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郑庄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庄公
郑伯
郑庄公 绣像东周列国全志
统治前744年—前701年
出生前757年
逝世前701年
安葬
不明
谥号
庄公
政权郑国

郑庄公(前757年—前701年),姓,名寤生中国春秋时代郑国第三任君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生年在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郑庄公继承其父郑武公出任周平王卿士,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郑庄公与周朝关系开始转坏。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国势强盛,但曾发生多次战事,包括由庄公之弟共叔段发动的叛乱、并吞戴国、击败周桓王率领等联军的𦈡葛之战。特别是后者,昭示郑国“小霸”的情势,表露著周室东迁后,王权衰弱了。

郑庄公对几名儿子均相当宠爱,加上宋国齐国在干预,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长达二十年的内乱。郑庄公四个儿子先后出任国君,分别为世子忽 (郑昭公)、公子突 (郑厉公)、公子亹公子婴(子仪),最后以子仪被杀、郑厉公复国结束,并由郑厉公的子孙继承郑国君位。

即位早期

[编辑]

寤生是郑武公和夫人武姜的长子,叔段是寤生的同母弟。由于他出生时脚先出来造成难产,也就所谓的“寤生”,故取名寤生(寤通“牾”)。武姜因此不喜欢寤生,曾要求郑武公废寤生而立段为世子,未获郑武公接纳。[1]

郑武公于前744年去世,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共叔段之乱

[编辑]

郑庄公即位,武姜为共叔段求大城制(今日荥阳市汜水镇虎牢关),庄公用不吉为由婉拒,武姜还是继续求取了京地(今河南荥阳)作为叔段的封邑,称叔段为“京城”大叔,叔段势力庞大,郑国局势危急,《国语·楚语上》记载,叔段以“京城”为患庄公,勾结边疆守将,郑国几乎因此不能立国。[2]

大夫祭足劝阻庄公,要庄公处置一下叔段,庄公不听。后来公子吕等大夫也劝阻庄公。庄公向他们表示,即使叔段有发动叛乱的实力,但多行不义的结果,也一定是自取灭亡[3],但其实庄公心中,已经设计好对付叔段的战略。

前722年,叔段勾结武姜发动叛乱,突袭郑国,但庄公早有准备,立刻要公子吕率领了两百辆战车,攻打叔段的根据地“京城”,叔段救援不及,被庄公打败,逃亡共国,是为郑伯克段于鄢[4]。郑庄公把母亲流放,并软禁起来,还立誓:不到黄泉阴间)永不再相见[5]。一年后庄公感到后悔,颍地受封人颍考叔使用“双关同义”的策略,向庄公进谏。庄公于是掘地至黄色泉水(地下水),和母亲相见。[6]

郑庄公对兄弟相残也有悔恨之意,多年之后还公开提到自己有弟弟叔段,却不能平安相处,使得弟弟流亡外国糊口四方。[7]庄公逝世后十数年,郑厉公复位报复政敌,叔段之孙公父定叔出奔卫国,郑厉公说,不可使得叔段在郑国无后,使公父定叔回归郑国。[8][9]

对外关系

[编辑]

郑庄公即位后,先后战胜卫国与宋国,并与鲁国、齐国结盟,使郑国国力大幅提升,进而加剧了与东周朝廷之间的摩擦。

卫国

[编辑]

前721年,因为共叔段之子公孙滑投奔卫国,郑、卫爆发战争,卫国占领廪延,而郑国则与周,虢,邾三国进攻卫国南部。同年郑国与邾国在翼结盟。[10]

前719年,卫国爆发内乱,卫州吁杀卫桓公自立[11],并与宋、陈、蔡进攻郑国[12],同年得到鲁国出兵帮助,打败了郑军,并收割了郑国的谷[13]

前718年,郑国与邢国攻击翼国,同年伐卫,以报去年一战之仇,郑军前后夹攻,成功击败卫国的南燕援兵。[14]

宋国

[编辑]

前718年,宋进攻邾国,邾国向郑国求救,郑国为报去年比宋,卫联军攻打的仇,带着周天子的军队攻入了宋国的外城,但宋军同年亦包围了郑国的长葛,双方战事形成了胶着状态。[15]

前717年,郑国入侵陈国,并获得胜利,庄公向陈国求和,但陈国不同意停战。同年,长葛陷落,落入宋军手中。[16]

前715年,由于齐国出面调停,宋、陈与郑停战,同年郑、陈联姻。[17]宋、郑迎来了短暂的和平,但是,三年后,庄公又以宋公不尊周王为借口而入侵宋。[18]

前713年,鲁、齐与郑结盟,而卫、宋、蔡则联合入侵郑国,但中途蔡国因不和退出战争。郑国同年分别夺取了郜,防和戴地。[19]次年,庄公率领虢国的军队打败了宋国[20]

