以下是他们提出的原始苏语元音系统:

前元音 中元音 后元音
非鼻化 *i *iː *u *uː
鼻化 *ĩː *ũː
*e *eː *o *oː
非鼻化 *a *aː
鼻化 *ãː

外部关系

孤立语言尤奇语可能是苏-卡托巴语系最亲近的亲属,基于音变和形态比较。[5]

19世纪,罗伯特·莱瑟姆提出苏语系与卡多安语系易洛魁语系有关联。1931年,路易斯·艾伦首次提出25个词项在苏语和易洛魁语中的系统对应关系。1960至1970年代,华莱士·切夫进一步探索苏语与卡多安语的联系。1990年代,玛丽安·米苏恩比较了三个语系的形态和句法。目前,这个大苏语系假说尚未被证实,三个语系间的相似性可能源于它们的原始语言曾属于同一语言联盟[6]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Siouan.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Voegelin, C.F.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Siouan Languag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41, 42 (2): 246–249. JSTOR 662955. doi:10.1525/aa.1941.43.2.02a00080. 
  3. ^ Yesa:sahį Language Project. 
  4. ^ Kasak, Ryan M. A distant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iouan-Catawban and Yuchi. Rudin, Catherine; Gordon, Bryan J. (编).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siou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PDF). Berlin: Language Science Press. 2016: 5–39. ISBN 978-3-946234-37-1. doi:10.17169/langsci.b94.120.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5. ^ Rudin, Catherine; Gordon, Bryan James. A distant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iouan-Catawban and Yuchi.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Siou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Diversity Linguistics. Language Science Press. 2016. ISBN 978-3-946234-37-1. ISSN 2363-5568. doi:10.17169/LANGSCI.B94.118 (英语). 
  6. ^ Mithun, Marianne. The languages of native North America.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305. ISBN 9780521232289. 

延伸阅读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