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解离性漫游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解离性漫游症(英语:Dissociative Fugue),旧称心因性神游症[1],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现象,其特征为伴随意外的徘徊或旅行的个人身份可逆性遗忘。这种状态有时可能伴随新身份的建立,并导致患者无法回忆发作前的个人资讯[2]。解离性漫游症属于一种精神与行为障碍[3],可进一步分类至解离性疾患、转换疾患[1][3],以及躯体症状疾患范畴。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TR),解离性漫游症被视为解离性失忆症的表现之一。

在患者从漫游状态中恢复后,其先前记忆通常可完整复原,且一般不需要额外治疗。然而,若解离症发作与精神药物使用、身体创伤、一般医疗状况、解离性身份疾患、谵妄或痴呆等因素有关,则不应将其归类为精神疾患[4]

解离性漫游症通常由长期累积的创伤事件所诱发,且最常见于经历性虐待的儿童受害者。这些受害者往往学会将虐待的记忆分离(即解离性失忆症),以应对其心理压力。

症状

[编辑]

解离性漫游症(dissociative fugue)的临床症状可能包括轻度混乱,在解离性漫游症状态结束后,患者常伴随忧郁、悲伤、羞耻感及心理上的不适。此外,部分患者在恢复后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情绪[5]

解离性身份障碍症的特征为患者失去自我身份的认知,或被附身经历及反复失忆发作。可能身份片段化,随着文化或环境变化而有所不同,导致对个人身份的严重混淆[6]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编辑]

在进行解离性漫游症(dissociative fugue)的诊断之前,需先确认解离性失忆症(dissociative amnesia)或解离性身份障碍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的存在[7]分离性失忆症、分离性身份障碍症与分离性漫游症的核心区别在于,患有解离性漫游症的个体会进行旅行或徘徊,而这种行为通常与由失忆症引发的身份迷失或对环境的物理认知混淆有关[8]

解离性漫游症的诊断有时直到患者恢复至漫游前的身份时才得以确定。此时,患者可能因身处陌生环境而感到强烈不适,并意识到自身有“时间遗失”的现象。在回顾病史的过程中,医师需收集患者离开原居地的背景、旅行过程以及在外建立替代生活的相关资讯,借此追溯诊断[9]

解离性失忆症(functional amnesia)可能具情境特异性,其特征与广泛性的创伤或一般暴力经历所引发的遗忘有所不同。患者可能因特定创伤情境而遭受严重的记忆丧失,例如参与或经历暴力犯罪(如杀人、强奸、酷刑)、战斗创伤、企图自杀、车祸或天灾等[10][11]。在某些不寻常的案例中,若患者出于法律或经济因素而具有动机假装记忆缺失,对这些心因性神游症(psychogenic amnesia)病例的解释需特别谨慎[10]。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受到此类解释,但大多数研究认为真实的心因性遗忘症案例并不少见。

整体性失忆症(global amnesia)与情境特异性失忆症(situation-specific amnesia)通常与器质性失忆症候群(organic amnesia syndromes)有本质区别。器质性失忆症患者通常能保留对新记忆和经验的储存能力。相较之下,心因性神游症的记忆缺失往往微妙但可能具有剧烈情绪影响。在帮助患者恢复身份与过去经历的过程中,通常需结合多方协力。有时,特定的线索能促使患者自发恢复记忆,从而改善其对身份和历史的认知。

  1. 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解离性失忆患者可能表现出失自我感与自我催眠倾向,其失忆通常较稳定。解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失忆则伴随日常事件遗忘、身份混乱,以及记忆片段化。
  2. 创伤后压力症(PTSD)PTSD患者可能无法记忆创伤事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若失忆延伸超过创伤时点,需考虑解离性失忆的共病诊断。
  3. 认知障碍症(Cognitive Disorders)解离性失忆集中于个人讯息的遗忘,智力与认知功能保持完整。认知障碍症则伴随语言、注意力与行为等多方面障碍。
  4. 物质引发障碍(Substance-Induced Disorders)酒精或药物中毒可能引起失忆(如黑蒙现象),但通常局限于中毒期间。长期物质使用可能导致认知障碍,与解离性失忆不同。
  5.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TBI引起的失忆伴随其他神经症状(如意识丧失、视野缺损),而解离性失忆无此特征。
  6. 癫痫(Epilepsy)癫痫患者在发作期间可能出现短暂失忆,通常与脑电波异常相关。解离性失忆的行为有目的性且持续时间较长,两者可通过脑电图区分。
  7. 人为障碍(Factitious Disorder)与诈病(Malingering)人为障碍与诈病患者可能模仿失忆症状,且失忆通常与急性压力情境相关。真正失忆患者无欺瞒意图,且症状与创伤事件一致。
  8. 正常记忆变化与年龄相关记忆减退正常记忆减退不具压力相关性,且不具有解离性失忆的广泛性或特异性。