东周朝廷的关系

[编辑]

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曾经是周朝朝廷的司徒,父亲郑武公也在周平王时出任卿士。郑庄公继承父亲的郑国君位时,也承袭了父亲在周朝的卿士职位。后来,周平王宠信公,有意擢升虢公、分享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怨恨周王,周王随即澄清,并以王子狐入郑为人质,郑国遂派世子忽入周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21]

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朝廷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22]郑国在这年先后收割了地的成周,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到了前717年,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因为郑国擅自领军取用王畿的麦,不以礼接待郑庄公。[23]郑庄公不满周王的做法,两年后 (前716年) 未有禀告周王便和鲁国交换领土 (该协议于前711年落实),但同年又与齐国一同入朝。

前706年,周桓王收回郑庄公在周朝的权力,郑庄公不朝见周王,于是周王组织联军攻打郑国,此役中周王被郑将祝聃射箭中伤,周大败。是为𦈡葛之战。但因不希望夺取周天子的权位,郑庄公与周朝不再有大规模的军事接触。

去世与后续

[编辑]

郑庄公于前701年去世,世子忽即位,是为郑昭公。同年,宋庄公威胁祭足立公子突,结果郑昭公流亡,公子突即位,是为郑厉公。到了前697年,祭足又赶走郑厉公而迎接郑昭公回国。昭公复位两年后被暗杀,子亹继位,不足一年即被齐襄公擒杀。祭足再立子仪为郑伯,在位14年。祭足死后两年,郑厉公回国复位,子仪被臣下所杀。郑厉公死后由其子继承君位,是为郑文公

