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什丁
奥尔什丁 Olsztyn | |
---|---|
县级市 | |
格言:Olsztyn - Miasto Młode Duchem… (奥尔什丁:年轻精魂之城…) | |
坐标:53°46′48″N 20°29′39″E / 53.78°N 20.4942°E | |
国家 | ![]() |
省 | 瓦尔米亚-马祖里省 |
建城 | 14世纪 |
城市自治权 | 1353年 |
政府 | |
• 市长 | Robert Szewczyk |
面积[1] | |
• 总计 | 88.32 平方公里(34.10 平方英里) |
最高海拔 | 154 米(505 英尺) |
最低海拔 | 88 米(289 英尺) |
人口(2024年)[1] | |
• 总计 | 166,697人 |
• 密度 | 1,887人/平方公里(4,888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欧洲中部时间(UTC+1) |
• 夏时制 | 欧洲中部夏令时间(UTC+2) |
邮政编码 | 10-001 到 11-041 |
电话区号 | +48 89 |
车辆号牌 | NO |
网站 | www |
奥尔什丁(波兰语:Olsztyn,波兰语发音:[ˈɔlʂtɨn] ⓘ),旧称阿伦施泰因(德语:Allenstein,德语发音:[ˈʔalənʃtaɪn] (ⓘ)),是波兰东北部的城市,位于马祖里湖区的维纳河畔。历史上曾是瓦尔米亚首府、奥尔什丁省省会,目前是瓦尔米亚-马祖里省的省会,人口约17万。
历史
[编辑]条顿骑士团(1353-1463)
[编辑]1346年,德国移民清除了沿着韦纳河的古老森林,在普鲁士地区建立了一个新的居民点,两年后被命名为阿伦施泰因(Allenstein),而马祖里人称为奥尔什丁(Olsztyn)。1347年,条顿骑士团建造奥登斯堡(Ordensburg)城堡,以抵御土著的波罗的海古普鲁士人的袭击。1353年10月31日,瓦尔米亚主教授予奥尔什丁市镇自治权。1397年,城堡完成。1410年和1414年,奥尔什丁两度被波兰王国短暂占领。1440年,奥尔什丁加入普鲁士邦联。1454年,爆发了反对条顿骑士团的起义,普鲁士联邦请求波兰王室保护。1455年,条顿骑士团收复该城。

波兰统治(1463-1772)
[编辑]1463年,奥尔什丁被波兰军队占领,次年并入波兰。1466年托伦和约签订,确认奥尔什丁作为瓦尔米亚省的省会。1516-1521年,尼古拉·哥白尼住在奥尔什丁城堡,负责管理和保卫该市和瓦尔米亚教区免受条顿骑士团的袭击。1655年,该市被瑞典军队占领。1708年,被瑞典人烧为平地。1710年,由于黑死病、霍乱流行,城市人口几乎耗尽。
德国时期(1772-1945)
[编辑]1772年,瓜分波兰,奥尔什丁并入普鲁士王国东普鲁士省,称阿伦施泰因。1772年,普鲁士进行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奥尔什丁只有1770人,而且主要是农民。1807年,拿破仑在战胜普鲁士军队后访问该市。1867年,创办市立医院。1871年,普鲁士领导德意志统一,阿伦施泰因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2年后,该市修建通往托伦的铁路。1886年,该市的第一份波兰语报纸《奥尔什丁报》(Gazeta Olsztyńska)出版。该市的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1890年,通煤气;1892年,通电话;1898年,自来水;1907年,通电。1910年成为自治市。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俄国军队攻占该城,但是被德国军队收复。1920年,举行公民投票,奥尔什丁选择作为东普鲁士飞地的一部分留在德国,而不是加入波兰第二共和国。1921年,波兰激进主义者迁往波兰。1933年,纳粹掌权,该市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受到日益加剧的迫害。1935年,德国国防军将此阿伦施泰因军事管区(Allenstein Militärische Bereich)驻地,在此驻扎第11步兵师、第11炮兵团和第217步兵师,后备役年龄组的东普鲁士人组建。