解离性漫游症(dissociative fugue)的成因与解离性失忆症(dissociative amnesia;DSM-5-TR 诊断代码 300.12)密切相关,后者包括多种类型的亚型,例如选择性失忆症(selective amnesia)、广泛性失忆症(generalized Amnesia)、持续性失忆症(continuous amnesia)及系统性失忆症(systematized Amnesia)[12][13]

与逆行性失忆症(retrograde amnesia)不同,解离性遗忘症并非由物质使用(如滥用药物或药物治疗,DSM-IV 诊断代码 291.1 和 292.83)或神经系统疾病、一般医学状况(如头部外伤引发的遗忘症,DSM-IV 诊断代码 294.0)所导致[14]。相反,解离性遗忘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心理学过程[15]

值得注意的是,解离症(fugue state)与解离性漫游症(dissociative fugue)在语义上存在微妙差异,前者更强调患者的“行为活动”,如移动或旅行的成分[16]。本文将“漫游状态”与“解离性漫游”视为密切相关的现象,即患者在经历解离性漫游症时,便进入神游状态。

以下资料来源:DSM-5-TR

根据 DSM-5-TR【1】,解离性漫游症(dissociative fugue)被定义为:

诊断准则  300.12(F44.0)

[编辑]

A.无法回忆起重要自身曾发生过,通常是创伤或压力的事件,这与一般的遗忘不同。注解离性失忆症患者对于一个特定事件或些事情往往部分或选择性失忆:或广泛性地对自己的身份和生活中曾发生过的事失去记忆。

B.症状引起临床上显著苦恼或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能减损。

C.此困扰无法归因于某物质的生理效应(如:酒精或其他药物滥用、医药),或神经系统或另一身体病况所致(如:局部复杂癫痫、短暂性失忆、封闭的头部受伤的后遗症/外伤性脑伤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D.此困扰无法以解离性身份障碍、创伤后压力症、急性压力障碍症、身体症状障碍症、认知障 碍症或轻型认知障碍症做更好的解释。

《默克诊疗手册》(英语:Merck Manu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定义解离性漫游症:一次或多次的失忆发生于突然、意外且有目的的离家旅行期间;无法回忆部分或全部过去,或失去个人身份,甚至形成新的身份[17]

  1. 常见类型: 局部性失忆(localized amnesia):无法回忆特定时间段的事件,范围可能涵盖数月或数年(如儿童虐待)。 选择性失忆(selective amnesia):仅能回忆部分事件,部分患者同时具有局部与选择性失忆。 广泛性失忆(generalized amnesia):对生命史全面记忆丧失,可能伴随身份迷失、知识与技能遗忘,多见于极端压力个体(如退伍军人、虐待受害者)。
  2. 特殊类型系统性失忆(systematized amnesia):针对特定类别记忆的遗忘,如家庭或童年虐待经历。连续性失忆(continuous amnesia):无法记忆新发生的事件,呈持续性缺失。
  3. 患者特征:多数患者对记忆问题缺乏自觉,或淡化其重要性。描述症状时常感不适,需仔细评估与诊断。此病症类型多样,需针对失忆形式采取个别化治疗策略。
  4. 关系与创伤:解离性失忆患者通常在建立与维持满足的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长期困难。常见有创伤经历、童年受虐史或受害者化的背景。
  5. 解离性再现部分患者报告创伤事件的行为再经验(解离性再现)。
  6. 自伤与高风险行为:许多患者具有自残、企图自杀或参与高风险行为的历史。

共病(Comorbidity)