郑庄公年表

[编辑]
郑庄公年表
纪年(公元前) 年龄 事迹
周平王14年(前757年) 1岁 郑庄公出生。
周平王15年(前756年) 2岁
周平王16年(前755年) 3岁
周平王17年(前754年) 4岁 弟叔段出生。
周平王18年(前753年) 5岁
周平王19年(前752年) 6岁
周平王20年(前751年) 7岁
周平王21年(前750年) 8岁
周平王22年(前749年) 9岁
周平王23年(前748年) 10岁
周平王24年(前747年) 11岁
周平王25年(前746年) 12岁
周平王26年(前745年) 13岁
周平王27年(前744年) 14岁 郑武公去世,郑庄公即位
周平王28年(前743年) 15岁 封弟叔段于京。
周平王29年(前742年) 16岁
周平王30年(前741年) 17岁
周平王31年(前740年) 18岁
周平王32年(前739年) 19岁
周平王33年(前738年) 20岁
周平王34年(前737年) 21岁
周平王35年(前736年) 22岁
周平王36年(前735年) 23岁
周平王37年(前734年) 24岁
周平王38年(前733年) 25岁
周平王39年(前732年) 26岁
周平王40年(前731年) 27岁
周平王41年(前730年) 28岁
周平王42年(前729年) 29岁
周平王43年(前728年) 30岁
周平王44年(前727年) 31岁
周平王45年(前726年) 32岁
周平王46年(前725年) 33岁
周平王47年(前724年) 34岁
周平王48年(前723年) 35岁
周平王49年(前722年) 36岁 共叔段作乱,武姜欲为内应。庄公命公子吕率领战车200辆进攻京城,京城的人反对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地,庄公攻到鄢地,叔段逃奔到共国。庄公将武姜安置在城颍,并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在颖考叔的劝说下,掘地见母,母子和好如初。卫国占领廪延。郑国人率领王师、虢国军队进攻卫国,同时请邾国出兵,鲁公子豫私自与郑、邾结盟于翼地。
周平王50年(前721年) 37岁 郑国人讨伐卫国,因为公孙滑的缘故。
周平王51年(前720年) 38岁 周平王暗中将朝政托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平王。平王否认这回事,并且周郑交质。等到平王驾崩,周王室想把政权交给虢公。郑国派祭足先后割取了温邑的麦子和成周的谷子,周郑交恶。齐、郑石门之盟。郑庄公在济水翻了车。
周桓王元年(前719年) 39岁 陈蔡宋卫四国联军围困郑国都城东门,五天后撤走。陈蔡宋卫鲁五国联军再攻郑,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谷子。
周桓王2年(前718年) 40岁 曲沃庄伯伐翼,郑军参战。制北之战,郑国的祭足、原繁、泄驾进攻燕军正面,子元曼伯从燕军后面偷袭,在制北打败燕军。宋国掠取邾国的土地,邾国和郑国人率领的王室军队一起攻入宋国都城的外城,以报复东门之役。宋国人围长葛,以报郑国攻入外城那一战。
周桓王3年(前717年) 40岁 郑国人到鲁国去要求归好。郑国入侵陈国,大获全胜。宋军占领长葛。郑庄公到成周朝见周桓王。
周桓王4年(前716年) 42岁 宋国和郑国讲和,在宿地结盟。郑国和陈国讲和。世子忽和陈桓公的女儿订婚。
周桓王5年(前715年) 43岁 郑庄公请求免除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用祊地更换鲁国在许国的田地,郑庄公派宛来送还祊地给鲁国。郑忽在陈国娶妻,先同寝后祭告祖庙,陈针子预言郑忽不能长享国家。宋、齐、郑、卫在瓦屋结盟,丢掉东门之役的旧怨。郑庄公带着齐国人朝见周桓王。
周桓王6年(前714年) 44岁 宋殇公不朝见周王,郑庄公用天子的名义讨伐宋国。北戎入侵郑国,郑庄公听从了公子突的建议,大败戎军。
周桓王7年(前713年) 45岁 齐、鲁、郑会于中丘,在邓地结盟,决定了出兵日期。鲁国的羽父汇合郑军、齐军伐宋。齐、鲁、郑会于老桃。鲁军在菅地打败宋军。郑军先后占有了郜、防,都送于鲁国。宋、卫、蔡三国军队攻入戴地。由于三国军队不能通力合作,被郑庄公击败,俘虏了三国军队,郑庄公再次攻入宋国。齐军、郑军 攻入郕国,讨伐郕国违背王命。
周桓王8年(前712年) 46岁 郑、鲁郲之会,策划攻打许国。颖考叔和子都争夺兵车,二人结下仇怨。攻许之时,子都暗箭伤人,射死了颖考叔。郑国占领许国,齐僖公将许国让给鲁国,鲁隐公又送给郑庄公。郑庄公把许叔安置在许国东部边境,把公孙获安排在西部边境,郑庄公让士卒诅咒射死颖考叔的凶手。周郑换地。郑国和息国在言论上有冲突,息侯进攻郑国,大败而回。郑伯以虢师大败宋师。
周桓王9年(前711年) 47岁 郑庄公以璧玉来做许田的交易。郑、鲁越之会。郑庄公到鲁国拜盟。
周桓王10年(前710年) 48岁 宋华父督弑杀宋殇公,齐、陈、郑、鲁稷之会,商议平定宋国的内乱。蔡、郑邓之会,开始畏惧楚国。
周桓王11年(前709年) 49岁
周桓王12年(前708年) 50岁
周桓王13年(前707年) 51岁 齐僖公、郑庄公去纪国访问,想要乘机侵袭纪国,纪国人发觉了。周桓王夺去了郑庄公的政权,郑庄公不朝见。周桓王率领陈、蔡、卫三国军队与郑军战于𦈡葛,联军大败,周桓王被祝聃射中肩膀。夜间,郑庄公派祭足问候周王。
周桓王14年(前706年) 52岁 北戎进攻齐国,郑国太子忽援助齐国,打败戎军。齐国为诸侯送食物,让鲁国排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世子忽大怒。齐僖公曾想把文姜嫁给世子忽,世子忽以齐大非偶拒绝了,这次战役过后,齐僖公想把别的女子嫁给他,被他拒绝。
周桓王15年(前705年) 53岁 盟邑、向邑向郑国求和,不久又背叛郑国。齐、卫、郑攻打盟、向,周桓王把盟、向的百姓迁到郏地。
周桓王16年(前704年) 54岁
周桓王17年(前703年) 55岁
周桓王18年(前702年) 56岁 齐、郑、卫与鲁军在郎地作战。
周桓王19年(前701年) 57岁 齐、卫、郑、宋在恶曹会盟。郑庄公去世。

影视形象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左传 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2. ^ “叔段以京患庄公,郑畿不封。”见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第498页。
  3. ^ 《左传 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4. ^ 《左传 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5. ^ 《左传 隐公元年》: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6. ^ 司马迁史记》郑世家第十二:庄公曰:“我甚思母,恶负盟,奈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于是遂从之,见母
  7. ^ 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75页。
  8. ^ 左传·庄公十六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202页。
  9. ^ 《左传·隐公元年》
  10. ^ 《左传 隐公元年》: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
  11. ^ 《左传 隐公四年》: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
  12. ^ 《左传 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13. ^ 《左传 隐公四年》: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14. ^ 《左传 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15. ^ 《左传 隐公五年》: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也。
  16. ^ 《左传 隐公六年》: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秋,宋人取长葛。
  17. ^ 《左传 隐公八年》
  18. ^ 《左传 隐公九年》: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
  19. ^ 《左传 隐公十年》
  20. ^ 《左传 隐公十一年》
  21. ^ 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22. ^ 《左传》隐公三年: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23. ^ 司马迁《史记》郑世家第十二:二十七年,始朝周桓王。桓王怒其取禾,弗礼也
前任:
郑武公
春秋郑国君主(第三任)
前744年─前701年
继任:
郑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