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胪井

鸿胪井是一处唐代的历史遗迹,包括井和刻石,原位于中国辽宁旅顺,现石刻位于日本皇居内。唐朝派遣鸿胪卿崔忻使团册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纪念此次册封,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在旅顺黄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凿井一口,并在后者旁立一巨石上刻石为证,这两口井和井旁刻石被称作鸿胪井。
唐鸿胪井刻石
[编辑]唐鸿胪井刻石本是一块重逾九吨,十多立方米的驼形天然顽石。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唐玄宗使鸿胪卿崔忻前往辽东,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714年(唐开元二年)使团归程途经旅顺,为纪念这次册封盛事,崔忻于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刻石一块,以为记验,此刻石亦因其所任官职而得名。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书写:“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注意唐代普遍将其族名写为“靺羯”而非“靺鞨”[1]。唐鸿胪井刻石上有明确纪年的题名有五处,分别是:唐开元二年(714年)鸿胪卿崔忻的题名、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山东布政司参议查应兆题名、清乾隆四年(1739年)奉天将军额洛图题名、道光二十年(1840年)盛京将军耆英题名,以及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守备将刘含芳题名[2]。
移日
[编辑]1904年2月8日,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突袭旅顺港引发日俄战争。1905年1月2日日军攻陷旅顺口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口大屠杀,并设置所谓的旅顺镇守府。7月,日本外务省特派员、大阪朝日新闻社评论员、东洋史学家内藤虎次郎(即内藤湖南)考察旅顺港的清朝文化遗产。日本海军秘密委托内藤虎次郎鉴定鸿胪井碑。内藤虎次郎等人撰写的《关于旅顺唐碑的调查》认为“此碑文于史有益”,催生了日本海军掠夺的动机。
1907年8月3日至5日,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社的讲演会上内藤虎次郎作了《日本满州交通略说》演讲,说道“最近,在旅顺发现当时去渤海的使者的事迹,旅顺黄金山下有井,名叫鸿胪井”和“这次发现的石头”及“鸿胪井碑”,介绍了释文和拓本。
1910年日本海军中将富岗定恭(时任旅顺海军镇守司令长官),将鸿胪井刻石及碑亭偷运到日本,4月日本海军大臣斋藤实将其作为日俄战争战利品交给日本皇宫。1912年日本修建建安府收藏日俄战争纪念品,将鸿胪井碑和碑亭收入其间。
归还问题
[编辑]中国学术界要求日本皇宫归还此一中国国宝级文物。
2014年底,中国民间组织“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文物追讨部部长王锦思等三位民间人士,抵达日本东京,向日本皇宫官方递交要求归还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的信函。[3]
管理日本皇宫事务的宫内厅发言:“石碑已经列为日本的国家专有财产,摆放在皇宫内,并规定不准人们进入参观,不准公开,最多只能提供照片。”
参考资料
[编辑]- ^ 李大龙,朱尖, 由. 鸿胪井刻石铭文新解:唐与渤海、靺羯关系史上的两次出使. 《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 2018-11-21 [2025-03-20] –通过海交史.
- ^ 刻石寻踪——唐鸿胪井刻石史迹展. 旅顺博物馆. [2025-03-20].
- ^ 张思思. 中国民间机构要求日归还中华唐鸿胪井刻石. 东南快报. 2014-12-22 [2014-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