[编辑]
  1. 情绪障碍解离性失忆缓解后,可能伴随忧郁、羞耻、罪恶感、自杀或攻击性行为。常见诊断包括重度忧郁症、持续性忧郁症及适应障碍。
  2. 创伤后压力症(PTSD)多数患者在记忆恢复时发展出PTSD,尤其是先前被遗忘的创伤性事件浮现时。
  3. 身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与转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 许多解离性失忆患者符合这些诊断准则。
  4.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特别是依赖型、畏避型与边缘型人格特征在解离性失忆患者中常见。

盛行率(Prevalence)

[编辑]

美国成人的解离性失忆症12个月1.8%,男1.0%,女2.6%

病程(Course)

[编辑]
  1. 广泛性失忆:发病通常急性,常在压力事件后迅速发作。局部性与选择性失忆,发病特征不明显,发病可能延迟数小时至数天甚至更久。
  2. 多次发作与病程:患者可能经历多次解离性失忆发作。失忆持续时间从数分钟至数年不等。部分患者可能在数年后逐渐回忆起失忆期间的记忆。
  3. 年龄影响:解离能力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减弱。失忆恢复后,患者可能出现显著苦恼、自杀行为及创伤后压力症(PTSD)症状。
  4. 儿童与青少年的挑战:儿童的失忆评估难度高,诊断须结合老师、治疗师、个案管理师以提升准确性。

风险与预后因子(Development and Coures)

[编辑]
  1. 环境因子:解离性失忆常与单一或反复创伤经验相关(如战争、童年虐待、自然灾害、种族屠杀)。高风险事件包括童年期的身体或性虐待、人际暴力,以及创伤的频率与严重程度增加。
  2. 基因与生理因子:临床与非临床研究均显示基因与环境因子具显著影响。
  3. 病程修饰因子:解离性神游症患者的记忆丧失较为顽固。PTSD症状可能降低局部性、选择性或系统性失忆,记忆恢复常伴随创伤再现。
  4. 文化相关诊断议题:在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解离性失忆常伴随非癫痫性发作或功能性神经学症状。
  5. 自杀风险:解离性失忆症患者,当记忆恢复时,创伤回忆可能显著增加自杀风险。

案例

[编辑]
  • 雪莉·阿德尔·梅森(Shirley Ardell Mason,1923-1998),也被称为“西比尔”,会消失然后重新出现,并且不记得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她回忆起“在这里,然后又不在这里”,并且没有自己的身份。她的精神科医生科妮莉亚威尔伯声称她也患有解离性身份障碍。威尔伯的 DID 诊断受到与威尔伯同时代的赫伯特·斯皮格尔 (Herbert Spiegel) 的质疑。
  • 《塔科马新闻论坛报》记者乔迪·罗伯茨 (Jody Roberts)于 1985 年失踪,12 年后才在阿拉斯加锡特卡被发现,化名“简·迪·威廉姆斯”(Jane Dee Williams)。虽然最初有人怀疑她是假装失忆,但一些专家逐渐相信她确实经历了长期的漫游状态。[18]
  • 大卫·菲茨帕特里克 (David Fitzpatrick) 患有解离性漫游障碍,他在英国的Five电视连续剧《非凡人物》中得到了介绍。 2005 年 12 月 4 日,他进入了漫游状态,当他出现在纪录片系列的剧集中时,他正在努力恢复一生的记忆。[19]
  • 汉娜·厄普 (Hannah Upp) 是一名来自俄勒冈州塞勒姆的教师,[20]2008 年 8 月从纽约家中失踪, 20 天后在纽约港获救,之后被诊断为解离性神游[21] 。当时的新闻报导主要集中在她被发现后拒绝与侦探交谈[20],以及有人看到她失踪时在苹果商店检查电子邮件。[22] [23][24]此报导引发了对解离状况的“谴责与抹黑”[21]态度的批评。 2013 年 9 月 3 日,她再次陷入神游,从马里兰州肯辛顿Crossway 社区蒙特梭利教师助理的新工作中消失了[25] 。两天后,2013 年 9 月 5 日,她在马里兰州惠顿被发现,安然无恙[26]。 2017 年 9 月 14 日,她再次失踪,最后一次被发现是在当月飓风玛丽亚到来之前,她在圣托马斯蓝宝石海滩附近的家中。 [27]她的母亲和一群朋友在维京群岛及周边地区寻找她;[28]截至 2025 年,她仍失踪[29]
  • 杰夫·英格拉姆 (Jeff Ingram) 2006 年出现在丹佛,但不记得自己的名字或来自哪里。在他出现在国家电视台后,为了寻求帮助表明自己的身份,他的未婚妻打电话给丹佛警方确认了他的身份。该事件被诊断为解离性神游。截至2012年12月,英格拉姆已经历3次失忆事件:1994年、2006年及2007年。
  • 道格布鲁斯在地铁上“苏醒”,声称不记得自己的名字、来自哪里,也不记得任何身份证明文件。
  • Bruneri-Canella 案(据称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踪的男子再次出现)。
  • 阿加莎·克里斯蒂(可能)[30]。在经历了一连串创伤和压力事件后,克里斯蒂于 1926 年失踪,并在一家温泉酒店被发现,当时她以另一个名字登记入住。当她被发现时,她声称患有失忆症。历史学家露西‧沃斯利 (Lucy Worsley)认为[31]克里斯蒂的行为可以用克里斯蒂经历过神游状态来解释。
  • 莉齐·博登(Lizzie Borden),她可能在漫游状态下谋杀了她的父亲和继母。