1939年,波兰战役后,德国将波兰少数民族激进分子关进集中营。
复归波兰(1945-至今)
[编辑]1945年1月22日,红军抢劫并烧毁了奥尔什丁,并将整个原东普鲁士(瓦尔米亚-马祖里省、加里宁格勒)的德国人全数驱逐[2]。1945年8月2日,奥尔什丁划归波兰,改名为奥尔什丁(Olsztyn),驱逐剩下的德国人和马祖里人。
1967年,建立轮胎制造厂。1980-1981年,团结工会起义。1999年,随着波兰的区域改革,建立了瓦尔米亚-马祖里省,首府设在奥尔什丁。同年,瓦尔米亚-马祖里大学在该市成立。奥尔什丁亦成为波兰天主教会瓦尔米亚总教区的所在地,以及波兰信义宗-奥斯堡信纲教会的马祖里教区所在地。自2020年起,该市还是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奥尔什丁-格但斯克教区的主教驻地。奥尔什丁市区人口约为17.5万,城市群总人口约27万,是本省人口最多的城市。
在民主化进程中,1991年成立了代表市内德意志族群利益的“奥尔什丁德国少数民族协会”。截至2007年6月,该协会共有3,280名成员,然而在2002年波兰全国人口普查中,仅有431名奥尔什丁居民自我认同为德国人。
人口
[编辑]年份 | 人口 |
---|---|
1772 | 1,770 |
1846 | 4,000 |
1875 | 6,000 |
1885 | 11,555 |
1890 | 19,373 |
1895 | 25,000 |
1939 | 50,000 |
1941 | 54,300 |
1946 | 23,000 |
1950 | 45,000 |
1960 | 68,000 |
1970 | 95,000 |
1980 | 133,000 |
1994 | 165,000 |
2000 | 170,000 |
2005 | 174,950 |
2010 | 175,388 |
2015 | 173,444 |
2024 | 166,697 |
地理
[编辑]湖泊
[编辑]奥尔什丁地处一片湖泊众多的森林与草原地带,仅在市界以内就有15个湖泊,其中有13个湖泊大于1公顷。奥尔什丁的湖泊总面积达到725公顷,占总面积的8.25%。
气候
[编辑]
|
绿地
[编辑]森林占该市面积的21.2%,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森林组成了占地1050公顷的市政森林,主要用于消遣和旅游的目的。在市政森林内有2个古生代植物保护地。市政绿地面积560公顷,占该市面积的6.5 %,包括许多公园绿地和3个百年以上的古老公墓,还有以山毛榉、橡树、枫树和酸橙树等保护树木构成的林荫路。
名胜
[编辑]

名胜古迹
[编辑]- 奥尔什丁老城区(Stare Miasto)
- 14世纪的哥特式城堡 —— 原为瓦尔米亚主教驻地
- 奥尔什丁圣雅各主教座堂(Katedra św. Jakuba)—— 哥特式风格,建于14世纪
- 奥尔什丁旧市政厅(Stary Ratusz)—— 位于市场广场,建于14世纪中叶
- “奥尔什丁报”之屋(Dom „Gazeta Olsztyńska”)—— 位于鱼市场
- 中世纪城墙与上城门(Brama Górna)—— 自19世纪中叶起亦称“高门”(Brama Wysoka)
- 哥特式耶稣圣心教堂(Kościół Najświętszego Serca Pana Jezusa)—— 建于1901–1903年
- 奥尔什丁新市政厅(Nowy Ratusz)
- 横跨韦纳河峡谷的铁路桥(Most kolejowy nad doliną Łyny)—— 位于Artyleryjska街与Wyzwolenia街之间,建于1872–1873年
- 耶路撒冷小教堂(Kaplica Jerozolimska)—— 建于1565年
- 圣劳伦斯教堂(Kościół św. Wawrzyńca)—— 建于14世纪末
其他
[编辑]- 奥尔什丁天文馆(Planetarium w Olsztynie)
- 奥尔什丁天文台(Obserwatorium astronomiczne w Olsztynie)—— 位于圣安德鲁山(143米),设于1897年所建的前水塔内
- 奥尔什丁斯特凡·亚拉奇剧院(Teatr im. Stefana Jaracza w Olsztynie)
- 城市周边的大片森林
- 奥尔什丁湖泊群 —— 提供沙滩、游泳区、帆船、摩托艇、皮艇等水上活动设施
