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1-1347年拜占庭内战
1341-1347年拜占庭内战 | |||||||
---|---|---|---|---|---|---|---|
拜占庭内战,拜占庭-塞尔维亚战争及拜占庭-突厥战争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 摄政: ![]() ![]() ![]() 盟友 ![]() 保加利亚帝国 |
![]() 盟友: ![]() ![]() ![]() 萨鲁汗侯国 ![]() ![]() |
两约翰战争,也称1341-1347年拜占庭内战,是拜占庭皇帝约翰五世·巴列奥略与约翰六世·坎塔库泽诺斯之间为争夺帝国控制权而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一方面为安德洛尼卡三世的首席大臣约翰六世·坎塔库泽诺斯;另一方面为太后萨伏依的安娜、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约翰十四世·卡莱卡斯和情妇阿莱克修斯·阿波考科斯为首的摄政政府。战争导致拜占庭社会出现阶级分化,贵族支持坎塔库泽诺斯,而中下阶层则支持摄政政府。在较小程度上,这场冲突带有宗教色彩;拜占庭卷入了静修派的争论,而对静修派神秘教义的坚持常常等同于对坎塔库泽诺斯的支持。
作为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的首席助手和最亲密的朋友,坎塔库泽诺斯在安德洛尼卡三世于1341年6月去世后成为未成年的约翰五世的摄政王。同年9月,当坎塔库泽诺斯不在君士坦丁堡时,阿莱克修斯·阿波卡科斯和牧首约翰十四世领导的政变获得了安娜的支持并建立了新的摄政。作为回应,坎塔库泽努斯的军队和支持者于十月拥立他为共治皇帝,这加深了他与新摄政政府之间的裂痕。分裂立即升级为武装冲突。
在战争的最初几年,摄政军占了上风。在几次反贵族起义(最著名的是塞萨洛尼基奋锐党起义)之后,色雷斯和马其顿的大多数城市都处于摄政政府的控制之下。到了1345年,尽管杜尚投奔反对派、乌穆尔退出,坎塔库泽努斯仍然在奥斯曼帝国贝伊利克统治者奥尔罕的协助下占据上风。1345年6月,摄政王梅加斯·杜克斯·阿波考科斯被谋杀,这对摄政政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1346年,坎塔库泽努斯在阿德里安堡正式加冕为皇帝,并于1347年2月3日进入君士坦丁堡。根据协议,他将作为约翰五世的资深皇帝和摄政王统治十年,直到约翰五世成年并与他一起统治。尽管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但随后内战的再度爆发迫使约翰六世·坎塔库泽诺斯于1354年退位并隐居成为一名僧侣。
长期冲突的后果对帝国来说是灾难性的,帝国在安德洛尼卡三世的统治下恢复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七年的战争、掠夺军队的存在、社会动乱以及黑死病的到来摧毁了拜占庭。这场冲突也使杜尚征服了阿尔巴尼亚、伊庇鲁斯和马其顿大部分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塞尔维亚帝国。保加利亚帝国也获得了埃夫罗斯河以北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