虚构案例

[编辑]
  • 德克萨斯州巴黎,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执导的电影,主角(哈利戴恩斯坦通 Harry Dean Stanton 饰)描绘并必须应对这种混乱。
  • 特里吉列姆的电影《渔王》中,主角(罗宾威廉斯饰)为了应对在亲眼目睹的一场凶杀案中失去妻子的痛苦,描绘了这种精神障碍。
  • 大卫林区 (David Lynch)拍摄的一部探索这种疾病的电影失落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 )。
  • 《贝蒂护士》 ,尼尔拉布特执导的电影,主角(蕾妮齐薇格)描绘了这种疾病,以应对因亲眼目睹的凶杀案而失去丈夫的情况。
  • K-Pax是伊恩索夫特利 Iain Softley执导的电影,主角(凯文史贝西 饰)被怀疑患有某种因凶杀案中失去家人而引发的疾病。
  • “下一位医生”是神秘博士》的一集,其中博士(大卫·田纳特饰)遇到了杰克逊·雷克(大卫·莫里西饰),一个描绘这种疾病的角色,他相信自己就是博士。
  • 《富兰克林》是一部由杰拉德·麦克莫罗编剧和导演的电影,其中两位配角瑞恩·菲利普山姆·赖利表现出这种疾病的特征,以应对来自战斗压力反应与家庭丧亲之痛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 。
  • 《Man Down 》是迪托·蒙蒂尔 Dito Montiel执导的电影,主角希亚拉博夫展示了这种疾病的特征,以应对来自战斗应激反应和丧亲之痛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
  •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小说《赤裸的太阳》讲述了漫游状态下发生的一起谋杀案。
  • 在电视剧《绝命毒师》中,主角沃尔特怀特在第二季第 3 集“被死蜂咬伤”中假装进入漫游状态,作为他被图科萨拉曼卡绑架的不在场证据。

参见

[编辑]