经济
[编辑]此外还有一些食品、家具工业。
教育
[编辑]
当地大学有瓦尔米亚-马祖里大学。[4]
姊妹城市
[编辑]1952年,盖尔森基兴市为原居于奥尔什丁(1945年前)而后迁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居民建立了友好城市。1992年,该关系进一步发展为正式的姊妹城市关系。 目前,奥尔什丁拥有以下11个姊妹城市与合作城市:[5]
国家 | 城市 | 建立年份 | 类型 |
---|---|---|---|
![]() |
卡尔佩 | 1989 | 姊妹城市 |
![]() |
沙托鲁 | 1991 | 姊妹城市 |
![]() |
盖尔森基兴 | 1992 | 姊妹城市 |
![]() |
哈姆斯塔德 | 2003 | 合作关系 |
![]() |
卢茨克 | 1997 | 姊妹城市 |
![]() |
奥芬堡 | 1999 | 姊妹城市 |
![]() |
佩鲁贾 | 2004 | 合作关系 |
![]() |
里士满 | 1995 | 姊妹城市 |
![]() |
罗瓦涅米 | 1976 | 姊妹城市 |
![]() |
松德堡 | 1994 | 合作关系 |
![]() |
别尔斯科-比亚瓦 | 2005 | 姊妹城市 |
![]() |
潍坊市 | 2016 | 姊妹城市 |
标识
[编辑]邮票
[编辑]
1920年,为决定该地区民众希望归属东普鲁士或波兰,举行了一次公民投票(1920年东普鲁士公投)。为宣传此次公投,曾通过在德国邮票上加盖附加图记的方式发行特别邮票,自4月3日起发售。其中一类加盖字样为:PLÉBISCITE / OLSZTYN / ALLENSTEIN,另一类为:TRAITÉ / DE / VERSAILLES / ART. 94 et 95,加盖于椭圆形边框中,边框注明了公投委员会的全名。每种加盖图案共用于14个不同面额,面值从5芬尼到3马克不等。
公投于7月11日举行,结果为362,209票(占97.8%)支持留在德国,7,980票(占2.2%)支持并入波兰。这些邮票于8月20日失效。尽管使用时间短暂,几乎所有类型的此类邮票在市面上仍可廉价购得(无论使用过或未使用)。此次公投所涵盖的东普鲁士南部大片区域因此在二战结束前仍为德国领土。战后该地区被胜利国划归波兰管辖,原德裔居民大多被驱逐。
市徽
[编辑]纹章描述:“银底上,圣雅各身着蓝色朝圣者服饰,头戴带贝壳的帽子,手持朝圣杖,站立于一枚黑色半骑士团十字与一座红色城垛塔之间。”[6]
最早的市印“SIGILLVM CIVITATIS ALLENSTEIN”大约于1353年,即获得库尔姆法后不久制作,其图案为格状背景中站立的圣雅各,他右手持朝圣杖,左手持一枚朝圣贝壳。 类似图案亦见于稍晚的“SECRETVM CIVITATIS ALLINSTEIN”印章,该印章的青铜印模至今仍保存完好。 16世纪的印章仍保留类似图案,直至18世纪,塔楼与半枚骑士团十字才被正式加入盾徽之中。[7]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Powierzchnia i ludność w przekroju terytorialnym w 2024 roku, Główny Urząd Statystyczny, 202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4) (波兰语)
- ^ 存档副本. [2007-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08).
- ^ 存档副本.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 ^ 存档副本. [2016-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6).
- ^ Miasta Partnerskie. [2019-04-22] (波兰语).
- ^ 埃里希·凯泽:《德意志城市书——城市历史手册》。第1卷:《东北德意志》,W. Kohlhammer Verlag出版社,斯图加特,1939年,第22–23页。
- ^ 奥托·胡普:《德国地方纹章》。哈根咖啡公司,不来梅,19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