心理学门户网站

  • 人格解体疾患(DSM-IV 解离性疾患300.6)
  • 旅行狂,一种类似的历史诊断,涉及强烈的漫步或旅行欲望
  •  DSM-IV 结构化临床访谈

参考

[编辑]
  1. ^ 1.0 1.1 解離賦格曲(以前稱為心因賦格曲). 
  2. ^ 戈尔茨坦,E.布鲁斯(2019). 認知心理學:連結思想、研究與日常經驗(5E 版). ISBN 978-1-337-40827-1. 
  3. ^ 3.0 3.1 博士;赛多利斯,诺曼;亨德森,AS;斯特罗茨卡,H.;利波夫斯基,Z.;沉宇存;徐友新;斯特伦格伦,E.;格拉策尔,J.; Kühne,G.-E;米塞斯,R.;索尔达托斯,CR;拉,CB;吉尔,R。杰格德,R.;麦芽,美国;纳德扎罗夫,RA;斯穆列维奇,AB;哈格伯格,B.;佩里斯,C.;沙尔菲特,C.;克莱尔,A.;库珀,JE;科贝特,JA;格里菲斯·爱德华兹,J.;格尔德,M.;戈德堡,D.;戈索普,M.;格雷厄姆,P.;肯德尔,RE;马克斯,I。拉塞尔,G.;拉特,M.;谢泼德,M.;韦斯特,DJ;翼,J.;翼,L.;内基,JS;本森,F.;坎特韦尔,D.;古泽,S.;赫尔泽,J.;霍尔兹曼,P.;克莱曼,A.;库普弗,DJ;梅齐奇,J.;史皮策,R.; Lokar, J. “精神和行為障礙的 ICD-10 分類臨床描述和診斷指南”(PDF). 
  4. ^ 美国精神医学会(2013).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华盛顿特区:美国精神病学协会. ISBN 9780890425541. 
  5. ^ 默克手冊. 
  6. ^ 什麼是解離賦格?網路醫學博士. [2019 年 11 月 8 日]. 
  7. ^ 解離賦格:它是什麼、原因、症狀和治療. 克利夫兰诊所. [2023 年 11 月 7 日]. 
  8. ^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美国精神医学会. 2013. ISBN 978-0-89042-555-8. 
  9. ^ 解離賦格. 
  10. ^ 10.0 10.1 医学博士科佩尔曼 (2002-10-01). 記憶障礙. : 2152–2190. 
  11. ^ 阿里戈,让·玛丽亚;凯西·佩兹德克(1997 年 10 月). 「心因性失憶症研究的教訓」. 心理科学的当前方向: 148-152. 
  12. ^ 解離性遺忘症,DSM-IV 代碼 300.12.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2011-11-28]. 
  13. ^ Dissociative Amnesia, DSM-IV Code 300.12 ( PsychNet-UK.com ). 
  14. ^ Complete List of DSM-IV Codes. PsychNet-UK.com . [2011年1月6日]. 
  15. ^ 解離的背景. 波特盖特解离与创伤中心. [2011 年 11 月 28 日]. 
  16. ^ 心理學中的失憶症概念. [2023 年 2 月 21 日]. 
  17. ^ 《默克手冊1999》第 15 節(精神疾病)第 188 章(解離症). 维基百科. 
  18. ^ 專家稱羅伯茨可能確實患有健忘症. 朱诺帝国. 1997-07-17 [2011 年 11 月 28 日]. 
  19. ^ 表演. five. 
  20. ^ 20.0 20.1 更新:失蹤的俄勒岡州老師從長島海峽獲救. 美联社. 2008-09-16. 
  21. ^ 21.0 21.1 雷切尔·阿维夫 (2018-03-26). 一個年輕女子如何失去自己的身份. 纽约客.ISSN0028-79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年 3 月 30 日). 
  22. ^ 漢娜·厄普更新了她的狀態,但幾乎不記得. 哥谭主义者. 
  23. ^ 马克思,丽贝卡·弗林特;维泰尼斯‧迪兹乌利斯 (Didziulis) (2009-02-27). 生命,被中斷. 纽约时报. ISSN 0362-4331 [2021-1-19]. 
  24. ^ 在蘋果商店發現失蹤的紐約市學校老師. 福克斯新闻. 2008-09-09 [2018-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2). 
  25. ^ 米米卡,米拉(2013-09-05). 患有罕見失憶症的馬裡蘭州婦女. NBC4 华盛顿. [2013-11-16]. 
  26. ^ 肯辛頓的漢娜·厄普 (Hannah Upp) 在馬裡蘭州惠頓發現. wusa9.com. 2013-09-05 [2013-11-16]. 
  27. ^ 社區要求協助尋找失蹤的教師 Hannah Upp. 维京群岛每日新闻. 2017-09-19. 
  28. ^ 卡尔森,苏珊娜. 漢娜‧厄普的母親尋求幫助尋找她失蹤的女兒. 维京群岛每日新闻. [2018-03-30]. 
  29. ^ 漢娜·厄普出了什麼事?年輕女子失蹤之謎仍在繼續. 
  30. ^ 對於失憶的男人來說,愛情會重演.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2012-12-13 [2013-11-16]. 
  31. ^ 阿嘉莎·克莉絲蒂:露西·沃斯利談神秘女王.